[返回军事纵横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为太爷奶奶雪耻,汉武帝纵横捭阖消灭匈奴
送交者: 回龙观老王[★★声望品衔10★★] 于 2023-05-25 17:48 已读 1437 次 2 赞  

回龙观老王的个人频道

为太爷奶奶雪耻,汉武帝纵横捭阖消灭匈奴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征程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公元前192年,刘邦刚刚去世的第三年,匈奴冒顿单于就给自己的义嫂吕后(公元前200年,刘邦被冒顿围困于白登山时,为自救,与冒顿签订合约,合约的其中一项内容就是“约为昆弟”,刘邦为兄,冒顿为弟)写了一封极具调戏污辱性的求婚信。因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认为这封求婚书是“妄言”,,故未在《史记》中收录其内容。然好在《汉书匈奴传》收录了这封被司马迁认为是“妄言”的求婚书内容:“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城,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娱)。願以所有,易其所无!”。信的大意是:”我冒顿生在荒山草泽之中,长在平野放牧牛羊之地,多次想去大汉看看中原的繁华。如今我一个人,你也一个人,我们两个国君都很是寂寞,没有什么可娱乐的事情。现在,我用我身上有的东西,从你身上换来我没有的东西,你也可以用你的东西来从我这里换来你没有的东西,这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吗,你看如何?”。
先前,白登之围后,刘邦将宗室之女冒充公主嫁给了冒顿单于,按照辈分来说吕后应该是冒顿的丈母娘,而且吕后还是汉朝的皇太后,冒顿单于明确要娶吕后为妻,显然是对吕后和汉朝的极大侮辱。站在大汉的角度,这封“求婚书”可谓极其狂妄无礼,是丝毫没有将大汉放在眼里,据《汉书》记载,吕后在看到这份求婚书后,也的确是恼羞成怒,立刻就召王平、樊哙、季布等朝中重臣进宫议事,当场就想下令斩杀前来替冒顿送信的使臣,并发兵匈奴,作为吕后的妹夫樊哙听到后,就表示:“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愿意率十万汉军攻匈奴。当吕后问季布时,季布却说:“哙可斩也!前陈豨反于代,汉兵三十二万,哙为上将军,时匈奴围高帝于平城,哙不能解围。天下歌之曰:‘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今歌吟之声未绝,伤痍者甫起,而哙欲摇动天下,妄言以十万众横行,是面谩也。且夷狄璧如禽兽,得其善言不足喜,恶言不足怒也”。季布说樊哙当斩,白登之围时樊哙率32万大军尚不能解围,今时今日天下并未从秦末乱世恢复过来,正是百废待兴之时,樊哙却妄图再动刀兵,致大汉天下安稳于不顾,这实在当斩。况且匈奴乃是蛮夷禽兽,我们乃是天朝上邦,没必要跟他们一般见识。
吕后听季布一番话,也觉得很有道理。她深知季布是一个言必有据的人, 当时人们都说:“得黄金百金.不如得季布一若,”这就是现在的成语”一若千金“的由来。此时汉弱匈强,这是铁一般的事实,加之汉朝天下尚不稳定,国家积贫积弱,急需休养生息,如若就因一封信,就贸然与匈奴开战,胜了还罢,万一败了,那整个汉朝天下恐怕就会动荡不堪,这着实是得不偿失。故而,经过季布等人的劝谏,吕后强忍这口恶气,对大臣们说”我一人受辱,可能来日再报,为了江山社稷,必须对匈奴采取怀柔政策”。然后,吕后心平气和地复书冒顿:“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汉书.匈奴传>。回信的大意就是:“冒顿你能看上我吕雉,我很高兴,只是我年老气衰,头发、牙齿脱落,走路也走不稳,实在是配不上冒顿你这个英雄。为表歉意,我吕雉送给你冒顿两辆御车,八匹马,让您平常乘坐。
冒顿看信后,便回道:“未尝闻中国礼义,陛下幸而赦之”,说我不知中原的礼仪,写信冒犯了您,幸好您不在意宽恕了我。之后,冒顿就与汉朝和亲,互不侵犯。吕后的委曲求全,最终换来了汉匈边境十余年的和平。接着,吕后从宗室里选了一名女子,再次冒充公主,嫁给了冒顿单于为王后,另外又送了些金银珠宝,实行和亲政策。随后的每年,西汉都奉送一些酒、米、食物 等,以换取暂时的和平。
西汉建国时,北方即面临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的威胁。这个民族,最初以“獯鬻”、“猃狁”、“俨狁”、“荤粥”、“恭奴”等名称见于典籍,后统称为“匈奴”,春秋战国以后,匈奴跨进了阶级社会的门槛,各部分别形成奴隶制小国,其国王称“单于”。楚汉战争时期,冒顿单于乘机扩张势力,相继征服周围的部落,灭东胡、破月氏,控制了中国东北部、北部和西部广大地区,建立起统一的奴隶主政权和强大的军事机器。匈奴奴隶主贵族经常率领强悍的骑兵,侵占汉朝的领土,骚扰和掠夺中原居民。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冬,冒顿单于率骑兵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刘邦亲领三十二万大军迎战,企图一举击溃匈奴主力。结果,刘邦反被冒顿围困于白登(今山西大同东),七日不得食,只得采用陈平的“奇计”,暗中遣人纳贿于冒顿的阏氏夫人,始得解围。从此,刘邦再不敢用兵于北方。后来的惠帝、吕后,和文景二帝,考虑到物力、财力的不足,对匈奴也都只好采取“和亲”、馈赠及消极防御的政策。但匈奴贵族,仍寇边不已。文帝时代,匈奴骑兵甚至深入甘泉,进逼长安,严重威胁着西汉王朝的安全。
时间一转眼来到刘邦的曾孙汉武帝刘彻时代,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继位. 此时,汉王朝已建立六十余年,历经汉初几代皇帝,奉行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的政策,特别是“文景之治”,政治的统一和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进入了繁荣时代。可谓“兵强马壮,国力如日中天”。汉武帝具有雄才大略,他要为太爷爷,奶奶雪耻,报仇打击匈奴。从根本上解除来自北方威胁的历史任务。也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使一代英才俊杰的汉武帝,得以施展宏图,建功立业。
为了消灭匈奴,汉武煞费苦心,寝食难安。一天, 他偶然听到匈奴的俘虏说,在很多年以前,有个民族叫”大月氏”(月念rou,今阿富汗和新疆伊犁一带),原来是汉朝的临居,,后来被匈奴打跑到了西域, 但他们不忘故土,时刻准备对匈奴复仇,并很想有人相助,共击匈奴。汉武帝根据这一情况,心里在想,为啥不能找个使者前去与“大月氏”取得联系,共同结盟,两面夹击匈奴呢? 可是那个时侯,跟大月氏从来没有联系过.这个国家在哪里?有没有实力/愿不愿意和汉朝合作?这一切汉武帝都不知道,但他又很想知道.想到这里,汉武帝老洞大开,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遂决定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所以, 他张榜求士,要举国悬赏一名有勇有谋的壮士,作为汉朝的使者,前往西域出访寻找”大月氏”与汉朝结盟。联合打击匈奴,为太爷爷,奶奶报仇雪耻。说起来汉武帝也是真敢想,有人敢想,有人就敢干.站出来的这个壮士就是张骞。张骞那时侯不过是一个低层“郎”的侍从官,是一个小官吏。张骞知道了汉武帝要征召使者,于是张骞就毛遂自荐报了名,汉武帝招募张骞任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共击匈奴。那个时侯张骞只有25岁。他是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人,据史书记载,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即具有坚韧不拔、心胸开阔,并能以信义待人的优良品质。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 张骞奉命率领一百多人,从陇西(今甘肃临洮)向西域出发。
“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西汉时期,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今甘肃敦煌西)以西,葱岭(帕米尔高原)以东,昆仑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即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辖地,新疆地区。广义的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中亚细亚、西亚、印度、高加索、黑海沿岸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乌兹别克至地中海、沿岸,甚至达东欧、南欧。
西域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百姓大都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周围。西汉初年,有“三十六国”:南缘有楼兰(鄯善,在罗布泊附近)、若羌、且末、于阗(今和田)、莎车等,习称“南道诸国”;北缘有姑师(后分前、后车师,在今吐鲁番)、尉犁、焉耆、龟兹(今库车)、温宿、姑墨(今阿克苏)、疏勒(今喀什)等,习称“北道诸国”。此外,天山北麓有前、后蒲额和东西且弥等。它们面积不大,多数是沙漠绿洲,也有山谷或盆地。
人口不多,一般两三万人,最大的龟兹是八万人,小的只有一两千人。居民从事农业和畜牧业。除生产谷物以外,有的地方如且末又盛产葡萄等水果和最好的饲草苜蓿。畜牧业有驴、马、骆驼。此外,还有玉石、铜、铁等矿产,有的地方居民已懂得用铜铁铸造兵器。天山南北各国,虽然很小,但大都有城郭。各国国王以下设有官职和占人口比重很大的军队。前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以前,匈奴贵族势力伸展到西域,在焉耆等国设有幢仆都尉,向各国征收繁重的赋税,“赋税诸国,取畜给焉” [2] ,对这些小国进行奴役和剥削。
天山南麓,因北阻天山,南障昆仑,气候特别干燥,仅少数水草地宜于种植,缺少牧场,汉初形成三十六国,多以农业为生,兼营牧畜,有城廓庐舍,故称“城廓诸国”。从其地理分布来看,由甘肃出玉门、阳关南行,傍昆仑山北麓向西,经且未(今且未县)、于阗(今于田县),至莎车(今莎车县),为南道诸国。出玉门、阳关后北行,由姑师(今吐鲁番)沿天山南麓向西,经焉耆(今焉耆县)、轮台(今轮台县)、龟兹(今库车县),至疏勒,为北道诸国。南北道之间,横亘着一望无际的塔里木沙漠。这些国家包括氐、羌、突厥、匈奴、塞人等各种民族,人口总计约三十余万。张骞通西域前,天山南路诸国也已被匈奴所征服,并设“僮仆都尉”,常驻焉耆,往来诸国征收粮食、羊马。南路诸国实际已成匈奴侵略势力的一个重要补给线;三十多万各族人民遭受着匈奴贵族的压迫和剥削。
葱岭以西,当时有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国境内,属于大月氏打走的“塞人”)、乌孙(在现今新疆和哈萨克,吉尔吉斯境内,属氐族血统)、大月氏(今阿富汗和伊犁一带)、康居(今哈萨克共和国东南)、大夏诸国(今阿富汗一带, 属塞种人)。
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奉命率领一百多人,从陇西(今甘肃临洮)出发。一个归顺的“胡人”、堂邑氏的家奴堂邑父,自愿充当张骞的向导和翻译。他们西行进入河西走廊。这一地区自月氏人西迁后,已完全为匈奴人所控制。正当张骞一行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全部被抓获。匈奴的右部诸王将立即把张骞等人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见当时的军臣单于(老上单于之子)。 军臣单于得知张骞欲出使月氏后,对张骞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这就是说,站在匈奴人的立场,无论如何也不容许汉使通过匈奴人地区,去出使月氏。就像汉朝不会让匈奴使者穿过汉区,到南方的越国去一样。张骞一行被扣留和软禁起来。
匈奴单于为软化、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还给张骞娶了匈奴的女子为妻,生了孩子。但均未达到目的。他“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所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没有动摇为汉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决心。张骞等人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也没有动摇他一定要完成任务的决心。他住在匈奴的西境,等候机会。
至元光六年(前129年),敌人的监视渐渐有所松弛。一天,张骞趁匈奴人的不备,果断地离开妻儿,带领其随从,逃出了匈奴王庭。这种逃亡是十分危险和艰难的。在匈奴的十年留居,使张骞等人详细了解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并学会了匈奴人的语言,他们穿上胡服,很难被匈奴人查获。因而他们较顺利地穿过了匈奴人的控制区。
但在留居匈奴期间,西域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月氏的敌国乌孙,在匈奴支持和唆使下,西攻月氏。月氏人被迫又从伊犁河流域,继续西迁,进入咸海附近的妫水地区,征服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园。张骞大概了解到这一情况。他们经车师后没有向西北伊犁河流域进发,而是折向西南,进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过库车、疏勒等地,翻越葱岭,直达大宛(费尔干纳盆地)。路上经过了数十日的跋涉。这是一次极为艰苦的行军。大戈壁滩上,飞沙走石,热浪滚滚;葱岭高如屋脊,冰雪皑皑,寒风刺骨。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资准备又不足。张骞一行,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干粮吃尽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不少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献出了生命。
张骞到大宛后,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种种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并表示今后如能返回汉朝,一定奏明汉皇,送他很多财物,重重酬谢。大宛王本来早就风闻东方汉朝的富庶,很想与汉朝通使往来,但苦于匈奴的中梗阻碍,未能实现。汉使的意外到来,使他非常高兴。张骞的一席话,更使他动心。于是满口答应了张骞的要求,热情款待后,派了向导和译员,将张骞等人送到境内)。由大宛介绍,又通过康居(今哈萨克共和国东南),到了大夏。大夏在今阿姆河流域。又遣人将他们送至大月氏。张骞这才找到了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这个“行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在伊犁河畔受到乌孙的攻击,又一次向西远徙。乌孙,63万人,也是个“行国”,曾在敦煌一带游牧,受过大月氏的攻击。后来匈奴支持乌孙远袭大月氏,大月氏被迫迁到阿姆河畔,而乌孙却在伊犁河留住下来。自从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由于新的国土十分肥沃,物产丰富,并且距匈奴和乌孙很远,外敌寇扰的危险已大大减少,改变了态度,逐渐由游牧生活,改向农业定居,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当张骞向他们提出建议时,他们已无意向匈奴复仇了。加之,他们又以为汉朝离月氏太远,如果联合攻击匈奴,遇到危险恐难以相助。张骞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终未能说服月氏人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在此期间,张骞曾越过妫水南下,抵达大夏的蓝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齐拉巴德)。
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在元朔元年(前128年),动身返国。归途中,张骞为避开匈奴控制区,改变了行军路线。计划通过青海羌人地区,以免匈奴人的阻留。于是重越葱岭后,他们不走来时沿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北道”,而改行沿塔里木盆地南部,循昆仑山北麓的“南道”。从莎车,经于阗(今和田)、鄯善(今若羌),进入羌人地区。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年)初,军臣单于死了,其弟左谷蠡王自立为单于,进攻军臣单于的太子于单。于单失败逃汉。张骞便趁匈奴内乱之机,带着自己的匈奴族妻子和堂邑父,逃回长安。这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从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出发,至元朔三年(前126年)归汉,共历十二年。
张骞出使时带着100多人,历经13年后,只剩下他和堂邑父,还有他的匈奴妻子三个人回来。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汉武帝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特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张骞回来以后,向武帝报告了西域的情况。这就是《汉书·西域传》资料的最初来源。之后,由于张骞随卫青出征立功,“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被武帝封为“博望侯”。
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这时,汉朝业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积极进行武帝时对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几年来汉武帝多次向张骞询问大夏等地情况,张骞着重介绍了乌孙到伊犁河畔后已经与匈奴发生矛盾的具体情况,建议招乌孙东返敦煌一带,跟汉共同抵抗匈奴。这就是“断匈奴右臂”的著名战略。同时,张骞也着重提出应该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这些意见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
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到了乌孙,游说乌孙王东返,没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中国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二万人的盛大欢迎。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从此,汉与西域的交通建立起来。
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回到汉朝后,拜为大行令,第二年死去。他死后,汉同西域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元封六年(前105年),乌孙王以良马千匹为聘礼向汉求和亲,武帝把江都公主细君嫁给乌孙王。细君死后,汉又以楚王戊孙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解忧的侍者冯镣深知诗文事理,做为公主使者常持汉节行赏赐于诸国,深得尊敬和信任,被称为冯夫人。由于她的活动,巩固和发展了汉同乌孙的关系。神爵三年(前60年),匈奴内部分裂,日逐王先贤掸率人降汉,匈奴对西域的控制瓦解。汉宣帝任命卫司马郑吉为西域都护,驻守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这是汉朝在葱岭以东,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设置行政机构的开端。
张骞这次远征,虽然未能达到同大月氏建立联盟,以夹击匈奴的目的。但从其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所起的历史作用而言,无疑是很大的成功。自春秋以来,戎狄杂居泾渭之北。至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尚为中国政治文化势力所未及。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自此,不仅现今中国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后人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张骞的“凿空”之功,是伟大的壮举。是应充分肯定的。最重要的是他为最终实现汉武帝的战略意图,为太爷爷,奶奶雪耻报仇,纵横捭阖,消灭匈奴,做出了巨大贡献。
到了汉武帝的孙子汉宣帝时,汉朝的国力达到了鼎盛时期。在汉朝和乌孙国两国夹击之下,匈奴大败。汉宣帝由此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对西域各国实行了直接统治。可以说西域各国包括了现在的阿富汗从那时起,就纳入了中国汉朝政府的直接统治。这时的匈奴:“屋漏偏逢连夜雨”天灾内乱不断,实力大为衰弱。到汉明帝时,大将军窦固,窦宪远征大败匈奴, 从此,匈奴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臣服于东汉帝国。公元91年,窦宪再一次重创北匈奴,北匈奴往西远遁,从那以后,算是彻底根除了中国边境地区的匈奴之患。汉武帝和他的后人们为太爷和奶奶雪了耻,报了仇。
顺便提一句,汉元帝时期,致支单于(王昭君丈夫的哥哥)不愿归顺汉朝,逃跑到康居国,因为他以前曾经杀死过汉朝使者,所以他到了康居以后,当时的西域都护府陈汤将军就决定要施行斩首行动。杀了这个致支单于。陈汤是先斩后奏。派人深入到了康居国。沙死了致支单于。然后才写了一份奏章给汉朝皇帝。报告这个事的经过。在奏章里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后世的人广为传诵,就是:“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后话,我们以后再聊。

评分完成:已经给 回龙观老王 加上 50 银元!

喜欢回龙观老王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回龙观老王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军事纵横首页]
回龙观老王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