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汉简:长城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汉朝人偷渡富裕的匈奴国

送交者: 刘经理 [☆品衔R3☆] 于 2025-06-07 19:02 已读2283次 7赞 大字阅读 阅读

敦煌发现的大量汉简让人大跌眼镜:原来汉朝修长城主要不是为了防匈奴入侵,更多的是防止贫困的汉朝老百姓,偷渡当时的美丽国—— 生活富裕的匈奴!

汉朝的农业技术之原始粗陋,令人发指。耕作基本全靠人力,只会耕作现代农作物5% 不到的农作物品种,很多还是从匈奴控制的西域进口 且收成极低,百姓靠吃糠咽菜维生,常年营养不良;冬天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因为不会种棉花,只能裹着破麻袋片、穿开裆裤,草绳绑腿,瑟瑟发抖地熬过严寒。至于出行工具?呵呵,别提车了,能有双不打补丁的草鞋已经算祖上积德,大多数汉人只能靠一双赤脚丈量这“泱泱华夏”的每寸土地。

反观“胡人蛮夷”匈奴,吃的是肉,喝的是奶,穿的是保暖的羊皮大衣,住的是毡帐,用的是桌椅板凳,出行骑的是牛马,拉的是马车——生活之便捷与富足,甩汉人十条街都不止。简单来说,就是1970年代中国农民和美国中产的生活差距,甚至还要更大。

这种落差,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渗透进了人心。据敦煌出土的汉简所示,大量汉人“亡人”甘愿冒死越过长城,偷渡到匈奴,连汉军士兵都被命令防备自己人逃跑。长城表面是用来防御“胡人”,实则一多半精力都用于防止本国人民“叛逃”——哪怕是草原,也比大汉落后经济之下的生活来得有人性!

“亡人赤表”,这是当时烽燧报警系统的一部分,一旦发现有人逃向匈奴,士兵就会挂出红色标识,示警邻近哨所共同抓捕。敦煌汉简中充满这类记录,例如“三月乙亥,亡人赤表”,“元始四年五月庚午朔乙未,东部候长放敢言之,谨移亡人火出入界”等字样,说明“偷渡匈奴”根本不是个别现象,而是长期、系统、人数众多。

至于这些“亡人”是谁?固然有因犯死罪而逃的,但更多的是受尽压迫、无以为生的平民百姓。匈奴在他们眼中,不是现代阿Q们抹黑多“野蛮人”的地狱,而是能吃饱穿暖、有牛有马的上等人乌托邦。可笑的是,这群被汉朝史官骂作“胡人”的游牧民族,反倒成了汉人心中的向往之地。

更荒唐的是,这个自诩“天朝上国”的汉政权,面对匈奴不仅毫无优势,反而屡屡称臣赔款,卑躬屈膝地送去金帛与宗女换取“和平”,连“和亲”都成了常态。外交上是奴才,军事上是废物,民生上是炼狱,汉朝的“辉煌”,无非是几位文人捧出的粉饰太平。所以,何匈奴比,汉朝的政治地位低下,匈奴的生活条件更是发达国家,就像70年代和80年代的大陆人,对美国 日本 甚至台湾身心向往,甚至不惜冒险成群结队偷渡富裕强国—— 匈奴。

同样对原因和环境业发生在后来的历代王朝,唐、宋、明,清或多或少都是如此,清朝不 修长城,但修柳条树墙防止汉人偷渡东北,直到清末民国解禁,大批活不下去汉人不再偷渡,而是合法闯关东。


长城的象征意义?不是什么“抵御外敌”的伟岸工程,而是一个双重防御系统:外防匈奴,更主要内防汉人。这堵墙,既阻挡“蛮族”的入侵,也堵住了百姓逃向自由的道路。

汉朝的真相,或许不是教科书里的“强盛”,而是一座用黄土垒起的铁笼,里面关着一群只想活得像人一样的奴隶。



贴主:刘经理于2025_06_07 19:11:21编辑

评分完成:已经给 刘经理 加上 50 银元!

喜欢刘经理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举报反馈] [ 刘经理的个人频道 ] [-->>参与评论回复] [用户前期主贴]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返回军事纵横首页]

刘经理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主帖帖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