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军事纵横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进攻至上,苏军30年代诞生大纵深战斗理论
送交者: zhudekkk[★★声望品衔9★★] 于 2020-06-02 12:38 已读 207 次  

zhudekkk的个人频道

众所周知,苏德战争于1941年6月22日爆发,但是苏德双方针对对方的战争准备几乎在30年代希特勒上台时就已经开始了。苏联经过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力大增,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强国。苏联红军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数量最为庞大的坦克机械化部队,与这支强大部队相对应的战役法也建立了起来。

当时的红军信奉“进攻至上”思想,自称为“用高度进攻精神武装起来的红军”,防御被认为是胆小怯懦的表现。不论谁动手,红军都要以进攻手段来打击敌人。这点在苏军1939年颁布的野战条令表现得尤为明显“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将其武装力量的全部威力实施毁灭性突击来回击敌人的任何进犯。。。如果敌人把战争强加于我们,那么工农红军将成为一支比以往实施过进攻的一切军队更富有进攻精神的军队。我们将采取进攻的方法进行战争,并把它推移到敌国的国土。红军将采取歼灭性的战斗行动,目的在于彻底歼灭敌人。。。”

特里安达菲洛夫

而进攻作战的主角自然是坦克机械化部队。坦克机械化部队最擅长的就是机动作战,进攻战役中的机动作战的主要表现形式即是纵深作战。在30年代的苏联红军中称纵深作战为深远战斗和深远战役。

早在1926年,苏联军事学家特里安达菲洛夫就在他的著作《现代集团军战役的性质》一书中,提出了深远战役和向最大限度的纵深(军队士气、人员体力和物质技术条件所许可的限度)实施坚决突击的问题。在1932年版的摩托机械化条令和1934年版的纵深战斗特别细则中,比较充分地体现了纵深作战的思想。譬如,条令和细则认为,独立的摩托机械化兵群和骑兵械化兵群是变战术突破为战役突破和向大纵深发展战役的基本手段。还认为,进攻战役的开始阶段是对战术防御作纵深空破,突破由步兵以优势兵力在坦克、炮兵和航空兵的密集火力支援下实施正面突击来完成,然后发展胜利梯队进入突破口,摧垮防御整个战役纵深。同时认为,正面突击可以发展为机动,以包围、合围和彻底消灭敌人。这些都是二战中苏军大纵深进攻战役的基本思想。归结起来,就是两大任务:用步兵、坦克、炮兵和航空兵对敌人整个战术纵深同时实施突击,以摧毁敌人的防御;用快速部队和空降兵的迅猛行动和航空兵的突击,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

苏军战前方面军进攻战役示意图 6park.com

但是,30年代的纵深作战理论是很不完善的,尤其是在对坦克兵的运用方式上。比如,当时的条令和细则将坦克部队分为三个坦克群:规定进攻中要组织若干个坦克群,以便紧密协同步兵突破敌人防御。对步兵部队直接支援任务由支援步兵的坦克群(TПП)担任,对敌军1.5-3千米纵深内火器进行斗争,由远距离支援步兵的坦克群(TДПП)担任,而消灭敌人炮兵、指挥所和5-7千米浅近纵深内的预备队,则由远程作战坦克群(TДД)担任。

从这里可以看出,尽管提出了纵深作战思想,其纵深对于后来的战争实践来说,显得有些过小了。而且,三个坦克群投入战斗的队形也有问题。

而在炮兵火力密度上,条令指出是每千米正面平均60-75门,而1927年最初的炮兵条令只规定50门。坦克密度认为是每千米正面35-45辆。航空兵密度理论认为步兵军12千米进攻正面最低6-8架强击机,突击集团军必须有不少于1-2个大队(30-50架飞机)的侦察航空兵,同时还需要1个大队(30架飞机)航空兵掩护突击集团。

1935年5月1日苏军红场阅兵

1934年的纵深战斗特别细则规定,首先由远战坦克群进行突破,其后远战支援步兵坦克群进行冲击,最后是支援步兵的坦克协同步兵进攻。其投入战斗的次序,正好与后来的实际次序相反。试想,远战坦克群担负着纵深作战任务,它却第一个投入战斗进行突破,如果遭到激烈抵抗,受到了很大损失、建制混乱、精疲力尽的远战坦克群如何去完成最重要的纵深战斗。之所以采取这种队形,笔者认为是当时红军无法解决后梯队超越前梯队战斗队形这一复杂机动时产生的问题(笔者注:即便在苏德战争后期,苏军也尽量避免实施这种复杂机动,因为它会带来很大混乱),只能把作战任务纵深大的部队先投入战斗,作战任务纵深小的部队后投入战斗,这就避免了上述问题。结果形成了这种只有在阅兵中才能看到了“分列式”的队形。

这里还需要说明一点,远战坦克群也不是后来那种整建制使用的坦克部队,它也被分割配属到步兵军和步兵师使用。1936年红军的野战条令即规定,远战坦克群至少是一个加强的坦克营,它既可以隶属于军长,也可以隶属于师长。将坦克兵分为三个坦克群,造成了红军战斗队形的复杂。所以,红军在1937年和1940年分别取消了远战支援步兵坦克群和远战坦克群。直到苏德战争爆发前夕,坦克部队才开始区分为两个基本梯队,即直接支援步兵的梯队和发展胜利的梯队。

战前,红军规定集团军进攻地带宽度为50—80千米,突破地段宽度为20—30千米,战役纵深为100千米。实际上,在战争中苏军为了集中压倒优势兵力、兵器,集团军进攻地带宽度大多在20一40千米之间,突破地带宽度在6—12千米之间,越到战争后期缩小的趋势越明显。以上就是苏联红军在战前时期进攻战役的基本特征。

30年代行军中的红军

附:苏军战前大纵深作战主要原则

根据苏军1935年的《大纵深战斗细则》以及1936年12月30日颁布的《工农红军暂行野战条令》,强调“只有实施追击的进攻,才能全歼敌人兵力兵器。。。。。。应该钳制、合围和歼灭全纵深的敌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在主要方向上建立对敌优势,保障战斗中各兵种的协同动作,行动突然而迅速。”

苏军的进攻理论最初反映在战前演习上。例如1935年9月12日-9月17日举行的基辅军区大演习,出动6.5万人、坦克1000余辆、飞机600架、火炮300门,演练了加强有坦克营和统帅部预备队炮兵的步兵军突破筑垒防御地带,骑兵军发展突破,机械化军协同骑兵师机动包围歼灭突入防御纵深之“敌军”集团。确认了运用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和远程坦克突破筑垒防御地带,保障扩张战果的梯队(骑兵机械化集群)进入突破口,以及在进攻过程中航空兵对敌军战斗队形采取行动的原则。

参加基辅军演的T-26坦克群
喜欢zhudekkk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zhudekkk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军事纵横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