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军事纵横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聊三国】‘三国’是怎样炼成的?
送交者: QL[♂☆★★声望品衔12★★☆♂] 于 2019-04-26 16:29 已读 4190 次 3 赞  

QL的个人频道

是什么原因让三国人物、三国故事等等与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相关的一切在中国变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那位说了,当然是《三国演义》这部书啦!
并不完全是这样。
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卷,可谓是战乱不断,城头上的大王旗换来换去,超过百年的朝代政权屈指可数,就那么几个,夏商周汉唐宋明清,剩下的都是短命王朝。如果在正史中把各个战乱时期的大小战争、各个和平时期的朝廷内部矛盾等仔细缕一缕,可以说每个都精彩。那么回到开篇的提问,为何‘三国’会喇嘛精彩捏?
我的结论是,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使得‘三国’故事成为在中华文化圈里普及率最高的故事群之一。
说到这里,就得撇开那些政权朝代,单说以汉语为载体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历史记载的早期文字是写在甲骨文王八壳上的算卦占卜的文字和刻在石碑上的铭文,无论它的信息量和传播范围都是极其有限的。单说以文学创作这一类,早期的《诗经》、以后历代的的‘青史’和人物传记、一代代延续下来的诗和词,无论是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都在逐步提高,再发展到以宋代为代表的词和元代为代表的曲,所代表的载体表达力度进一步增强,终于进入一个飞跃期。这个飞跃期就是评话。评话和早期的诗词的不同在于,前者不再是官员们的一种业余爱好或显摆,而是成为了一种职业化的活动。具体说来,评话艺人将正史和野史的故事经过改头换面使之更富有逻辑性和连续性、经过添油加醋使之更有戏剧性,载之于通俗化的语言,将其传播于戏楼酒肆、街头巷尾。到了明代,这些话本进一步经过几位天才的通俗文学作家的提炼和加工,成为了当今的几部巨著,像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笑笑生的《金瓶梅》、吴承恩的《西游记》、许仲林的《封神演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和‘三言两拍’‘以及《说唐》和《岳飞传》等等,所有这些,成为极好的文化传承的‘剧本’。
不过,仅仅有剧本还是不够的,就像在一个商业社会中,再好的东西,做好了还是得卖出去才行,就是面向普罗大众的传播,就‘三国’这一个故事群来说,近百年来有四方面的传播方式。
首先是《三国演义》原著的直接传播得益于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能读得懂汉语文学作品的人一般都读过这几本历史名著,包括《三国演义》。但是,中国社会并不是人人爱读书、人人爱文学,对于大字不认识几个的老百姓,他们依靠其它途径也一样了解了‘三国’,具体说来就是戏曲、评书和电视剧。
以三国故事为版本的戏曲繁多,以京剧为例,就有几十出,像《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龙凤呈祥》、《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吕布与貂蝉》、《逍遥津》、《古城会》、《定军山》等等,许多是连本戏,老戏迷们一遍一遍地看、一段一段地唱,许多的人物和故事就留了下来。
评书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在近现代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一部书的本子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到了文革后,《三国演义》连续评书由辽宁的著名评书艺人袁阔成先生开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全国的省市电台先后播出,达到了最高的普及率。记得那时还没有什么收视率的概念,只是只要到了早晚两次的评书播出时间,家家户户开的都是同一个波段。‘上回书说到’ 开篇,‘且听我下回分解’收尾,天天如此,百听不厌,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风格。
最后是电视剧,近30年来,中国大陆已经将各部历史名著的电视剧像模像样地拍了一遍,其中《三国演义》就拍了两遍。电视剧的传播将故事和人物更形象化。
如此这般,有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三国’成为中国文化中一种特殊的名片,名著文化。
但是,(说了‘但是’就没什么好话了),三国的故事毕竟是故事,不是历史。如果将这个三国故事群打回原形,那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惨世界。这是后话,有空了再接着说。
呵呵!地主的文字也是评书风格,得留个包袱。

评分完成:已经给 QL 加上 1000 银元!

评分完成:已经给 QL 加上 2000 银元!

喜欢QL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QL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军事纵横首页]
QL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