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军事纵横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学渣的逆袭:为了拿一个A,他居然让国会议员们不能随便涨工资
送交者: 凌飞电脑[☆★★★保守派右派★★★☆] 于 2021-02-24 21:35 已读 843 次 2 赞  

凌飞电脑的个人频道

转载此文说明一下民众的力量 6park.com



 

在美国,国会两院的议员由于代表民众行使立法权监察权,怼天怼地对空气,连总统都可以不放在眼里,地位很高。但是他们的薪水却受到限制,不能随便涨。因为有一个听起来特别奇葩的“限制议员工资法案”:

 

“任何关于改变参议员和众议员服务报酬的法律,在众议员经过改选之前,不得发生效力。”

 

这条看起来有点费解的法律什么意思?其实就是说如果议员想要涨工资,必须修改法律,而且只能是改选后在下一届才能生效。换句话说,就是你可以种树,但自己不能乘凉。

 

这就是著名的美国宪法第27修正案。正是有了这个修正案,美国议员想涨工资一直很难,因为在变数很大的选举中,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下一届还能接着干,谁也不愿意冒着被选民骂谋求私利的危险,为他人做嫁衣。由于大部分选举产生的高级公务员,包括总统的工资都是由国会议员审核批准的,国会议员自己涨不了工资,变相等于大部分高级公务员都涨不了。目前,普通的国会议员年薪为17.4万美元,对于普通人来说比较高,但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国会议员的实际收入已经跌到1990年来的最低水平。而且他们大部分没有退休保障——因为法律规定至少在国会服务20年以上才能享受政府的退休福利。



但很多人想象不到的是,这条把美国最有权势的一堆人捆住的法律,居然是一个如今都还很不起眼的学渣,为了让自己的论文拿到A而推动完成的,简直是世界宪政史上的一个传奇。

 

1982年,正在美帝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就读的大二学生格雷戈里·沃森(Gregory Watson)非常焦虑。他主修经济专业,期末教授布置了一个关于“政府流程”的作业,必须完成一篇论文。

 

这个平时成绩就不怎么样的学渣焦头烂额,不知道该写什么好。只能专门去泡图书馆查资料,希望从美国立国之本——宪法中找出一点东西来拼凑论文。沃森无意中发现,在美国立国之初的1789年,开国元勋、第四任总统、号称宪法之父的詹姆斯·麦迪逊曾经提出过一个宪法修正案,主要内容是限制国会议员工资的。因为议员行使立法权,如果要谋求私利,自己给自己立法定工资,这就太容易了。所以麦迪逊的提案就是从程序上进行巧妙的限制,避免议员用公器谋求私利。

 

但美国开国之初,联邦财政困难,议员的工资并不高,和社会平均工资持平甚至还要低点。比如第一届国会居然跟打散工一样,议员们发日薪!也就是上一天班给一天钱,每天6美元!那时候国会一年其实才开两个月的会,议员们撑死能拿两个月的工资……不搞点副业简直活不下去。直到70多年后南北战争爆发,议员工资才定为年薪3千美元,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增幅。所以这个修正案各州都觉得不是很必要和迫切,当年只有9个州批准,其他州收到提案后没有表态。由于没有达到宪法规定的四分之三的多数,就被搁置起来了。




美国宪法原文首页

 

这一搁置,居然就是200年!这两百年中议员工资在争议中,有起有落增长缓慢。别说议员,美国公务员最高职位总统的年薪,在最初的一百年没有涨过(2.5万美元)!所以几乎所有人都忘了这一条沉睡中的提案,包括法律专业的人士。

 

学渣沃森在粗略的研究了这条提案后认为,根据宪法,它在理论上依然处于未获认可的(unratified) 状态,而且没有设立时间上的期限。只要它能满足宪法规定的四分之三州投票通过的规定,就有可能真正成为宪法修正案。而且,它作为一条限制官员收入的法案,具有立竿见影的现实意义。

 

满以为发现了新大陆的沃森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了论文,提交给了教授莎朗·怀特(Sharon Waite),怀特教授认为他研究的是不着调的东西,毫无意义,所以成绩评定的时候只给了一个“C”。沃森好不容易在自己的学渣生涯中研究出一点新东西,满以为可以拿一个梦寐以求的“A”,结果就这么被无情打击,心里面气不过。所以多次向教授申诉,要求更改成绩,结果教授就是不改。怀特教授多年后回忆说:“我没有看到任何特别出色的东西,我认为C可能还不错。”

 

不死心的沃森某天突发奇想:我如果把这条古董提案从“可能”变为现实,也许能理直气壮的拿一个A?

 

一个19岁的在校大学生,没有任何经济基础,毫无社会经验和关系可言,却想要推动一条已经搁置了200年的、关乎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修正案,怎么听起来都像是天方夜谭。而且要通过这条修正案,必须要目前美国50个州的四分之三同意,也就是至少38个州。除去200年来已经表决通过的9个州,沃森还需要29个州同意!

 

沃森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他能想到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写信。他挨个给各州的议员写信,不厌其烦的讲这个事,希望议员们能在本州推动这个修正案通过。很显然,当面拜访是更好的游说方式,但是沃森没有钱,他实际上只买得起邮票而买不起车票。

 

不出所料,绝大部分议员对于推动这个堪称古董、且对自己一毛钱好处没有的修正案毫无兴趣,礼貌一点的找个理由搪塞,绝大部分就是石沉大海,人家根本就不理他。但是皇天不负有心人,他锲而不舍犹如孟姜女哭长城一般的信件,甚至直接打电话给议员,最终打动了缅因州的参议员威廉·科恩(William Cohen)。科恩颇具影响力,后来还曾经在克林顿内阁中担任国防部长。在他的推动下,1983年,缅因州终于通过该修正案。

 

万事开头难。有了一个作为模板的开头之后,剩下的就是顺理成章。在沃森的邮件和电话的轰炸下,1984年科罗拉多州通过了该修正案。1985年又有5个州通过……整整十年的努力之后,在1992年5月7日,密歇根州成为第38个批准该修正案的州,沃森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顽强毅力,一票一票地游说,一州一州完成,最终大功告成,完成了一个无人置信的神话。




美国国会批准宪法第27修正案正式文件

 

美国国会在收到第38个州议会递交的修正案批准书之后,于1992年5月18日宣布,1789年第一届国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限制议员工资法案,在时隔203年后正式成为美国宪法第27修正案!这也是目前为止美国宪法最后的一个修正案,一个完全由普通小人物推动完成的国家大法!

 

此时的沃森,早已经从大学毕业,成了一个头顶瓜秃、为了生活要找好几份兼职的中年油腻男。由于大部分精力都花在打工写信上,他的学业断断续续,最后甚至没有拿到学位。他在步入社会的前几年是靠母亲的资助生活,最后在德克萨斯州议会找到一份临时工的工作。就是这点微薄的收入,让他完成了十年的坚持。当年他念念不忘的初心——那个没有得到过的“A”,已经对自己的生活毫无影响。他在后来接受电视采访时说,十年中他光是邮票钱就花了6000美元!在八十年代,这是一笔巨款,已经足以在德克萨斯交房子的首付了。他坦言支撑自己坚持下去的动力,除了那个心念念的“A”,就是改变宪政历史、约束政客权力的信心。

 

如今,年过半百的他未婚未育,连工作都很难找,生活很是落魄,他让光鲜的国会议员们没法随意涨工资,自己却也为找一个连续的工作而苦恼——跟任何一个苦壁的中年人并无二致。但是他依然为自己年轻时候的壮举而自豪。

 

2017年,有记者找到当年沃森的老师——已经退休的怀特教授,把沃森的故事告诉了她。老教授极为震惊,她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当年拒绝修改的成绩评定,让一个学渣锲而不舍的改变了国家的宪法。成为师门最大的荣耀。心怀愧疚的怀特教授当即签署了一份正式更改成绩的表格,将当年沃森的论文评定改为“A+”。学渣沃森在经过35年的等待之后,终于拿回了属于自己的“A+”!

 


时隔35年,沃森终于拿到A+成绩单



虽然这个成绩改变不了沃森的生活,但是,这个世界比沃森更富有、更光鲜、更有权势的人那么多,可又有谁敢说自己比这个秃头男的人生更伟大、更有意义呢?他这辈子只做了、也只需要做这一件事,就已经永垂青史。

 

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中国版的“沃森”,但只得其形,不得其神。我讲这个小人物逆袭的励志故事,其实并不是仅仅为了给诸位打鸡血。因为我们必须承认,这个故事能且只能发生在美国。

 

正是美国开国先贤们在制度设计上的远见卓识,才使得两百年后,依然能有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通过一己之力捆住政客权力的传奇出现。沃森证明了一个小人物锲而不舍能够达到的法律高度,而美国的宪政体制,给他提供了达到这个高度所需要的阶梯。只有一个从骨子里尊重、崇尚法治的体制,才会产生这样的故事。

 

沃森曾经说:“我想证明一个极端敬业、勇敢发声、充满活力的小人物可以推动历史进程。”如果有那一天,国人之中真正出现沃森这样的小人物谱写的奇迹,也许才是我们真正迈入现代文明、值得骄傲的时刻。

喜欢凌飞电脑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凌飞电脑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军事纵横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