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军事纵横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项英到底做了什么,让叶挺两次愤而出走
送交者: 刀锋[♂★★★★仁党政治委员★★★★♂] 于 2021-04-29 18:00 已读 993 次  

刀锋的个人频道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开始了合作抗日,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军长是叶挺,副军长是项英,也是实际上的政委。

叶挺是北伐名将,领导了南昌起义,是我军创始人之一,在军中地位很高,而且为人正直,意志坚定。

项英是老红军,威望高、人脉广,尤其是在主力红军长征后,率领南方八省游击队艰苦奋战,坚持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战争。

按理来说,一位是为人正直的名将,一位是艰苦奋斗的领袖,两人合作领导新四军,新四军的前途当不可限量。

但实际上,新四军在江南的发展很不尽人意,尤其是在项英的领导下,过多部队被部署在皖南云岭地区,失去了开拓根据地的好机会,叶挺与项英之间也是矛盾重重,叶挺甚至两次愤而出走。

那么,叶挺和项英之间到底有什么矛盾呢?


【叶挺第一次出走】

首先,在项英看来,叶挺身上有国民党高官的不良风气。

叶挺少年得志,又在国外生活多年,难免有些高官的作风,出行往往携带副官、警卫等数人,且爱骑马照相,不愿步行。而项英则不同,他是一名老红军,艰苦朴素是他一生的习惯,且平时日晒雨淋,看起来像一个老农民一样。因此,两人在生活习惯上格格不入,互相看不顺眼。

第二点,叶挺当时并非共产党员,对于项英来说,保证我党对新四军的绝对领导是中央交给他的任务,也是他的底线,自然不能放松。1939年周恩来赴云岭调解项英和叶挺的矛盾时,也再次提及中央给项英的任务。

综上两点,让项英对叶挺很不放心,自然也不够尊重叶挺,从而导致了叶挺的两次出走。

第一次出走是在1938年10月,此前叶挺曾前往武汉,筹集新四军军费,并和周恩来进行商谈,说明了项英独揽大权,自己处境艰难的情况,同时希望成立新四军委员会,以后军中工作由委员会集体领导决定,这样就可改变项英“一言堂”的现状。 6park.com

可是,新四军委员会成立后,实际上并未发生多大作用,因委员会以项英为首,叶挺为副,其余五人陈毅、张云逸、周子昆、袁国平、邓子恢,也大多以项英马首是瞻,陈毅倒是很尊重叶挺的军长地位,并且多次劝说项英,但效果甚微,从而造成了叶挺的第一次出走。


叶挺第一次出走的导火线,是叶道志事件。

叶道志是一名老红军,早在1928年就参加了革命,1934年就因战功升任第92师师长,按照他的资历,建国后至少授中将,但是却在1938年被错杀了。

原来,全面抗战爆发后,叶道志奉命前往新四军工作,担任第四支队副团长、特务营营长等职务,但叶道志一方面不满其职务过低,另一方面,红四方面军出身的他,与大多是南方人的新四军有些格格不入,大家说的也都是方言,叶道志听不懂,内心的苦闷和工作上的不适,让他想要离开新四军,回到八路军。

但是,工作调动需要程序,还要上级层层审批,叶道志等不及了,也没有想得那么多,就独自离开新四军北上了。

当时,项英正在延安开会,叶挺主持新四军的工作,得知叶道志未经请示擅自离开部队时,叶挺大为光火,军部也很快定性其为叛逃,就这样,叶道志被枪毙。

等到项英回来后,得知了这件事,对叶挺不通知自己就下令枪毙叶道志的情况,非常不满,因此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加排挤叶挺,使得叶挺深感“身为一军之长,却连部队调动都难以知晓”,思之再三,叶挺决心离开新四军。

叶挺出走后,前往广东,在余汉谋的帮助下组建了东江游击队,大有一去不返之意。


【周恩来亲自调解】

针对这个情况,周恩来迅速做出紧急部署,向中央汇报了这个情况,同时电请叶挺速来重庆,解决问题。

当时,国内的舆论对新四军也很不利,蒋介石听闻叶挺出走后,随即下令要裁减新四军的编制,同时打算从黄埔系中抽调一人前往新四军,接任军长一职。

毛主席连忙给周恩来发电报,做出了两点指示性意见:“第一,需劝回叶挺复职,必要时由恩来陪同叶挺回新四军军部;第二,新四军委员会此后以叶挺为首,项英为副,由叶挺负责军事工作,在坚持党对新四军的领导下,由项英实际负政委之责。”

应该说,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既可充分发挥叶挺在军事上的长处,又可维护统一战线,同时保证党对新四军的领导,堪称一举三得。

得到指示后,周恩来和叶挺两人在重庆进一步会晤,周恩来力劝叶挺回新四军复职,叶挺也提出了恢复党籍的想法,但周恩来说:“你不恢复党籍,更有利于开展工作,对工作的贡献更大。”并表示自己愿陪同叶挺一起回去。叶挺听后,表示同意。

就这样,在1939年2月23日,叶挺回到了阔别4个月之久的新四军军部所在地云岭,周恩来也陪同前往。


当晚,周恩来与项英私下会晤,一方面传达了毛主席的话,同时也对项英进行了思想教育工作。

项英首先向周恩来提出了自己对叶挺的两点顾虑,即生活作风问题和非共产党员的问题。周恩来劝解他说:“叶将军在生活作风上并无问题,不过与你艰苦朴素的作风相悖而已,这完全算不上问题,至于叶挺为何不是共产党员,那是我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左倾错误思想主导下犯的错误,这也不能怪在叶挺同志身上。”

随后,周恩来又对项英说:“我要批评你几句,你首先是没有大局观,而且不能贯彻执行党的命令。党的命令说得很明白,由叶挺主军,项英主政,你现在大权独揽,对于新四军的发展没有好处。更何况,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期,挤走了一个叶挺,又来一个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你将何以自处?”

周恩来的这次谈话,对项英还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项英此后进行了反思,同意成立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等机构,在新四军东进扩建革命根据地的问题上,项英也做出了让步,大体上将军事指挥权移交给了叶挺。

但尽管如此,周恩来还是不放心,在皖南短暂停留时,又相继与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等人谈话,晓以大义,传达党的指示,并希望他们能做叶项两人和睦相处的推动者。

在一次晚宴上,周恩来又带领新四军主要将领向叶挺敬酒,对叶挺表示了极大的尊重。

周恩来的推心置腹、体贴入微,让叶挺大感温暖,后来,叶挺还评价周恩来道:“周公总是那样地关心人,了解人,帮助人。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了!”

周恩来在云岭短暂停留后,随即回到重庆面见蒋介石,并向延安做了汇报,至此,叶挺第一次出走的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叶挺第二次出走】

经过周恩来的这次调解后,项英逐渐做出了一些改变。首先,他对叶挺的个人习惯保持了尊重,比如在党内生活会上,很多人对叶挺骑马挎枪、带着照相机的小资行为提出了意见,项英均表示这是叶军长的个人习惯,不必干涉。

新四军经费不足,生活艰苦,项英还专门给叶挺安排了小灶,并让叶挺经常前往国民党第三战区,借此向军中说明,叶挺将军的小灶是为了应付第三战区的需要。

当时叶挺是非党员身份,按理说不应该参加党内的一些会议,但项英为了尊重叶挺,经常让其列席会议,发表意见,还下令所有的军事电报和指示,都一律让叶挺过目。

叶项之间的和睦共处,尤其在云岭反扫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1939年,日军集结一万多人,进犯云岭新四军军部,项英让叶挺放手指挥,叶挺指挥新四军六个团,利用云岭地区的地形地势,与日军周旋数日,最终在运动战中全歼日军一部,取得了一场大胜!

这次作战,项英完全站在了一个政委的位置上,对前线指挥毫不干预,不仅如此,在叶挺回来后,项英还专门组织了欢迎会,庆祝叶挺凯旋,双方十分融洽。


但谁知,叶挺与项英和平共处不过数月时间,却又因“高敬亭事件”而再次交恶。

高敬亭是新四军第四支队大队长,为人居功自傲,自私自利,一方面,他抵制上级派给第四支队的政治工作干部郑位三、萧望东、戴季英等人,同时,又违抗军令,抵制东进,对于叶挺发布的命令总是虚与委蛇,且驻扎在淮南铁路一带,大肆收编土匪,扩大部队,有自立之嫌疑,这对讲究军纪的叶挺来说,断难相容。

而导火索则是高敬亭麾下团长杨克志、政委曹玉福率领第七团大部官兵叛逃事件,两人在投靠国民党后,还登报宣传反对新四军,在舆论上对新四军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对于高敬亭的问题,叶挺和项英两人看法有不同,在项英看来,高敬亭是三年游击战争的有功之臣,自然要以批评教育为主,在叛逃事件发生前,项英还致电高敬亭,鼓励他克服困难,迅速东进,说:“同志均热烈希望你们、信任你们能向这一前途迈进。”

而叶挺则持不同看法,在他看来,违反军纪就要严惩,因此,在“反高斗争”大会上,叶挺宣布了对高敬亭的处置,即“对高敬亭要严肃处理,要枪毙”。

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远在延安的毛主席得知后,也非常生气,给新四军发电报质问说:“我们让高敬亭回延安,你们为什么杀他?速查清原因报中央!”

在今天看来,叶挺要对高敬亭的死负主要责任,但在当时,如果高敬亭不死的话,第四支队的很多干部可能也无法保全下来,这对革命队伍来说可能是更大的损失,而且当时中央已派遣徐海东前来接任第四支队司令,押高敬亭回延安路途遥远,也难以押送成功。

但是在项英看来,叶挺如此处置有些激进,而且独断专行,没有考虑更多的影响,因此,项英再次收揽大权,叶挺又成了有力无处使的老虎,只好第二次出走。


【最终酿成悲剧】

叶挺第二次出走后,周恩来正在苏联治病,因此叶挺的这次出走时间较长,有大半年之久。一直到1940年夏天周恩来回国后,才开始处置叶挺出走的问题。

周恩来先是拍电报给逗留澳门的叶挺,希望他回到重庆面谈,同时让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速来重庆,让他一定做好统战工作,调解好叶挺和项英的矛盾,准备接回叶挺。同时,周恩来又向项英连发几封电报,再次重申分工问题,即“以叶挺负责军事,项英负全局工作,实际担负政委之责”。

但是,项英此后对军权依然没有大的放手,以至于在皖南事变前后,先是顾虑重重,不愿离开,后来又布置了三路纵队平行推进的做法,否定了叶挺提出的由主力团在前的品字型配置方案。

皖南事变发生后,项英也没有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又让部队逗留茂林,结果给了国民党军合围的机会,最终酿成了惨案!

应当说,项英与叶挺这两位新四军领导者的矛盾,就是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损失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试想,如果项英能放权,由叶挺真正负责军事,不光是在打仗方面对新四军有利,而且因叶挺在国民党军中的地位,也可以更好地为新四军争取一些利益,借机壮大新四军。

可惜,由于项英在认识上的一些错误,最终让新四军遭到了惨重的损失,自己也在皖南事变中遇难,太可惜了!

喜欢刀锋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刀锋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军事纵横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