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讲到了霹雳-6、霹雳-7空空导弹的研制过程,这两型导弹最终一个下马,一个仅供外贸。而霹雳-6的研制起点,就是今天我们要介绍的霹雳-5乙导弹。这种导弹可谓是大器晚成,一直研制了20年才算定型。要讲霹雳-5空空导弹的研制,就必须讲到美制AIM-9D空空导弹。AIM-9D空空导弹由美国海军、福特航宇通讯公司和雷神公司设计,于1962年服役,1965年停产。该弹采用圆柱形弹体,弹重89千克,安装有MK18Mod1型导引头,采用氮致冷硫化铅光敏元件,调制盘转速提高到125Hz,跟踪角速度12/s,视场角2.5度,框架角40度,工作时间60s。灵敏度更高,导引头外形呈现出收缩锥形,配备有X型布局的大后掠三角形鸭翼和燃气舵机舱,后部为无线电近炸引信舱和连续杆战斗部舱,尾部为MK36Mod5发动机和X型布局的梯形尾翼,在其基础上直接发展出了海军型AIM-9G/H,而且在越战中颇有斩获。这种世界先进的导弹却让我们第一时间拿到手,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 1965年10月25日,越南使用高炮击落一架美制F-8战斗机,其残骸上发现了其挂载的AIM-9D导弹残骸,这也归功于F-8的特殊设计——F-8是用机身两侧的挂架挂载导弹的,自然要比机翼挂的导弹相对容易保存。我军赴越科研小组于1966年1月左右研究了该导弹,发现这还是64~65年生产的新货,属于第二代空空导弹,自然要比我们手中仿制苏联第一代K-13导弹的霹雳-2要更先进。要知道霹雳-2要到1967年11月才能正式批量生产,在我们手中可是十足的新货,现在等于直接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前沿科技产品,怎么能够不激动?于是3月17日,国防科委、国防工办、三、四、七机部开会研究,决定由第六研究院抓总对该导弹进行分析研究,并定名为"317任务",可谓是神速上马,4月20日第三机械工业部就向第六研究院五所,也就是后来的612所(1968年3月改代号,后来成为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代号014中心)正式下达了研制任务,完全能够看出我们对新技术的急切心情,但谁也没想到这就拉开了一段20年的苦难研制路。 1966年12月12日,总参谋部、国防科委命名该导弹为PL-5型导弹,采取了一弹两型设计,红外制导型为PL-5甲型,雷达制导为PL-5乙型。这里很有趣的一点就是其制导方式选择了两种,很有可能是受到美军另一型导弹——AIM-9C空空导弹的影响,我军可能也获得了其半主动雷达导引头的实物。AIM-9C空空导弹可谓是响尾蛇家族的异端,是由美国海军和雷神公司专门为F-8舰载战斗机研制的半主动雷达制导型。该弹采用与AIM-9B一样的布局,将玻璃窗口改成了透波介电质材料,内部有小抛物面天线的半主动雷达导引头,通常与AIM-9D一起挂载。该弹1955年开始研制,1962年投产,1965 年装备,1970年退役,共生产2000枚。这个导弹主要是为了F-8战斗机挂载不了巨大的麻雀导弹而研制,也是配合F-8E战斗机装备的AN/APQ94雷达,增强其迎头攻击能力。要知道即使是AIM-9D也只能尾追攻击,美国人盘算半主动雷达制导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美国人算盘打得山响,却没想到这个导弹是个十足的坑货,首先由于迎头攻击的相对速度过大,打高速目标根本锁定不了,只能打低速轰炸机目标(美国人摔桌);其次飞机必须保持对目标连续照射5秒以上,才能给导弹提供数据锁定,而导弹射程仅有区区的10千米,等你锁定完了一抬头敌方机炮已经对你发出爱的召唤了(美国人再次摔桌),也难怪其在越战中没有击落一架敌机。80年代为了废物利用,美国人选择将其换头改成了AGM-112A反辐射导弹,空海军嫌弃直接塞给四等人海军陆战队的直升机(美国四等人直接砸碗),连四等人都嫌弃它的射程和威力,宁愿不带也不让他在海湾战争亮相。话是这么说,但是这个导弹这么废情况当年我们不知道啊,所以一起研制之。 除了导引头不同之外,霹雳-5甲和霹雳-5乙设备和尺寸都是一致的。我们可以从霹雳-5乙导弹的性能来了解一下这两种导弹。霹雳-5乙近距空空导弹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前部为外形呈现出收缩锥形的导引头,配备有X型布局的大后掠三角形鸭翼和燃气舵机舱,后部为破片式杀伤战斗部和红外近炸引信舱,固体火箭发动机以及翼尖装有陀螺舵的四个梯形翼面组件组成。 霹雳-5乙空空导弹弹长2.892m,弹径0.127m,尾翼翼展0.657m,弹重84.5千克,是一种比较轻型的导弹。网上有一种误解,说早期霹雳-5导弹达到150千克左右,这其实是一种误读,笔者找到了一篇国营第二二厂沈保清工程师的文章,明确写着弹重84.5千克,毕竟再怎么仿制也不能超重一倍啊!该导弹采用了氮致冷硫化铅光敏元件和浸没透镜,显著地增强了导引头跟踪场范围、抗背景干扰和抗太阳干扰的能力。导引头对F-4B类目标最大截获距离大于16千米,导引准确度0~ 9米,制导飞行时间不少于26秒,抗太阳干扰角度不小于17度。配备红外引信,采用了石英窗口和集成电路,作用半径0~9米,最大脱靶量9m,还配备有惯性开关式式触发引信。战斗部破片数量1200余枚,有效杀伤半径10-11米,固体火箭发动机采用高比冲的丁羟药,使发动机总冲大幅度提高,使得导弹可攻击区的远边界显著加大,该型导弹使用高度0.5~21.5千米,射程16-21千米,其最大速度M2.2,最大过载30G,战斗机可以通过PF5挂架挂载导弹,在0.8~ 2.2马赫范围、-50 °C至+ 55°C温度内发射,只能尾追攻击,是一种典型的第二代空空导弹。(未完待续)
喜欢熠熠童心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