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军事纵横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是谁“坏”了古代战争的这些规矩
送交者: usflorida[♂★★★御史★★★♂] 于 2021-09-12 2:33 已读 929 次  

usflorida的个人频道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在泓水发生了一场规模不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上意义却很大的战争。这场宋、楚两国之间的战争,史称“泓水之战”, 宋襄公也因此战成了被人嬉笑的名人。但是,真相真的如历史盖论的那样嘛? 6park.com

  十一月初一,楚军进至泓水南岸,并开始渡河,这时宋军已布好阵势。宋大司马公孙固鉴于楚宋两军众寡悬殊,但宋军已占有先机之利的情况,建议乘楚军渡河过半时予以打击,宋襄公断然拒绝。楚军全部渡过泓水后开始布列阵势,这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之际发动攻击,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襄公这才击鼓向楚军进攻。

战争的结果是人所尽知的,宋军大败,宋襄公本人被楚军所歼灭。历史上大多评论其为蠢猪式指挥。而这场战争的意义不在于表明宋襄公指挥有错误,或他本人智力有缺陷。因为宋襄公在泓水之战后表示其遵从“古之为军,临大事不忘大礼”、“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的规则,没毛病。

这场战争的标志在于:自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主的“礼义之兵”退出历史舞台,新型的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作战方式的崛起。周王朝建立之后,充满诡道权谋思想的“太公阴符”,并没有成为军事的主导思想,而是“治兵以礼”。同时代的《司马法》与其说是兵书不如说是礼书,其中强调的“军礼”是,用兵应该“正而不诈”,即必须做到“成列而鼓,不相诈”,“逐奔不远,纵绥不及”,战争的程度与范围应该受到必要的限制,不能为了胜利,不择手段。宋襄公所坚持强调的,“君子不重伤”(不再伤害受伤的敌人);“不禽二毛”(不捕捉头发花白的敌军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敌人于险隘取胜);“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势的敌人),都是对《司马法》作战原则的遵守。   

在泓水之战后中国诞生了一位举世公认的战略家――孙武,他提倡“兵者诡道”,主张“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在他的《孙子兵法》十三篇中,战争成为和平的手段,为了大环境的良好只要能达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目的,战争的手段可以牺牲小我,于是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正当途径,“堕其城,毁其国”是应有做法,“掠乡分众”是可行举措。虽然兵不血刃是任何一个军事统帅的希望,而在孙武的时代“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能是遥远的理想。

  在战国时代的将领都将“兵不厌诈”奉行为指导作战的最高原则,其客观效果,往往是在取得战争胜利的同时,也促使战争手段变得越来越残酷,战争破坏程度越来越骇人。《孙子兵法》的使用者们也大多背离了他的初衷,将之变为手中利器,所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秦将白起在长平一战后坑杀赵国降卒40万,就是战争已经变成了只求目的不讲手段的例证。 这种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原则的作战思想,一直到20世纪的上半叶都在发挥着主导作用,并在世纪初的两次大战中把屠杀演义到了极致。   

春秋无义战,自宋襄公始成。《淮南子》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真不知是战争的进步还是文明的退步。

你还知道那些不讲江湖规矩的战争或人物呢?

喜欢usflorida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usflorida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军事纵横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