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军事纵横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默克尔卸任德国总理 中国失去一位可信赖的朋友
送交者: 刀锋[♂★★★★仁党政治委员★★★★♂] 于 2021-10-28 9:01 已读 384 次  

刀锋的个人频道

6park.com

2021年10月26日,德国总统施坦因迈尔(Frank-Walter. Steinmeier)在默克尔(Angela Merkel)政府卸任仪式上,向默克尔递交了任期结束通知,默克尔正式卸任总理。不过,在大选后的新一届政府组成前,默克尔仍将代行德国总理职权。

自2005年11月起,默克尔在德国执政16年,对塑造德国在欧洲的领导者形象贡献良多,为德国赢得世界敬重。施坦因迈尔称,默克尔的执政时期是“德国现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之一”。对中国来说,默克尔对推动中德、中欧关系发展,也做出了十分积极的贡献。默克尔卸任,让北京在国际政治舞台失去一位可信赖的朋友。

在默克尔掌舵德国的16年间,她曾12次访问中国,其足迹北及沈阳,南至深圳,东到上海,西至成都,几乎遍及中国大江南北。如果没有疫情阻隔,默克尔访华次数应该更多,并且很可能会展开卸任前的访华之旅,与中国领导人握手话别。 6park.com

因为不能到中国访问,默克尔前不久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了视频会面。10月1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默克尔举行视频会晤,习近平对默克尔任内为推动中德、中欧关系发展所作的贡献给予积极评价,并且习近平表示,“中国人重情重义,我们不会忘记老朋友,中国的大门随时向你敞开。”10月18日中国总理李克强也与默克尔举行视频会晤,并以视频方式共同出席了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座谈会。

值得一提的是,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成立于2013年5月,是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建立的首个双边经济合作顾问机制,旨在建立政府领导人与经济界代表直接对话的渠道,为中德企业、商协会、智库等提供建言献策、共谋合作的平台。另外,2010年7月默克尔访华,与中方建立中德政府磋商机制,这是中国第一次同外国政府建立类似机制。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可以说,默克尔主政德国大大推动了中德关系的发展。2016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德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20年据德国统计,中德贸易额达2,121亿欧元,中国连续5年为德国最重要贸易伙伴。作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默克尔领导德国与中国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同时也助推了中欧关系的发展。在默克尔的大力推动下,2020年底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完成谈判,进入审批阶段。

不过,因为意识形态干扰,默克尔恐怕无法看到欧洲议会批准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但这不会否定默克尔对推动中德、中欧关系发展所作的贡献。为什么默克尔能够突破中西方之间的意识形态干扰,积极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几乎每年都会访华?这应该与默克尔的人格特质有直接关系,因为她是一个理性、务实、干练的政治家,总能够在政治迷雾中找准方向。

2019年,面对美国前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挑起中美争端,想尽办法围堵中国崛起,默克尔当年说了一句客观理性的话。默克尔表示,世界发生了一些“构造变化”(中国崛起),“我们必须接受这些变化,而不是像在战斗中那样对抗它们。”此后,默克尔还多次表示“要有决心承认中国在国际机构当中占有的一席之地”,强调与中国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与欧美很多政客喜欢用意识形态批评、打压中国不同,默克尔思考问题总是理性、务实的,她不会被虚无缥缈的意识形态牵着鼻子走,而是能够在批评的同时,求同存异,找到与中国合作的机会点。在美国走错方向,带领世界重新走向对抗和撕裂的时候,默克尔敢于站出来批评美国,强调各国合作共赢的重要性,展现了政治家的智慧和风范。

从各个方面看,默克尔都是中国值得信赖的朋友。在美国操弄意识形态,意图联合西方盟友与中国对抗的当下,默克尔的理性、务实,坚定地与中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更显得弥足珍贵。

喜欢刀锋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刀锋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军事纵横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