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军事纵横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窥破志愿军秘密,李奇微“霹雳”反攻,彭德怀“西顶东放”真高明
送交者: 刀锋[♂★★★★仁党政治委员★★★★♂] 于 2021-12-04 17:55 已读 517 次 1 赞  

刀锋的个人频道

战争,是一门艺术,对于“执笔”的艺术家来说是个考验。对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来说,志愿军的统帅必须展现极高的艺术手段,才能消灭堪称当时世界最强的军队——美军。


李奇微窥破志愿军“破绽”:

第三次战役,以中朝联军伤亡8500人的代价,歼灭了敌人1.9万人,收复了汉城,将战线推进到了三七线附近,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局,麦克阿瑟饮马鸭绿江的图谋破灭了。

由于在第二次战役的后撤中,第八集团军的“斗牛犬”沃克因车祸丧命,1950年12月,李奇微接任这一职位,并兼任“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

李奇微从东京飞到了朝鲜半岛,在来到朝鲜之前,他还曾想快速恢复士气,一旦发现战局有利于自己就快速反攻,但是当他视察了“联合国军”各部之后,很久就放弃了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包括美军在内的“联合国军”各国部队都丧失了进攻的士气,只想尽快离开这个鬼地方。

面对士气低迷的状态,李奇微不仅放弃了立即转入进攻的打算,而且连三八线也不准备固守了。他认为当前的“联合国军”兵力太过薄弱,根本无法建立一条贯穿朝鲜半岛东西的稳固防线,一旦志愿军发起攻击,根本无法阻止对方的前进步伐。事实正是如此,当彭德怀指挥着中朝联军发起了第三次战役后,惊慌地“联合国军”果然没能够阻挡得住志愿军的步伐。

6park.com

此时的“联合国军”总兵力约36万人,主要部署在汉城周围和汉江南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南朝鲜军位于第一线,美英等军位于第二线,摆明了要死先让南朝鲜军上,自己则能守就守,不能守则退的姿态。

事实上李奇微根本没有准备防守三八线,甚至是汉城的准备,汉城在朝鲜人眼里是神圣的,但是在李奇微的眼里不过是一座死地而已,这跟毛主席“失地存人,人地皆存”的军事思量如出一辙。

李奇微已经设计了一条“从临津江到三八线的总战线”,这条战线共计5道防线,其中最后一道防线沿北纬37度纬线设立。

战役伊始,冒着零下25度的严寒,提前隐蔽到距南朝鲜军阵地不足300米的39军116师,迅速通过雷区、涉过齐腰深的冰河,从正面打垮了南朝鲜第一师。

李奇微想过挡不住志愿军的步伐,但是绝没有想过会败得这么快,到1月2日,“联合国军”的防线就被彻底突破了,1月3日李奇微不得不下令向汉城以南撤退。李奇微在回忆录中说:“吓破了胆的士兵大规模溃逃”,他试图拦下一些部队,但这些连话都听不懂的南朝鲜军官根本不服从他的示意,继续开车向南逃去。


1月4日下午,志愿军攻占了汉城,1月8日,占领曾经是麦克阿瑟骄傲的仁川,前锋直逼三七线。然而在这个战局一片大好的局面下,彭德怀突然命令各部队停止追击敌军,就地组织防御。

尽管苏联驻朝大使,朝鲜人民军实际上的总顾问以及金日成都非常不满,甚至将官司打到了斯大林那里,但是毛主席的一句话让金日成哑口无言,他去电彭德怀:
“如朝方同志认为不必补充休整就可以南进,则亦建议提议人民军前进击敌,并可由朝鲜政府自己直接指挥。志愿军则担任仁川、汉城及‘三八线’以北之守备。”

彭德怀停止追击的命令不是没有道理的,志愿军已经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战斗了2个多月,现在弹药粮草都缺乏,部队大量因冻伤减员,实在难以坚持,而且美军已经在前面的乌山设了一个包围圈。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志愿军停止追击让李奇微发现了破绽所在,李奇微发现:志愿军第一次大规模进攻时1950年10月26日,截止到11月2日停止进攻,共计8天,第二次遭受攻击从11月25日至12月2日,第三次12月31日至1月8日,全部都是八天左右。

李奇微明白这是志愿军的后勤补给跟不上,随身携带的粮食弹药仅够维持8天左右的攻击,用完就得停止进攻。也就是只要能够顶住志愿军一周左右的攻势,待其弹药耗尽就可趁势反击。


窥破志愿军的秘密之后,李奇微发起了代号为“霹雳行动”的反击作战,经历连续的失败后,“联合国军”向志愿军发起了反击。
毛主席命令继续进攻:

彭德怀正在司令部同前来朝鲜实地考察的陈赓谈笑风生,一个参谋匆匆走来递上一份电报,原本洋溢着笑容的脸立马敛住了,他告诉陈赓:“怕什么就来什么,前线侦察部队说李奇微已经开始进攻了。”

彭德怀很害怕,后来回忆说眼睁睁看着几十万部队处在敌人的包围之后,害怕得很,空中的飞机轰炸、地面上的坦克大炮,东西两岸还有美军的舰队,部队随时有被敌人吞掉的风险。所以彭德怀想停下来边休整边防御,等到春天再进攻,但我们不去,敌人自己来了。

他对陈赓说:“现在真的不好打呀,搞得不好要吃败仗,李奇微只要大举来攻,汉城肯定要丢。”

敌人的反击也解决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朝鲜人再也不坚持继续南下了。已经接到休整命令的各部队,不得不重新给枪炮装上子弹准备继续战斗。

作为前线的统兵大将对战局自然更清楚,他预感到疲惫的志愿军战士,在这次战斗中可能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彭德怀作为部队统帅,从纯军事角度出发,给毛主席发了一封电报:一是希望志愿军可以后撤15至30公里,并宣布拥护停战;二是希望可以暂时放弃仁川等地;三是推迟春季攻势的出击时间。


彭德怀从军事角度出发并没有错,因为部队实在太困难了,经过三次战役,各部队减员严重,其中缩水最多的66军,从4.5万人最后直接缩到2.5万人,按照西方人的军事思想,这样的部队是没有办法战斗的。

但是毛主席显然要从更高的角度看问题,此时志愿军将战线打到了三七线,美国人对这样的局面肯定不会满意的,他们的目标是将战线推移到鸭绿江,至少是三八线。而且12月14日美国人就在联合国操纵13个国家提出了“先停火再谈判”的阴谋,就是为了给自己喘息之机,这个阴谋已经在1月17日被严词拒绝了。

毛主席身处后方,虽然知道志愿军很困难,没有切身体会是难以理解志愿军的那种艰苦的,所以他给彭德怀去电,不仅不同意后撤,而且还要求尽快发动第四次战役,他认为前线将士虽然困难,但是“歼灭几部分美军及四五个南朝鲜师的力量还是有的”。

斯大林更是说:“从国际的观点看,不让敌人占领仁川和汉城,以便中朝部队给敌人的进攻部队以重大打击,是完全合适的。”

彭德怀作为一个极具党性的人,深知战争服务于政治的道理,两大领袖都认为该打,彭德怀只得将召开了4天的中朝干部联席会改成了第四次战役动员大会。


彭德怀的战争艺术,“西顶东放”真高明

领袖的命令要执行,但自己作为前线统帅,需要为几十万的将士们负责,这时候就体现一个统兵大将的军事艺术了。打那是必须的,怎么打,就得自己量力而行了。

彭德怀带着韩先楚、洪学智、解方等人讨论着仗该怎么打,众人发现“联合国剧”的反击重点在西线,也就是汉城、汉江一线,这条战线以美军为主,而东线则以南朝鲜军为主。

洪学智说:“李奇微是想先让美军进攻,再把伪军带起来。”

而这正是李奇微的破绽所在,柿子自然要捡软柿子捏。

当下彭德怀决定采取“西顶东放”的作战方针,即在西线组织防御,钳制“联合国军”,东线则再次诱敌深入,把南朝鲜军放进来,集中力量进行歼灭之,争取歼灭一两个南朝鲜师,打破敌人的东线阵线,从侧翼威胁“联合国军”,阻止其继续进攻。

为了便于指挥,志愿军司令部将西线的防御重担交给了韩先楚,由其指挥38军、50军和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建成“韩指”,东线的作战则由邓华指挥,包括39军、40军、42军、66军,建成“邓指”。

韩先楚的担子实在重,在40多公里的正面防线上要扛得住美军的飞机坦克大炮,固定阵地的防御战更能发挥美军的火力优势,但是彭德怀却叮嘱“不但不能退,还得多争取一些时间,否则时间不够,东线部队来不及”。带着彭德怀的叮嘱,韩先楚赶赴了前线,低声说:“要打一场血战了……”


这次的防御战,才彻底让国内的将领领略到什么是现代化火力,完全不同于志愿军前三次的运动战。

汉江南岸阵地是由50军和38军112师负责,38军自不必多说,被称为“万岁军”,战斗力是不容置疑的。50军原本是解放战争中起义第60军,被蒋介石蔑称为“60熊”。但是就这样一支部队在南岸阵地顶住了美军一轮又一轮的狂轰滥炸,因为志司多次去电要求50军守住阵地,以作为第四次战役前进的基地,一旦守不住,万事休矣。所以他们将此次战斗作为“出国以来头等光荣任务”。

50军和112师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构建防御工事,曾泽生说:“美国人的炮弹真他妈多呀!”的确如此,为了一座小小的修理山阵地,美军一个营竟然得到上百门各类火炮、20多辆坦克的火力支援,而且还不算航空兵支援。

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阵地逐渐缩小,江面正在解冻,50军大部在坚守了10天后撤退。而剩下一部与38军又坚守了11个昼夜,23天的防御作战歼敌1万余人,钳制了“联合国军”主要进攻集团。

2月11日,邓华在东线横城地区反击战正式开始。

东线反击战开始前,韩先楚和邓华关于攻击的目标有不同意见。


韩先楚主张打砥平里,因为一旦突破就可以将美第九军与第十军彻底暴露出来,对“联合国军”西线更为震撼,减轻压力,不足之处则是砥平里有5个营的美军,一旦不能在一夜的时间内歼灭,临近的部队就会赶上来。

邓华主张打横城,横城敌人虽然多,但是多是南朝鲜军,战斗力弱,可以大量歼敌。

彭德怀当然双管齐下,奈何兵力有限,左右为难之际,最后决定按照邓华的决定来打,毛主席也来电“布置甚好”。

11日夜,38军还在汉江血战,邓指集团4个军加上人民军2个军团,以迂回穿插的战术,利用敌人的空隙大胆深入,一夜之间就全歼南朝鲜第八师大部(由于125师未及时抵达阻击地点致使其师部逃脱),歼灭美2师的一个营(约530人),美军、南朝鲜军4个炮营……

至2月13日凌晨,横城反击战结束,此战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共计歼敌1.2万人,我军减员4000余人,战损比为3.72:1。另缴获敌人各类型火炮139门,火箭筒122具,各类型枪支6200余支,坦克7辆,汽车550辆。缴获的炮火之多,让参战的将士们高兴地“骑在大炮上不舍得下来”。这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俘虏南朝鲜军最多的一次战斗。


为什么取得这么大的胜利?

这次作战,是在志愿军没有得到休整和补充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且是远距离开进的一次作战,而取得1.2万人的歼敌战果是由下面几点完成的。

1、攻击目标选择恰当:面对砥平里和横城,砥平里地理位置重要,敌人可从东、西、南三面增援,一旦战斗不利,不能迅速解决当面之地,局面十分不利;而横城主要是南朝鲜军,战斗力弱,战斗有把握。

2、兵力火力占优势:毛主席军事思想一直是“集中优势兵力歼敌”,横城之战,敌人仅2万多人,而志愿军担任攻击部队的兵力则有10万人左右,敌我兵力比例超过了4:1,在火力上,也不像前三次战役那样,缺少火炮支援,我军拥有各类型火炮有679门,虽然对比敌军不占优势,但也相差不大了。

3、将计就计的突然性:李奇微命令全线反击,主要目标就是汉城,认为志愿军必定死守汉城,于是我军将计就计,以部分兵力死守,让其以为横城地区只有朝鲜人民军,这样让南朝鲜军搭配一小部分美军就可以了,结果东线敌军大胆推进。我军隐蔽前进到指定的攻击地点,仅用几个小时,达到了战斗的突然性。

4、战法正确,多层迂回包围:42军125师、66军196师进行外层迂回,42军124师及40军内层迂回,39军117师进行战役分割,终将敌人分割成小块,便于歼灭。


不过横城的作战结束了,接下来的战斗还要继续,为了扩大战果,邓华命令部队杀向砥平里。彭德怀在极为不利的环境中,还能抓住机会给予敌人一个沉重打击,尽管在砥平里遭受了入朝第一次挫折,但是也促使志愿军成长起来,打消了一些人速胜的思想,认清了自己。

美国的军史学家将李奇微视为,把“联合国军”从失败、崩溃的边缘带出来的人,领导艺术、军事艺术非常出色,但是无论是磁性战术还是火海战术都没能带领美军取得朝鲜战争的胜利。

来而不往非礼也,第四次战役还没结束,志愿军就开始谋划下一次战役,决定在第五次战役中给敌人一个痛击

喜欢刀锋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刀锋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军事纵横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