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说一堆,大家随便看看,见仁见智。
就在大家以为中美贸易战要尘埃落定之时,这一回合却打得更热闹。
我是做生意的,和气生财,中美两个大经济体打架,我是希望有人拉架的,否则影响自己的买卖。
我之前的帖子说了,老川是个三青子性格加奸商,沾上很难甩掉,不依不挠造声势打贸易战必然有既定目的——无利不起早吗。我想借此帖和大家讨论一下,老川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先看一下各类数据:
1,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进口总额2.14万亿美元,出口总额2.48万亿美元,顺差3500多亿,也就是说,这些顺差等于全是从美国身上赚回来的。
2,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8年全年美国货物进出口额为4206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美国出口商品总额16640.6亿美元,进口商品总额25427.3亿美元,美国贸易逆差8786.8亿美元。也就是说其中四成是中美贸易造成的。
3,2018年欧盟对中国出口2099亿欧元,进口3940亿欧元,贸易逆差1840亿欧元。对美出口4064亿欧元,进口2667亿欧元,对美贸易顺差创新高,达1397亿欧元。
从数据一眼就能看出,老川大喊中欧占了美国便宜确实是有据可查的。
如果我们再对比详细数据,会发现中国和欧盟进出口比接近1:1.87,中国和欧元区进出口比接近1:1.3,但是跟美国达到了1:3,跟英国也差不多1:2.4,跟德国芬兰奥地利等则是逆差,跟法国瑞典之类的基本持平,中澳中日也是逆差。
那大家不禁要问:岂不是德日澳抢了美国的生意?老川应该给他们施压,把买卖抢回来才对啊?
先看商品的可替代性。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是农产品、油气和矿产、机电设备、医药品、塑料类、半导体集成电路自动化设备等高精尖,当然还有飞机和汽车类。美国最有优势的农产品和飞机汽车类占其目前向中国出口总额的大约40%上下,大豆和飞机分别各占10%左右。其他商品或者美国没有或者说没有优势,或者欧洲日本能完全替代。这也就是说,老川再施压,中国也买不了他什么东西,你不能逼着我买没用的东西吧。广大网友也说了,我想买战斗机轰炸机买军用航发买核潜艇你也不卖给我啊。中国能形成大顺差,主要是进口来的东西加工后,又卖了出去。通过美国商务部的进出口分析图表,我们发现,中国进口多数是生产资料,美国进口多数是终端产品,不从中国进口,就要从其他国家进口,对美国扭转贸易逆差没有效果。对中国来说,美国市场占到总出口的将近20%,一时之间确实难以找到有如此消纳能力的替代市场。中国市场占美国总出口接近10%,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也难以找到新市场消化,因为市场和需求是需要培育的,这个培育也是相互的。这就是依存度。
现在,第一个矛盾出来了——你让中国进口什么?
美国是要进入中国国内市场的敏感领域也就是暴利领域吗?金融保险行业已经放开了,通信领域正在放开,总之“入世承诺书”里的东西基本兑现差不多了,尽管有的耍了些手段但大家都是这么干的,纸面上是能过得去的。但是开放深度方面,就大有文章可做了。虽然外资银行已经开始了人民币业务,但是在中国吸纳存款和放贷的能力,依然受到各种限制而不能完全发挥。花旗中国的营业额不过区区几十亿,跟中资银行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美国的制造业有断层,或者叫衰落,这是市场的选择,同时也过分依赖于金融服务业。高端制造、金融、专业服务、油气矿业、房地产、租赁,这些占了美国GDP的大比重,如果出口到中国,那这些行业都有各种限制,中国的“入世承诺书”对上述各项分别做了说明,现在虽然明面上是放开了,但实际远远不够。况且十几年过去了,经济形势产业结构贸易格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年的协定已经不适应市场现状了。
取消强制技术转让的作用。这个问题说白了,是如何让我放心地把东西卖给你,并且长期地卖给你。“入世承诺书”说了,不强制转让,除非双方自愿。这里有问题:“双方自愿”,就是说企业提要求而不是政府提要求,谈不拢就不做。技术转让让美国或欧洲损失市场了吗?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第一是广为人知的高铁,通过数据查询可知,中国的出口型机车,没有高铁型的,基本都是160公里的电力内燃机或混动机车。第二,风力发电机和燃机。风机中国制造数量大增,基本全部使用欧美技术,但是有技术转让费用和出口限制,风机出口数量有限,国内市场销售收入也要支付技术专利相关费用。燃机是短板,因为全世界垄断,GE、Alstom、西门子、罗罗、恩巴赫、安萨尔多、三菱,其中Alstom被GE干翻,恩巴赫被GE收购,安萨尔多被上海电气收购,妥妥的全球市场垄断。上海电气、东方电气和哈电分别跟上述厂商合作,但仍然有功率限制和出口限制。也就是说,这方面中国并没有抢了欧美的海外市场,但中国国内市场被本土企业占领了。美国企业在研发方面一直投入很大,即便是08年经济危机期间,也没有大幅的下滑,2010年研发比重指数就已经赶回到危机前的水平了,这跟德国类似。资本家们花血本研发,必然不愿意轻易转让,而且要赚个二三十年才够本。那么,禁止花样翻新的强制转让,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并有效执行,就成了资本家们长期赚钱的靠山和继续研发的信心。这也有利于中国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而且中国确实需要产业转型,当年汪洋喊出“腾笼换鸟”的时候,你们不知道我有多高兴。而且08金融危机来临时,我认为是中国企业赶超的好时机,因为欧美企业日子不好过,没有4万亿,研发估计要砍预算,中国企业有了研发意识。结果呢,可能是中国企业太依赖那四万亿了,而欧美裁员也没把研发预算砍下来多少,德国甚至加大了投入。咱们中国企业还是被惯坏了。
中国扩大开放,禁止强制转让和保护知识产权确实对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有帮助,美国也确实需要。能找到解决办法的问题就不是问题,能协商解决就不会打仗。
但仅仅是增加高精尖和农产品的出口,美国就满意了吗?不会,因为美国社会出现了断层。中产阶级萎缩,滑向低端人群。高精尖企业需要高精尖人才,美国农业结构造成农业的从业人口相对稳定,制造业萎缩造成大量失业。看好了,这个不怪中国,这恰恰是资本的选择——制造业转移至低成本国家地区,造成整个产业链转移了出去。全民一半高精尖一半做农业,这不现实。川普号称让制造业回归美国本土,这时候就需要中日欧对美国“反哺”,帮着美国把产业链制造业重新建立起来。那中国的从业人口就有失业风险怎么办?还是培育市场,也就是说,把欧美日对中国的做法在东南亚非洲复制并改良再来一遍。这个中国已经在做了,就像近两年说的,很多非洲国家开始使用中国标准了。但是做的不够,或者说“撒币”撒的不够,而且方向不对。举例来说,中国应该大力援助非洲国家建设学校医院,这样网络需求就出来了,教学设备医疗设备需求也就出来了;然后资助中学毕业生来中国上大学,让他们毕业回去宣讲传播或去中资企业就职。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提高后消费能力和结构就会提高,你的产品就有了市场。基建需求随之而来,条件好了中资企业就可以去投资建厂并大量雇佣当地劳动力。总之,对国内落后地区做什么,就对目标市场国家做什么,政府不能强制民企买单,央企国企要带头出血。不要听“撒币”大傻、中国人还吃不饱之类的话,日本对中国的经援不也才停了没多久吗?世行和亚开行不是至今还在自主中国落后地区的科教文卫吗?政策法律更透明,世行亚开行的援助力度就越大,这是相辅相成的。
除了中国国内市场,还应该跟欧美共享国际市场。这又涉及到“撒币”,而且还是撒的不够,太局限。世行亚开行欧洲复兴发展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在其他国家资助的项目,中国可以投标,为什么中国资金的项目就一定要求中国企业是总包商中国成分必须要达到60%以上呢?好吧,有人说世行亚开行都有中国股份,EBRD中国也入股了,那JICA呢?德国开发银行呢?中国企业照样参加投标,以JICA资助为例,中国企业一口气在一个国家拿下20多个项目,除了个别中国不生产的设备,其余都是中国产。如果中国资助的海外项目也能透明,那大家也就不会抵制“一带一路”了,如果不强制要求主权担保,那资金就更受欢迎了,就不会被批评加重别国财政负担了。
明天出差,先写这些吧。下次准备专门写一个关于“撒币”的,怎么撒才会更有效果。
我们都不希望战争发生,无论是热战冷战还是贸易战,我们都要和平环境养家带孩子,趁着地球还能住,多过几天好日子。
评分完成:已经给 居霄瞰尘 加上 300 银元!
评分完成:已经给 居霄瞰尘 加上 200 银元!
评分完成:已经给 居霄瞰尘 加上 1000 银元!
评分完成:已经给 居霄瞰尘 加上 1000 银元!
评分完成:已经给 居霄瞰尘 加上 300 银元!
评分完成:已经给 居霄瞰尘 加上 300 银元!
喜欢居霄瞰尘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居霄瞰尘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