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百家论坛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父亲—白崇禧的抗战生涯
送交者: 月夜溅花泪[★共残瘪犊子淫★] 于 2023-02-16 5:59 已读 637 次 2 赞  

月夜溅花泪的个人频道

台儿庄是徐州会战中的一役。为什么会有徐州会战?南京陷落以后,国民政府的首都迁到武汉行都。日本下一个目标就是打武汉。打武汉要先把津浦线南北打通,然后往西。打通津浦线,先要打徐州,徐州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徐州那个时候是第五战区,李宗仁是总指挥官。在打台儿庄之前,我父亲和李宗仁有很深的关系,从广西开始,他俩合称“李白”,他们都是在一起的。

   

   在打台儿庄之前,我父亲替李宗仁调兵遣将。因为两边都是大军。这一仗非常非常关键。到最后国军有60万盘踞在徐州这一带。日本军也不得了,最精锐的两个师团,一个叫做精武师团,一个叫做百员师团。在打之前,蒋介石和我父亲飞到徐州。蒋介石要我父亲留下来跟李宗仁共同指挥。这个仗在八年抗战期间是关键性的一仗。“八·一三淞沪会战”也是打的非常惨烈。国军60万人在那边打。60万,损失35万。那一仗打了以后,虽然打了三个月,最后还是溃败了。日本人追下来,日本人追到南京。这边就发生了南京屠城,居民死掉30多万人。

   

   这个时候日本的军备远远超过国军。他们有飞机,有制空权,有舰队,制海权。他们陆军训练非常精良,所以是压倒性的,势如破竹,就这么打下来。打到南京会战,南京屠城以后,中国人民的士气非常低落,非常悲观。看到国军根本无法抵抗日军的攻势。在这种情况下,这一仗非常关键。就在徐州会战的时候,台儿庄、山东,国军对日军迎头痛击,让日军吃了一个大败仗。他们最精锐的那个师团进来的时候,被国军围起来,包围了。当然经过相当曲折,两边都打地非常惨烈。日本人打败了以后,按照李宗仁回忆录算的话,日军伤亡近两万。

   

   这个意义在哪里?日本人号称三个月就要解决中国战场,要征服中国。他们采用的是闪电战。这一仗败了,把他们的锐气重重挫了一下,把全国悲观的气氛一扫,全国振奋得不得了。武汉十万人游行,一下子士气起来了,奠定了八年长期抗战的根基。这一仗再败的话,很危险。这一仗胜了以后,让大家知道国军也可能打败日军。打败了日军的神话。

   

   后来军事家说,这是日本近代建军以来,最惨败的一次。这么以来,这就使得整个国家的士气大振。后来的回忆录说,当时很多学校的学生听到这个消息都跑到操场上去跳了,非常兴奋。这一仗,李宗仁和我父亲是主要的指挥将领。下面当然还有川军、西北军、中央军、广西军。这些军队前几年还互相打地你死我活,现在一致对外,又合起来了。这一仗使台儿庄中外有名。我父亲他们一夜之间就变成抗日英雄了。

   

   北伐以后,发生了“蒋桂战争”,蒋介石和广西打起来了,李宗仁和我父亲当时都被定位为“叛将”,开始打击。现在台儿庄战役之后,一夜之间就翻过来了,变成英雄了。所以这个很复杂。不管怎么样,这一仗很要紧,在中日抗战史上也非常重要。台儿庄胜了,我父亲和李宗仁这两个主帅在台儿庄留下了这张照片。这一仗国军打地也非常激烈。川军有一个师,师长叫王铭章。本来川军纪律不是很好,在国军中不是名誉很好的军队。后来因为在台儿庄表现地特别英勇,在山东滕县,王铭章这一师死守滕县,全师殉国,师长都没有活下来,一直等到最后“中央军”来包围了日军,这对台儿庄那一仗有非常大的帮助。

   

   《良友》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个彩色画报,这一期我父亲当封面人物。我后来一看就是台儿庄刚打完,1938年4月刚打完,5月的刊号,我父亲就当上了封面人物。4月那一期是李宗仁,连着两期报道台儿庄。从这个来看,当时大战以后,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对社会冲击都是很大。本来《良友》杂志的封面以前都是美女,像胡蝶她们。这两期是两位将军。说明当时那一仗对当时影响很大。

   

   在大陆有两个电影,《血战台儿庄》就讲这个战争。整个电影是广西电影厂出的。我看了,拍的相当好,很客观。史实上相当客观、相当真实。里面选角,李宗仁选的一模一样。我见过李宗仁。这些人我都看过了。当然我看过我父亲,父亲一点都不像。这个有点遗憾。电影拍的不错。当然那个时候在电影里面比较强化李宗仁的地位,事实上他是主要指挥官。不过我父亲也很重要,辅助他,两个人一起同时指挥。

   

   这一张是李探(音)拍的,台儿庄打完了以后,虽然台儿庄胜了,给日本人吃了一个大败仗,可是整个讲起来徐州会战,激怒了日本人。因为国军的军备是处于弱势。徐州会战之后几十万大军都撤出去了,几十万大军没有受到什么损失。那个时候军事委员会考虑了。你如果对强势的战争,如何打?这是在武汉开了一个最高军事会议,我父亲在这里面提出了抗日的一大战略: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以游击战辅助阵地战,对日本人作持久战。

   

   这个提出来,被军事委员会采用,当做最高指导原则。日本人这么强势,而且他要闪电战,马上要解决。如何解决,如何解套,如何来对付他。无法正面跟他作战,化整为零,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中国大,而且西南这边交通不便,日本人现代军事配备战车很难开进来。所以把日本人的补给线拖长,消耗日本的国力。

   

我父亲那个时候给我讲过,他所以想出这一套战略来,是因为他研究各个战史。他研究过拿破仑,受到了启发:当时法国是强势军队,横扫欧洲,打到俄国的时候,俄国人就拿这个来对付拿破仑,把拿坡仑的军队往内地拖。虽然俄国牺牲很大,虽然很惨烈,可是把法国人往里面拖,拖到里面去,后来冬天来了,法国军队冻死了。补给线那么长,把拿破仑打败了。我父亲受到这个战争启发,对付日本人也是这一套。这个战略成了抗日最高原则。坚持了八年抗战。当然,打这种消耗战,中国也是非常的消耗很大,有时候整个城都烧掉、毁掉了,非常惨烈。


   

   我父亲参加了很多抗战,参加了好几个非常有名的战争,像淞沪抗战、武汉保卫战。最有名的除了台儿庄,另外一个非常有名的战争是“昆仑关战役”。这是在1939年,日本人把中国的海岸线封锁了。战略物资没有办法从海路运进去,就从陆路,从越南运到广西,经过南宁。日本人要切断中国的补给线,所以就从广西往北边打。昆仑关在南宁近郊,是一个很重要的军事要塞,地形非常险要,要打南宁就要占领昆仑关。那个时候日本人已经占领了昆仑关,国军如何把昆仑关打下来?这就是抗战里面最有名的。

   

   我父亲那个时候,担任桂林行营主任一职。他管辖了四个战旅,第3、4、7、9战旅,中国西南一大半由我父亲总指挥。在开战的时候,我父亲指挥杜聿明打。大陆拍了两个重要的影片,一个是《血战台儿庄》,另外一个是《昆仑关浴血战》。刚好这两个片子是我父亲做总指挥管。不过电影没有讲的很清楚。电影一个说是李宗仁,一个说是杜聿明。

   

   杜聿明那个军,第五军,第五军是“中央军”里面很重要的军队。它的军备是机械化的、战斗力最强的军队。我父亲要攻坚的时候,要敌人两倍的军力才能够打得下来。我父亲一定要国军中最强的军队来打这一仗。向军事委员会讲演、请求把杜聿明的军队调过来打这一仗,第五军最后果然打胜利了,打的非常惨烈。攻坚,来来去去,双方死亡很大。

   

   出师之前,我父亲就把战略跟他们商量好了。最后打下来了,日本人死伤五千,日军的指挥官中村正雄阵亡。第五军牺牲也不少,死了五千,伤了一万多。所以,很惨烈。这一仗的意义,遏制了日本人从广西往北上。把这个时间延长了五年。但最后南宁还是丢掉了,可是日本的气势已经磨掉了。八年来,中国军队打的真正的胜仗不多。大规模的会战有二十几次,小规模战争上千。整个战争的确是非常惨烈。

   

   打完了以后,在昆仑关立了纪念碑,我父亲写了一个很长的碑文在那个地方。现在还在南宁。这两仗是我父亲亲自指挥的,而这两仗也是相当有影响力。这也不是巧合,大陆拍,选择这两仗拍成电影,也有道理,因为这两个的确是当时很有名的战役。

   

   抗战下来八年,中国的牺牲很大,人民生命财产,统计的数字,光人伤亡就两千万以上,财产的损失就无法统计了。官兵的死亡到了三百万。国军的将官,少将以上有206位牺牲。很有名的一位将军,张自忠也阵亡了。的确是血肉长城,因为中国人的军队是劣势。拿什么去比?就是意志力。二战的时候,法国投降了,亡了。中国挺下来,这八年都挺不容易。飞行员都是各种精英凑起来的。4500多位驾驶员死亡。

   

   在南京受降,那个时候国民政府的官员都到了,这位是冯玉祥,我父亲,他们那个时候都到了。在南京蒋介石受降书。这张照片应该是抗战胜利了,很兴奋喜悦的。这一次胜利是惨胜。国困民穷。时间也长,整整八年,加上九一八,整整14年。有这么一个战争,应该把它好好记录下来。还原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见往知今。如果对过去不了解,到现在他们也就对将来的判断不准确。我们应该好好的把这个写下来。

喜欢月夜溅花泪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月夜溅花泪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百家论坛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