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百家论坛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贵公子钟会:嵇康之死与我无关!
送交者: longtanlongtan[☆品衔R3☆] 于 2023-08-12 3:31 已读 597 次 1 赞  

longtanlongtan的个人频道

  “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6park.com


6park.com

  喜欢嵇康的人大概会因为《世说新语》中的这则记载而厌憎钟会,因为后世史家大多论断,正是因为嵇康的这次怠慢,让钟会心存怨怼,继而在司马昭面前进谗,最终导致嵇康被杀,而钟会也因此得到一个报复心极强的评价。但事实上,魏晋名士是以这种“不发一言而内心自明”为相交最高境界的,反观钟会与嵇康之间的问答,也颇有玄风,问何处来,对去何去,其内包含的,不仅仅是两人相遇之情景,还包含了人生至理。但鲜少有人知道,钟会拜访嵇康,是想让他指点自己的著述《四本论》。按魏志记载,“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可谓是魏晋清谈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直到南北朝时,萧齐司空王僧虔都还告诫自己的子孙一定要阅读《四本论》,“清谈之重四本论如此,殆如儒佛之经典矣”。 6park.com


6park.com

  我向来喜欢机敏有才辩的人,因此不能不喜欢钟会。正是因为如此,对史书中关于钟会的记载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我是抱有相当质疑的。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钟会,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其父钟繇,不仅是曹魏司空(官名,位次三公),去世时“帝素服临吊”,更是一名出色的书法家。为后世称道的“钟王小楷”,王是指东晋王羲之,钟便是钟繇了。《世说新语》曾记载过这样一则轶事,有一次司马昭与陈骞、陈泰一起找钟会游玩,但与他开了个小玩笑,等钟会收拾出来以后,几人已经驾车扬长而去,还故意问他为什么迟到,“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其中“望卿遥遥不至”,是借用了钟会父亲钟繇的名讳,而钟会则反唇相讥,以为“矫然懿实,何必同群”,一方面是说我比你们几个品格高尚,因此不屑与你们为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陈骞的父亲名为陈矫,陈泰父陈群,两人的祖父名讳陈寔,司马昭的父亲是司马懿,四字刚好将长辈们的名讳包揽其中。司马昭不甘示弱,又问“皋繇何如人”,乃是直接唤起钟繇名讳了,而钟会则对答如流:“上不及尧、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时之懿士”,直指司马懿。这件事不同文献记载略有差异,然而从中可见,颍川钟氏与陈氏,乃至与司马家的关系,都是十分亲厚的。 6park.com


6park.com

  而正如这个故事中所体现的一样,钟会“少敏惠夙成”,自幼便十分聪明,中护军蒋济以为他是非常人。他小时候与哥哥钟毓一起趁着父亲午睡时偷喝药酒,被钟繇发现了。钟繇继续装睡,暗暗观察两个孩子,发现钟毓先拜后饮,钟会则直接拿起来喝掉。醒来后钟繇问两个小孩子,钟毓回答说:“酒以成礼,不敢不拜”,而钟会却更加坦然:“偷本非礼,所以不拜”,我本来就在偷酒喝,于礼不合,还拜什么拜?其机敏可见一斑。但若只是如此,钟会大概也不过是比其他小孩子更狡黠,更擅于言辞对答而已,实际上,钟会长大以后,不仅“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练名理,以夜续昼,由是获声誉”,非常擅长清谈妙理,还相当有政治才干。 6park.com


6park.com

  正始五年(公元245年),二十岁的钟会被提拔为秘书郎,不久后迁任尚书、中书侍郎。在这期间,钟会仕官的经历,大多是当时名门贵公子的惯常路线,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作为。一直到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朝中局势发生了变化以后,钟会才被司马师重用,逐步进入政治核心。关于钟会被司马师起用一事,《世语》中的记载十分传奇。当时司马师让中书令虞松作表,虞松反复修改都不能使司马师满意,就在他殚精竭虑而不可得的时候,钟会适时出现,帮他修改了五个字,司马师见了很是满意,于是召见钟会,钟会“绝宾客,精思十日,平旦入见,至鼓二乃出”,其言辞之精妙,果然为司马师所激赏,以为“真王佐材”,于是委以重任。对此裴松之早有异议。正如前文所述,钟家与司马家素来交好,钟会兄弟与司马师兄弟更是一起长大,感情深厚,司马师又怎么会在这个时候才发觉他的政治才干呢?更多的可能性在于,高平陵事变以后,司马氏虽然把持了朝政,但局势仍然相当不稳,因此需要任用亲贵以培养自己的羽翼;而与他们一起长大的钟会,自然就是不二人选了,虞松的推荐,更可能只是一个过场。这一点从嘉平四年(公元252年)的人事任命上也可以看出一二。其时司马师被朝廷授以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一掌朝中大权,“钟会、夏侯玄、王肃、陈本、孟康、赵酆、张缉预朝议”。在这些重臣之中,钟会年纪最小,却是排在第一位,即便与司马师有姻亲关系的夏侯玄也位居其后,由此可以看出钟会鲜明的政治立场与司马师对他的重视程度。 6park.com


6park.com

  正元元年(公元254年),因为不满司马师干涉朝政,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皇后的父亲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密谋,想以太常夏侯玄替代司马师辅政。这件事被司马师知道了,于是杀掉李丰,逮捕了夏侯玄、张缉等人,夷三族。这件事发生后,曹芳与司马师的矛盾激化,不久司马师便以“皇帝春秋已长,不亲万机,耽淫内宠,沈嫚女德,日近倡优,纵其丑虐,迎六宫家人留止内房,毁人伦之叙,乱男女之节。又为群小所迫,将危社稷,不可承奉宗庙”为由,废掉曹芳,打算改立彭城王曹据为帝,但因郭太后的反对而作罢,改迎高贵乡公曹髦。曹髦个性强势,绝不是一个甘心成为傀儡皇帝的人,他对司马师的干预更是不满,主臣之间不免相互防备试探。司马师曾询问其时赐爵关内侯的钟会曹髦这个人如何,钟会评价说:“才同陈思,武类太祖”,是个文武兼备的人。司马师虽然表示,如果真如你所说,那就是社稷的福气了,但也不过只是矫饰之言罢了。不过,我们从中可以再次看出,司马师对钟会的确非常重视,而钟会也不负所望,将曹髦的一举一动告知于司马师,成功扮演了监视者这一角色。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然而不待曹髦与司马师之间的矛盾正式爆发,正元二年(公元255年),与夏侯玄、李丰交好的镇东将军毌丘俭就联合扬州刺史文钦,以讨伐司马师的名义起兵了。钟会跟随司马师东征,“典知密事”。文钦的儿子文鸯袭营,司马师受到惊吓,加上素有眼疾,不久后便在许昌去世了,以司马昭统领诸军。曹髦想借司马师新死,政局不稳的机会重掌政权,便命尚书傅嘏传诏,认为叛乱才平定,让司马昭留在许昌,傅嘏率军回洛,意在夺取司马昭的兵权。但傅嘏也是司马氏政治集团中的一份子,素来又与钟会要好,怎么可能遵从曹髦的意思?因此与钟会商议后,傅嘏与司马昭一起出发,屯兵于雒水南。朝廷不得已,只好拜司马昭为大将军、辅政,钟会迁任黄门侍郎,封东武亭候,邑三百户。司马昭得以如此,钟会功劳不小,因此难免自矜起来。傅嘏见他如此,告诫说:“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傅嘏弱冠知名,为人持重,很有政治才能。朝议伐吴三计,傅嘏以为三计均不可行,朝廷不听,果然“不克而归”。后来更因为评价时有高名的何晏“外静而内铦巧,好利,不念务本。吾恐必先惑子兄弟,仁人将远,而朝政废诶”而被免官。千百年后读史,他给钟会的这个评价,不得不让人唏嘘,一语成谶。 6park.com


6park.com

  甘露二年(公元257年),司马昭征召诸葛诞为司空,要求其入朝为事。诸葛诞曾任御史中丞尚书,与夏侯玄、邓飏等人交好,但因为受到魏明帝曹叡太和年间的浮华案牵连被免官,直到正始年间才被擢用,以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他的再次出仕,无疑是司马兄弟的功劳。诸葛诞很有才干,司马师曾命他讨伐毌丘俭、文钦之乱,因功进封高平侯,邑三千五百户,转为征东大将军。钟会当时丧宁在家,听说司马昭征召诸葛诞的消息后,认为他一定不会从命,连忙驰马觐见司马昭,要求其收回成命。然而司马昭却认为诏令已行,不好再作变动,因此作罢。《三国志》中有此记载,无非是想表现钟会预先知事,有谋略,但其实诸葛诞与司马家之不协,司马昭心知肚明,甚至可以说,这次征召诸葛诞入朝,乃是司马昭有意为之。因为在这个时候,曾与诸葛诞交好的夏侯玄等人先后被司马氏所杀,王凌、毌丘俭也被一一铲除——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诸葛诞不能不寻求自保,他不仅“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还在甘露元年冬(公元256年)借东吴意欲攻打徐堨一事,上表请朝廷增援十万兵众守寿春,并在淮河边筑城御敌。诸葛诞兵力强盛,对付东吴不在话下,此次求兵,意图已经十分明显,因此仓促掌权的司马昭不能没有“方镇有异议”的担心。也许司马昭是希望和平解决这件事的,于是他让自己的亲信贾充去拜访诸葛诞,带着一些试探,带着一些敲打,“阴察其变”。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晋书·贾充传》中记载,贾充对诸葛诞说,“洛中诸位贤达,都盼望着新君禅代,您觉得这样如何呢”?诸葛诞未必不知道这是一次试探,但却十分不给面子,声色俱厉,怒斥贾充世受魏恩,如今竟然要背叛曹魏,“若洛中有难,吾当死之”。这样鲜明的立场,加上诸葛诞“在扬州,有威名,民望所归”,无疑成为了司马昭心中的一根刺,“乃征诞为司空,而诞果叛”。 6park.com


6park.com

  作为当事人之一的贾充,无疑又成为了后世谩骂嘲讽的对象,以为其诱反诸葛诞,残害忠良。然而如果我们从全局来看,首先,诸葛诞虽然名为自保,但此时未必没有反叛之心,之所以没有起兵,恐怕是因为不到时候;其次,诸葛诞的态度很鲜明:我不服气你司马昭执政,我还是忠于曹魏社稷——这是一颗手握重兵的不稳定棋子;第三,司马昭对诸葛诞的意图心知肚明,让贾充前去,不过是想采取一种更加迂回柔和的态度,虽然并没有达成目的;第四,贾充回来后告知司马昭的是:“诸葛诞在扬州很有威名,现在看他的态度,应该是逼反无疑。如果现在策反他,祸端小一些,如果将来等他自反,恐怕就难以制衡了”。以贾充的政治立场来说,他对司马昭所进言的,包括他所采取的作为,都是无可指摘的。 6park.com


6park.com

  于我而言,《三国志》和《晋书》有两个地方很有意思:第一,它们的记载一开始就对立了曹魏与司马氏,认为司马氏篡魏乃是蓄谋已久;第二,魏晋交际时的君主形象被弱化,仿佛所有的计谋决策都是出自司马昭与司马炎的亲信,钟会所白诸葛诞必不从是一事,煽动司马昭诛杀嵇康是一事,贾充说诸葛诞有反心是一事,阻止伐吴是一事,荀勖间接导致八王之乱引起晋室动荡是一事,还有很多其他的事迹,造成了一种“权臣当道,而天子不能制”或天子过分倚重权臣的假相,但真实情况绝非如此简单,甚至可以说,这些人的言行背后,都是出自司马昭与司马炎的授意。 6park.com


6park.com

  钟会之谏也是如此。钟会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他不察上意,做了多余的事;另一种则是通过钟会之劝,司马昭之不纳的姿态,以退为进,逼反诸葛诞,师出有名。从后来“及诞反..文王至寿春,(钟)会复从行”的情形看,原因应当是后者。诸葛诞对此也心知肚明,因此在接到诏命以后,双方等于完全撕破了脸。诸葛诞杀掉了扬州刺史乐綝,又召集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口十余万官兵,扬州新附胜兵者四五万人,“聚谷足一年食,闭城自守”,并派遣自己的小儿子诸葛靓到东吴求援——这成了司马昭出兵的最好理由。 6park.com


6park.com

  甘露二年(公元257年)六月,司马昭督中外诸军二十六万众,出兵讨伐诸葛诞。而吴将全端、唐咨、王祚等人则前来支援诸葛诞,文钦也秘密加入了战团。双方实力不相上下,战事原本呈胶着状态;但东吴权臣孙綝却以吴将硃异发兵不利为由,将其斩杀。对于这一点,诸葛诞的幕僚蒋班、焦彝看得很清楚,认为东吴出兵只是走个过场,孙綝更多的是坐观虎斗,一收渔人之利;文钦却认为战争持续了近一年,曹魏军民并疲,内乱将起,应当再坚守一段时间。双方意见不统一,文钦十分恼恨,更是欲除蒋班而后快,蒋班、焦彝二人担心被杀,便投靠了曹魏。蒋班、焦彝离开后,城中粮食日益减少,诸葛诞愈呈败势。钟会则落井下石,给了他另一击。 6park.com


6park.com

  当时东吴派右大司马全琮之子全怿等人援助诸葛诞,与此同时,他的侄子全辉、全仪在建业与人起了纷争,携带家眷部曲投靠了司马昭。这是一说,另一说则是全怿的母亲,“得罪于吴,全端兄子祎及仪奉其母来奔”。这两种说法其实都对。全琮是皇室姻亲,孙权与步夫人的长女鲁班初嫁周瑜的儿子周循,后改嫁全琮。全琮得此殊荣后,宗族子弟也因之而被赐千金,恩宠有加。事实上,岂止宗族子弟得蒙恩泽,孙权在世时,全夫人孙鲁班一度炙手可热,甚至干预了太子孙和废立一事,令孙权改立孙亮,以全琮的侄儿全尚之女为太子妃。但孙权死后的那个东吴,再也不是全家能蒙宠贵的那个东吴了。权臣孙綝与孙亮之间的矛盾重重,直接波及了全家。东吴太平三年(258年),孙亮与孙鲁班等人打算诛杀孙綝,然而事情泄露,孙綝先发制人,率兵包围了皇宫,废孙亮为会稽王,改立孙休,又迁孙鲁班至豫章郡,全尚至零陵郡。因此全家的这次出奔,其实是东吴内部政治倾轧的结果,刚巧被曹魏遇上了,真是时者,命也。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如此大好机会,曹魏当然不会放过。钟会假借全辉、全仪的名义写了一封信,派全家亲信入城告诉全怿说,因为全怿战事未克,因此要尽诛其家,他们没有办法,只好逃到北方投靠了曹魏。鉴于之前硃异行兵不克被孙綝所杀,全怿并没有怀疑,“遂将所领开东城门出降,皆蒙封宠,城中由是乖离”。不仅如此,诸葛诞与文钦之间也发生了争执,诸葛诞又杀文钦,其子文鸯、文虎出奔曹魏。之前司马师讨伐文钦时,因为受到文鸯的惊吓,目脱而亡,因此文鸯可以说是间接害死司马师的凶手,他投靠曹魏后,“吏请诛之”。但司马昭却认为城尚未破,若是杀掉这两人,诸葛诞守城之心更坚,因此不仅没有杀掉他们,还将他们擢为将军,赐爵关内侯,由是诸葛诞一方军心更加动摇。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昭出兵时“城内无敢动者”,诸葛诞单骑出逃,被司马胡奋追上,斩首夷三族。这个记载我抱有一定的存疑,诸葛诞军中纵然人心惶惶,但也必不至于没有人敢与曹魏军伍抗衡。因为诸葛诞麾下百人,宁死不降,以为“为诸葛公死,不恨”。大约是因为当初诸葛诞礼贤下士,宁肯违纪枉法也要救他们一命,其间纵有他自己的打算,但终究成就了他麾下数死士的“士为知己者死”。司马昭命人将他们排成一列,每杀一人,就再劝降一次,但却没有一人投降曹魏——同生共死,只为诸葛公,其得人心如此。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除掉了诸葛诞这个心腹大患以后,司马昭十分高兴,对参预其间,屡献谋略的钟会也恩宠有加,以为“会典综军事,参同计策。料敌制胜,有谋谟之勋”,将其擢为司隶校尉。而这个时候,钟会的权势也达到了顶峰,朝中万事均参预其中。 6park.com


6park.com

  《三国志》紧接着就写,在这期间,“嵇康等见诛,皆会谋也”。只有这样一句话的记载,相较起来,《晋书·嵇康传》就要详细得多:钟会认为嵇康有卧龙之才,之前又打算协助毌丘俭,幸而山涛将他劝住了;然而嵇康与其好友吕安等人“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若是不杀他们,恐怕无以正风俗。联想到之前钟会拜访嵇康时嵇康的态度,千百年来人们都认为,钟会之所以谗言司马昭,要求其杀害嵇康,乃是记恨之前嵇康对他的置之不理,钟会报复心强,心胸狭窄的评价泰半也因此而来。但如果我们就讨伐诸葛诞一事深入来看,钟会从中所起的作用,是离间诸葛诞与全家。这件事在《三国志·钟会传》中所写来,仿佛是钟会一个人的功劳,然而《三国志·诸葛诞传》中的记载却显得更加意味深长:大将军乃使反间,以奇变说全怿等。除开史书对司马昭统帅的粉饰,我们可以猜测,这次离间很有可能是司马昭授意乃至主导的,钟会在其中扮演的,可能是参谋加执行者的角色,因此在这次战役中,钟会“料敌制胜,有谋谟之勋”,有他一份功劳,但应该不会是决定因素。嵇康被杀也是如此。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嵇康之被杀,主要原因有几个,第一,嵇康的妻子是沛穆王曹林的孙女,算是曹魏姻亲;第二,嵇康先后多次拒绝出仕,表现了他的不合作;第三,嵇康素有高名,在司马昭决意杀他的时候,竟然还有三千太学生为之请命,这又一次触动了司马昭敏感的神经,因此嵇康不得不杀。至于钟会所进之言,可以说有一些影响力,但同样的也不是决定因素。第四,按《资治通鉴》记载,嵇康死于景元三年(公元262年),这一年,钟会被任命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出征蜀汉,记载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这一点因为史书记载也语焉不详,因此并不能作为坚实的论据。不过,反观史书记载的钟会,他有贵公子的倨傲跋扈,有与生俱来的聪慧狡黠,有基于自己政治立场的言论行为,但是你很难在这件事以外,看到关于后世所谓的心胸狭隘,报复心强的记载。甚至就连这件事的真伪,其实我们也是没有办法完全确定的。因此对于钟会谗言杀嵇康这件事,我一直心存疑问,并且对后世所谓,抱有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
喜欢longtanlongtan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longtanlongtan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百家论坛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