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个帖子的目的是回应《以好充次:日本汽车测试造假的真相》。希望通过补充一些该文中没有提到的一些信息,让大家能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事件,毕竟兼听则明。首先,我也承认日本产品质量总体来说在世界算是领先,中国大陆产品还不及。日本法治社会,中国大陆还算不上。但是这些认知并不意味着日本公司不存在制度性或者体制问题。就这件事,日本著名汽车公司确实犯错了,而且这些错误反映了日本企业乃至日本社会中存在的某些深层因素。
本帖中关于事实部分的描述,全部来自美欧日的主流媒体,并非简中互联网,应该没有故意诋毁日本汽车业的问题。此次造假事件的爆发始于丰田旗下的大发公司员工爆料,导致日本监管 机构要求各公司自查,从而使得大规模测试造假事件被曝光。
1 – 日本汽车业测试造假的几个特点
第一: 造假基本上是全行业行为,囊括丰田,本田,马自达,铃木,雅马哈等几乎全部主要汽车公司。
第二: 造假时间长,涉及的车型多。仅以丰田为例,操纵测试可追溯到1980年代后期,涉及64个车型。
第三: 造假范围广,涉及到汽车测试的多个方面,包括安全方面的,譬如撞击,安全气囊;性能方面的譬如噪音,动力输出;环保方面的譬如燃油经济性,排放等。
2 – 日本汽车业测试造假中的的具体违规
第一: 操纵测试。以丰田为例,丰田在测试某些车型的安全气囊时,人工定时让气囊释放。安全气囊需要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及时释放来保护乘客。这一点是安全气囊最核心的质量标准,没有之一。人工定时操纵释放则完全丧失了保护的意义。试问,通过丰田这种测试的安全气囊,大家会放心使用吗?
第二: 测试条件未达到安全认证规定的标准。
第三:测试数据采集不充分。
第四:篡改测试数据。譬如马自达篡改发动机控制软件的测试结果。
有些造假行为是和驾驶安全有关的。即便此次披露的造假行为没有造成事故,依然体现了这些著名汽车公司对于规范或者规则的不尊重。消费者没有能力和资源去亲自检查和监督企业的生产和测试流程。规范或者规则存在的意义在于,如果产品达到这些规则,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质量,性能和安全性有了基本的信心。不遵守这些规则,这一次或者可以辩解说企业采用了比政府规范更严的的测试标准,可谁又能保证未来每一次企业都会采用更严格的标准?所以,用一句“以好充次”来文过饰非是不恰当的。
3 – 日本汽车业业对于造假的辩解
第一:汽车公司领导层声称这些造假行为不会带来安全问题。
第二:汽车公司声称部分涉事车型已经停产。
第三:汽车公司声称在某些测试中采用了比政府规定更严格的标准。
第四: 造假的原因是测试工作时间紧任务重。
现在说点个人看法。此次造假对于消费者的损害目前看起来并不算严重,因此对于日本汽车品牌的声誉应该不会带来长久的负面影响,如果日本汽车公司能够好好吸取此次教训。
此次造假事件的曝光确实也反映了日本企业乃至日本社会的某些更深层的问题。其一,日本文化向来比较看重服从集体,而不太鼓励不合乎所属群体利益的行为。其二,日本企业很久以来以“终身雇佣制”为傲,跳槽在日本较为少见。这使得企业和员工利益深度捆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两点可以解释大发公司造假可追溯到1980年代后期,可是直到最近才有员工捅出来。如果同样的事件发生在美国,很可能较早就被员工捅出来了,爆料者可以获得巨额奖励。第三,日本汽车公司一个主要的竞争优势是精确度的成本控制。为了控制成本,管理层对于测试环节或许并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和财力。以前,Lexus在美国也爆发过刹车失灵的问题,和使用了较劣质的材料有关。
日本产品质量总体看依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日本员工认真敬业也是世界公认的。这些都不必赘述。但是,犯了错误就该承认并予以改正。在这一点上,日本公司领导层的表态比起某些文过饰非的评论者反而更诚恳一些。
贴主:immortalrobin于2024_07_14 12:52:54编辑
喜欢immortalrobin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immortalrobin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