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百家论坛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从《千与千寻》到《夏目友人帐》:日本文化为何盛产妖怪?
送交者: yejushi[★★★★强图奋发★★★★] 于 2019-04-15 22:17 已读 230 次 1 赞  

yejushi的个人频道

从《千与千寻》到《夏目友人帐》:日本文化为何盛产妖怪? 6park.com

原标题:从《千与千寻》到《夏目友人帐》:日本文化为何盛产妖怪? 6park.com









电影《夏目友人帐》

妖怪:日本文艺界的大咖

最近,电影版《夏目友人帐》在国内上映,赢得不错的票房。此前,动画剧集版《夏目友人帐》连续多季,都获得了向来挑剔的豆瓣网友九分以上的肯定。在夏目的时空里,妖怪不再是隐形在世界背后的存在,而是与人共处,甚至成为牵挂的好朋友。

无独有偶,在日本的动画界,大胡子宫崎骏导演拍摄的电影里,不论是《平成狸合战》里的百鬼夜行,《幽灵公主》里的山犬、野猪、仁兽麒麟大神,还是《千与千寻》里的河伯、无脸男、舞首、琥珀川小白龙……五花八门的妖怪、精灵、神祇,简直比人类社会更加精彩。

在日本的文艺界,妖怪无疑是常客,有时还是大咖。除了宫崎骏的电影,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鸟山石燕的浮世绘,柳田国男的学术专著,太安万侣的史书《古事记》,佛教的故事集《日本现报善恶灵异记》里,妖怪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为什么日本人那么喜欢妖怪,还变着法地为妖怪写出各种各样的作品呢?其实在日本文化里,妖怪并非可有可无的奇谈怪论,而是活生生的传统文化和民俗生活。

根据江户时代国学大师本居宣长的《古事记传》,日本有“八百万神”、“八百万妖”的说法。这种说法当然是颇具诗意的夸张修辞,但这用来反映日本妖怪生态的丰富多元,丝毫不为过。

江户时期的浮世绘大画家——鸟山石燕,就曾画过《画图百鬼夜行》、《今昔画图续百鬼》、《今昔百鬼拾遗》、《百器徒然袋》,这四部以妖怪为题材的浮世绘画集,里面一共有207种妖怪。

在“妖怪漫画鼻祖”水木茂的笔下,涌现出423种妖怪。台湾作家叶怡君曾统计过,有名有姓的日本妖怪大概有600多个。这还算有姓名的,而有些在浮世绘或佛经里出现过但又名字家世不详的小妖怪,还有更多,端赖后人是否赏脸帮它们打扮一番,再登台亮相了。

而在1960年代后的日本社会,多次出现了“妖怪热”、“怪兽热”、“变身热”等文化现象,校园怪谈、阴阳师等甚至在中小学里风靡一时。这足以看出“妖怪”在日本的热门程度。

但是,为什么日本盛产妖怪呢?为什么从古到今,日本人都那么热衷妖怪?如此热门的妖怪,究竟是如何来的?它们又将去往何方?这并非一个怪力乱神的现象,而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学术问题。众多妖怪的纷至出场,跟日本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日本为什么盛产妖怪?

在进入日本这座“妖怪列屿”之前,我们首先来界定下何为妖怪。

《搜神记》说:“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意思是说妖怪是精气附着于某个物体的表现。在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看来,“妖怪是沦落的神明。”意思是说,妖怪与神明本来同出一个源头,妖怪只是没有升到天界的神明,沦落人间了而已。妖怪与神明本系同源,只是因为人生道路不同,而成了不同的生活。

在日本,究竟是什么在影响着妖怪的诞生和成长?这先得从日本的自然环境说起。

日本是个岛国,四周大海环绕,丘陵山地就占了70%,剩下的零星平原分布在沿海一带。日本境内,有三分之二的国土被森林覆盖。在这样的环境,日本人种田、打渔、做生意,都会频繁进出山林江海,在这些地方来往多了,各种奇谈怪论传开,自然可以理解。

除了自然地理适合妖怪诞生的“先天优势”以外,日本的社会环境也有利于妖怪。因为鬼怪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需要文化心理的长期积淀。

日本自古以来就有“泛灵论”的风气,到了明治时代,更是把神道教钦定为国教,由内务省官员担任神职人员。作为一种国家宗教和官方意识形态,神道教允许妖怪的存在。在神道教的经典里,就有千万神明的说法。

作为一名负责任的主神,天照大神很宽容,不像西方的一神教那样,排斥其他神明,而是与各种自然神、社会神、人间神和平共处、非常和谐,一派热闹景象。而在日本民间社会,老百姓的三观也是“万物有灵”,动不动就觉得家里的哪张桌子哪张床,里面都住着些什么精灵。不论国家还是地方,到处是千万神明、万物有灵,妖怪哪能不出现呢?

另外,特殊的社会事件也会影响妖怪的出场。当代日本作家京极夏彦,在一次访谈时,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1855年,发生了一场安政大地震,导致七千多人死亡。劫后余生的人们纷纷传言,是地下的大鲶鱼震动,导致这次大地震。此后,一种叫作“鲶绘”的浮世绘,开始在日本民间流行开来。

在“鲶绘”里,人们制服鲶鱼的招式五花八门。有一群人站在巨大的鲶鱼背上,抄出棍子、锤子、刀剑等十八般武器殴打鲶鱼的。也有抄起大石头、大葫芦压住鲶鱼头的。还有请来天兵天将制服鲶鱼们的。

通过制服鲶鱼,人们对地震的恐慌和悲伤,得到了适当的纾解。正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历史事件里,一种新的妖怪就这样华丽出场了。

京极夏彦素来以“妖怪推理”闻名,他创作的《百鬼夜行》系列小说、《百怪图谱》系列妖怪画,征服了很多日本人。很多人认为妖怪是迷信,但京极夏彦就认为,日本人眼里的妖怪,不是迷信,也不是超自然现象,而是人们将自身的情绪所赋予的一种角色。

“鲶绘”的诞生,不就正好体现了妖怪的“社会属性”吗?

正是因为日本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以及特殊的历史事件,共同造就了妖怪流行的文化风俗。这种风俗,当然会深深影响到作家、艺术家和学者,他们把这些现象变成文字、图像、学术研究,形成文学、视觉、影像的审美体验。在日本的学术界,甚至还诞生了“妖怪学”这个听上去“怪怪”的学科。









电影《千与千寻》

“妖怪学”的诞生

在日本,有一项专门的学问,叫作“妖怪学”。这个学科,听上去有点让人毛骨悚然,但一联想到日本动漫里那些妖怪精灵们,还是觉得蛮可爱。

妖怪学是以妖怪为研究对象的学问,综合了文学、艺术、人类学、民俗学、心理学等等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

在古代,很多妖怪只是日本老百姓茶余饭后的传闻罢了,有些甚至无名无姓,也没有视觉形象,除了部分浮世绘和民间工艺,全靠脑补。

但是到了近代,日本涌现了一批爱上妖怪的浮世绘画手、漫画家、作家、学者,陆续赋予这些妖怪以鲜明的形象、特点、角色和故事,让它们逐渐变成家喻户晓的大IP。

这些爱上妖怪的人有不少名人,比如“日本妖怪学之父”、东洋大学创始人井上圆了、“日本鬼怪漫画第一人”水木茂、民俗学家柳田国男、画家京极夏彦、小说家川端康成,甚至导演宫崎骏等。他们围绕着妖怪起舞,以妖怪为主角,向全世界讲述着妖怪背后的日本生活。

在此,不得不说一个关键人物,就是被誉为“日本妖怪学之父”的井上圆了。井上圆了是日本首开妖怪研究的学者,他的《妖怪学讲义》经由蔡元培翻译,于光绪三十二年(1902年)进入中国。

井上圆了把日本的四百多种妖怪分门别类,他有几种分类方法。从真假的角度,可分为“真怪”和“假怪”。顾名思义,“真怪”是无法用任何理论解释的真实存在的妖怪,而“假怪”则是因为人们的恐惧、迷信、忧虑等造成的假象。

而从成因的角度,井上圆了又将形形色色的妖怪分为“物怪”、“心怪”和“理怪”。

什么是“物怪”?比如鬼火。这是古代人们眼睛能看到的物质,但又没法解释成因,就把它当作妖怪了。当然,今天我们都知道,鬼火只是一种磷火。什么是“心怪”,就是催眠术、魔术。“理怪”则是肉眼看不见的最高存在,在不同宗教里有不同的名字。

当然,如果按照我的分类,日本的妖怪,可以清楚地分两种——可爱的、可恶的。

可爱的妖怪,可见诸浮世绘、电影或动画片,在《千与千寻》、《宠物小精灵》里比比皆是。可怕的妖怪,也不必多说,在京极夏彦的“百鬼夜行”系列小说,在流行的恐怖片里俯仰可见,共同构成一个鬼灵精怪的日式生活。

长相和行为惹人发笑的妖怪,比如青坊主,是一个只有一只眼,长得很可爱的妖怪。野蓖坊,只是一块丑丑的肉。倩兮女,爱笑停不下来的妖怪。豆腐小僧,爱吐舌头、边走边跳的妖怪。也有些是行为怪诞的妖怪,同样也很可爱,比如“网切”,专门喜欢在夏天割破别人的蚊帐,放进蚊子,让人又笑又气。有种叫“垢尝”的妖怪,名字看上去大概能猜出是做什么的。它是专门吃澡桶污垢的。虽然人畜无害,但因为让人觉得“恶心”,也荣列“妖怪博士”水木茂钦定的妖怪榜。但是这种“恶心”,毕竟没有让人感到恐惧,听起来还有点萌。

另外,还有一种正义到“令人发指”的妖怪也很可爱,比如“以津真天”,长着鸟的模样,专门跟那些见死不救的人过不去,专找他们的麻烦。而那些可恶的妖怪,令人发怵惊惧,或者说它们本身也是人类内心怨气的投射。比如,专门挑起人们恶念的“天邪鬼,还有专门在渔民中间吸血的“矶女”。

总之,不论是可爱型,还是可怕型,日本的妖怪可以来自人,也可以来自草木虫鱼、山川万物,或者是任何几种自然元素的混搭。它们可以是竹匾,可以是章鱼,可以是没有耳朵的猪,也可以是形似海龟的和尚,还可以是人腿上的疮口。总之,没有什么东西,不会成为妖怪。妖怪,可以是你能想到乃至想不到的任何东西。

其实,这充分反映了日本民间社会流行的“泛灵论”,日常生活里出现的奇怪的物体和事情,都可以被解释为“妖怪作祟”。

如今的妖怪们已经从传统民俗走进现代社会,成了娱乐界、文艺界、学术界争相邀请的热门嘉宾。其实,妖怪们的转型,何尝不是日本文化现代转型的倒影。

神叨至此,徐子偈曰:

岛国文艺妖怪多,原是泛灵论作祟。

八百万神鬼横行,六百种浮世绘图。

一场地震归鲶鱼,一门学问解妖怪。

问君何以爱小鬼,人间实在亦荒诞。

参考资料:

《百怪图谱:京极夏彦画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井上圆了著,蔡元培译,《妖怪学讲义录(总论)》,东方出版社,2014年。

中西进著,彭曦译,《日本文化的构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徐颂赞,自由撰稿人,台湾政治大学硕士,有作品见于喜马拉雅FM、《同舟共进》、《文化中国》等平台。本文为澎湃·湃客“众声”栏目独家首发稿件,任何媒体及个人不得未经授权转载。

评分完成:已经给 yejushi 加上 150 银元!

喜欢yejushi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yejushi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百家论坛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