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百家论坛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致北上广的你:教育改变你的命运了吗?
送交者: yejushi[★★★★强图奋发★★★★] 于 2019-04-15 22:23 已读 479 次 3 赞  

yejushi的个人频道

致北上广的你:教育改变你的命运了吗? 6park.com

原标题:致北上广的你:教育改变你的命运了吗? 6park.com









甘肃会宁的中学生。

高考后,人生还有无数的门槛。

“教育改变你的命运了吗?”北漂、沪漂的年轻人无法回答。

撰文

许诺 编辑

韩萌 宋晓晓

在北京的某所校园里,我遇到了本科时的一位老师。她说起自己正在给女儿物色一个英语家教,选择标准有一条,必须得是土生土长的英美人。她去一家培训机构考察,发现一位颇受欢迎的白人老师口音有些奇怪,仔细一问,对方坦陈自己是比利时人。“那些家长们居然对他喜欢得不得了。”老师一边说着,一边摇头。

地铁上,我遇到过一对衣着朴素的母女。十来岁的女儿正对着一本英文课本读课文。她囫囵吞枣的读音,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在县城中学的早自习上摇头晃脑的背诵。妈妈在一旁看着女儿,显然听不懂孩子正在念些什么。

普通城市家庭出身的80后纪录片导演王杨对乡镇和城市教育的差别深有体会。他带着摄制组辗转中国的西部和东部,把镜头对准了会宁、北京、上海的年轻人,想看一看在城乡、地域、贫富、学历的巨大差距下,他们所经历的“中国式奋斗”,然后“告诉观众我观察到了什么”。于是有了纪录片《中国门》。









纪录片《中国门》海报。

只有生存,没有生活

你我来自

湖北四川广西宁夏河南山东贵州云南

的小镇乡村

曾经发誓要做了不起的人

——S.H.E《你曾是少年》

中国大城市常住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口中的相当一部分,都来自广袤的乡村和小城镇。钢铁水泥浇筑的大城市像一个个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年轻的身体和梦想。会宁一中的学生们,就是这些年轻人中的一个既特殊又普通的群体。

影片开头闪烁的光芒,是来自一群高三学生手中的手电筒。在还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时,他们已经陆陆续续走进了会宁一中的教学楼,开始一天的学习。他们的高考故事将会构成《中国门》的主体。









认真背书的高三学生,她的面前是厚厚的墙壁。

甘肃会宁是一个沟壑纵横、极度缺水的西北县。它极端艰苦的环境正如一位女生所说,“在会宁,只有生存,没有生活”。

人们抱着逃离会宁的希望,拥挤在高考这座窄门中,却意外地造就了它“状元县”的大名。会宁不到60万的人口中,走出了超过10万名大中专学生,其中有7000多名硕士,500多位博士。过关者远走高飞,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校园里的年轻人用拼搏改变命运。但留下的人们依然贫穷。

早自习时间,学生们背诵的声音好似洪流滚滚。他们口中的英语速度极快,因为可以在同样的时间里重复更多遍。他们没工夫琢磨读音和语感。

在会宁的高考故事中,你可以看到“hard模式”高考下学生的种种压抑与突围,家长的关爱和无力,班主任的负责和焦虑。在其他地方,这并不是难得一见的奇观,但在会宁极度干燥的空气中,它像是带上了一种孤注一掷的绝望。

高考如期而至时,家长们神情凝重地守候在高考考场外。大门的栏杆让他们像是身陷囹圄,握着栏杆的手上沾满了洗不掉的泥土痕迹。









铁栏杆外焦急等待着的考生家长。

人们焦急等待着的,是高考的结果,更像是命运的审判。失利者要面对的,是回家种田或是进城务工,向上流动的大门几乎是彻底地关闭。被大学录取的幸运儿们,他们也许并不知道,自己拿到的并不是光明未来的保证书,而只是一张参加人生全面战争的入场券。

焦虑传递到下一代

在人潮汹涌的十字路口

每个人在痴痴的等

每个人的眼睛都望着

那象征命运的红绿灯

——罗大佑《未来的主人翁》

会宁的少年们不怕苦、不怕累,只怕没有机会跟大城市的孩子去竞争。但是他们很快会发现,高考之后,还有一扇扇新的门,当同龄人可以轻松穿过去的时候,他们还要在看不见的门板上撞得头破血流。

北京、上海的影像故事,显示出导演王杨的野心不止一部单纯的高考纪录片。他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这不仅是高考的问题,还是教育制度、社会公平和资源分布的问题。是几乎每个中国孩子中国家庭都要面对的门槛考验。而且高考后,人生还有无数的门槛、考试和竞争。”北漂、沪漂的年轻人无法回答:“教育改变你的命运了吗?”

北京部分的两位主人公就是“北漂”大军中的一员。大学毕业,迟迟找不到工作,他们只能居住在逼仄的城中村,靠打零工过活。一天下来,被拒绝的尴尬和汗水换来几张皱巴巴的钞票,还要担心明天有没有零工可以打。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有人选择离开,有人选择坚持。送别之际,他们一起来到天安门广场上看升旗。这里是祖国的心脏,他们只是一滴滴微不足道的血液,被推着进来,然后又推着出去。









北漂青年盯着工头数钞票的手,这双手掌握着他一天的收入。

命运捉弄的对象,不仅仅只有底层青年。上海故事的女主人公在镜头前看着自己当年弹钢琴的视频,回忆起自己的学琴生涯。从8岁开始,从无间断地学琴,她的家庭条件殷实,父母倾尽全力支持她的钢琴梦。父母掏出一张张百元大钞付钢琴课学费时,毫不心疼。从音乐学院毕业之后,她依然无法在这座城市里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影片中,她最后的镜头是要去一个高档小区里做钢琴家教,因为门禁森严,我们看不到她在别人家里工作的样子。

在高档小区里的孩子们,他们的竞争开始得更早。影片中呈现了一个早教班中的场景。这些还没到幼儿园年纪的中产家庭孩子,跟着老师一起说英语,在音乐声中,被爸妈架着做游戏。孩子们脸上的表情懵懵懂懂,似乎都不知道眼前在发生着什么。他们还不知道学习是怎么回事,就被摆上了教育产业的生产线;有些孩子还在襁褓之中,就有早教机构给他们奉上了一套早教方案,据说能够提升孩子在幼儿园里的竞争力。









不像打零工挣的毛票,早教班部分出现的人民币鲜红而又整齐。

早教班的场景横亘在北漂和沪漂的故事中间,这样的安排多少有些刻意。王杨导演承认,本片素材的选择多少有些主题先行的意味。但他同时也指出,“教育”只是一个通道,“重要的是如何记录当代中国社会的某种感受。沿着这个思路,主题先行就不是铁板一块。它提供了一个路标,我们在过程中又重新发现” 。

这种感受,对于观众们来说,并不陌生。教育资源的分化就像这个社会本身的分化一样,已经达到了骇人的程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样的俗语已经无法安慰人们焦虑的心。人们更相信西方的典故:强者恒强,弱者积弱。

无论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会宁父老,还是早教班里满怀期待的城市中产,他们都把太多的期望压在孩子身上。当自己的人生已经步入常规,可能性逐渐消散,孩子就成了改变家庭命运的全部希望。“我发现了最深层次的问题是,这个时代的人都很焦虑,无论他在什么位置。”王杨说道。

穿门而过的勇气

我们逆流而上,

尽管那倒退的潮流

不断地把我们推向过去的岁月,

我们仍将继续奋力向前。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人们曾经坚信,教育是通向光明未来的大门,高考是改变命运的独木桥。有人千辛万苦来到了罗马,却发现有些人生来就在罗马,而有些人甚至压根就不知道有罗马。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能够通过层层筛选,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的,终究只是少数。而这些少数的背后,往往意味着大量的金钱投入,天生的聪明才智,或者是悬梁刺股的努力拼搏。上层社会所掌握的社会资源让他们在竞争中具有天然的优势。

但无论如何,高考仍然是当下最具普遍性和公平性的一扇大门。如果说城市中产还有其他选择的话,那么,无数的小城镇和农村青年,几乎只有靠读书才能避免重复上一辈的命运。这是为何诸如衡水、毛坦厂这样的高考工厂如此兴旺。就像片头字幕中写的那样:“当代中国,透过读书改变命运,仍然是大多数孩子的唯一选择。”









备战高考的会宁师生。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旧诗文影响着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中国家庭,影响延续着几千年。对于教育的崇尚和追求,反映出一种单一的价值观,其背后,是单一的上升渠道。

在长期资源稀缺社会中,人们以知识的竞争来决定功名与财富的分配。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弊端也充分的显现:严密的社会规则,过度的教育竞争,单一价值观下大多数的失败者……

王杨导演对此深有体会:“现在教育的这种状况,也可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经的阶段。”他发现中国台湾的高考也是严密和残酷的。但是现在再看,社会导向已经有所改变:“大家都在问自己,我为什么而活?”

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没有停止发展的步伐,人们面临的问题发生着转变,从“我要活下去”变成了“我如何能活得更好”。但是,命运的大门没有金钥匙,人们至少可以鼓起穿门而过的勇气。

就像那位决定留下的北漂青年所说:“我觉得我不笨,我也够勤劳,我觉得我的未来一定会好的,所以我要留在北京。”









快十年过去了,曾经青涩的会宁少年,你现在还好吗?

关于王杨









纪录片导演,代表作《纺织城》、《中国门》、《地上-空间》。其作品《中国门》先后入围德国莱比锡纪录片电影节、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韩国DMZ Docs电影节国际主竞赛单元等等节展平台,获得2012年FIRST影展最佳纪录片奖提名。

13届FIRST影展征片









纪录片竞赛单元是FIRST青年电影展整个竞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2届以来已经有近百部纪录片通过FIRST影展的平台进入视野,《子非鱼》《种植人生》《昨日狂想曲》《囚》《四个春天》等纪录长片都曾拿下最佳纪录片奖项的板砖奖杯。甚至有《四个春天》院线公映,在公众观看角度亦持续保持高口碑。第13届FIRST影展征片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影片报名请点击“阅读原文”。









从日本歌舞伎町走出的华人政客、“招摇过市”的夜市管理员、北漂沪漂的农村学生、嬉皮苦闷的文学青年……他们在生活中波折流转,还要抬头看看天地人间。4月10日—4月20日,谷雨影像联合FIRST青年电影展为你剖析4部入围纪录片,用真实影像讲述青年之反思与突破。

(本文由腾讯新闻出品。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运营

郭祎

校对

阿犁

统筹

宋晓晓

评分完成:已经给 yejushi 加上 150 银元!

喜欢yejushi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yejushi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百家论坛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