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百家论坛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圣母院大火,可以无感,别说活该
送交者: yejushi[★★★★强图奋发★★★★] 于 2019-04-16 23:25 已读 1302 次 1 赞  

yejushi的个人频道

原标题:圣母院大火,可以无感,别说活该! 6park.com

2019年4月15日,法国巴黎圣母院起火。上千年的艺术和历史在眼前被大火逐渐吞噬,一些民众跪地祈祷,有的甚至痛哭流涕。



历史长河中的文物,在世代更替中能够幸存至今的,都弥足珍贵,是人类文明发展一路走来的宝贵足迹。

一时间无论是微博、微信朋友圈还是各大媒体平台,巴黎圣母院各个角度、各个时期的照片都出现在了人们的惋惜声中。

但是,在一片惋惜声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太和谐的声音,很多中国人将“巴黎圣母院起火“与“火烧圆明园“相提并论,由此幸灾乐祸,言之“报应”,甚至拍手称赞。





▲社交平台网友部分留言截图

这些评论,让人一下就联想起当年的“蔡洋“事件:蔡洋是西安“9·15”反日寻衅滋事案嫌疑人之一,2012年9月15日13时许,被告人蔡洋在西安市玉祥门盗取路边摩托车U型锁,打砸日系车辆。蔡洋砸伤日系车主李建利致其重伤并五级伤残,最终被判处其有期徒刑10年。



不论是昔日的“蔡洋们“,还是今日宣扬“巴黎圣母院失火活该“的网民们,都打着同样的高尚旗号——爱国,但细思其本质,这些行为真的是爱国行为吗?恐怕只是愤青们打着爱国旗号肆意宣泄自己的情绪罢了!

有评论员评论“蔡洋“事件十分中肯:


愤青就是愤青,毫无理性可言,有的只是个人情绪的冲动和发泄,早已溢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爱国范畴,是一种浮于非理性民族主义情绪之上的“爱国表演”,或是叫“伪爱国”、“假爱国”。如果真正爱国,就应超越“愤青”思维,既要有“发乎于情”的强烈诉求,更要有“止乎于理”的法治意识。否则,“愤青”就会变成疯狂的民粹主义,民众的爱国冲动就会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煽动和利用,进而把宣泄的怒火指向同胞,这是十分危险的。 ——《别把“愤青”当成爱国》刘凤敏


正如道德是自我修养的鞭子,不是砸向别人的板砖。作为道德组成部分的爱国情感,也是如此,它不是一把到处炫耀的U型锁,不是扯虎皮做大旗,用野蛮压制文明,欺凌同胞,将无声的愤懑当做战果。说到底,爱国主义是凝聚人心的旗帜,不是打人的棍子。

——《爱国主义是凝聚人心的旗帜,不是打人的棍子》

爱国不应该成为大家宣泄情绪的一个借口,管好自己,理性爱国,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


一个国家,只有当她的人民获得了与当前和未来发展相适应的大国心态,才可以真正称之为大国。换句话说,只有当现代化及于精神层面时,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只有国民心态成熟健康了,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超越自卑自傲,保持从容自信,让我们这个时代的爱国主义更加“理性、务实、包容”,是历史对于我们的期待。有主张有定力,有激情有理性,这是我们成为大国国民、走向民族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范正伟《爱国不是“糊涂的爱”》

精 选 时 评



巴黎圣母院大火反思:莫让文明染上仇恨

陈柯佳

巴黎圣母院失火,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

巴黎圣母院是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是雨果同名名著的故事舞台,而其中更收藏着众多珍贵艺术品,无疑是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它的焚毁不仅是法国文明的消损,更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大遗憾。

然而,在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新闻下面,竟有不少网民拍手称快,更是称这场大火是当初法军焚烧圆明园的报应,相关微博评论中“天道有轮回”字眼层出不穷。

1860年,英法联军冲进圆明园烧杀抢掠,大火燃烧三天三夜,这座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林最终付之一炬。诚然,圆明园被焚毁是我国历史上不可抹去的耻辱,给国人带来难以抚平的伤痛。

但是,将这段历史放到今天来看,与巴黎圣母院并无可比性。圆明园被抢掠焚烧是野蛮战争的结果,是历史的伤痕,而巴黎圣母院火灾事故是和平时期由消防安全造成的遗憾。两者都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面对文明与智慧的消逝,我们不能抱有仇恨。

铭记历史并不等于延续仇恨,不是面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损失拍手叫好,而是为了更好前行。雨果曾经痛斥英法联军入侵中国,洗劫圆明园,今天,我们却借着消防安全问题在发泄仇恨,并名曰“铭记历史”。一百多年过去了,不少人的认知水平确实不如百年前的雨果。

伟大的人类历史文明落幕,对于全人类都是一种巨大损失。

余秋雨曾说过:“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但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圆明园被焚毁和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的联系,仅仅在于他们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都是承载文化艺术的圣地,是人类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历史教育是让我们铭记历史,在人类无止境的纷争中寻找和平,教给我们要记住过往避免重蹈覆辙,而不是用圆明园发生的悲剧去痛斥今天的巴黎圣母院,历史从无意教给我们用仇恨包裹文明。

来源:中国青年网



国耻不能忘却,但不应该落井下石

李雪菲

巴黎圣母院被烧了。标志性的塔尖烧塌,美丽的玫瑰花窗损毁……作为超过800年历史的古建筑,在巴黎圣母院标志性的哥特式尖顶坍塌的那一刻,全球都为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损坏而感到痛惜。法国总统马克龙现场坐镇指挥,并在推特上感叹,“眼睁睁看着我们的一部分在燃烧”。法国《费加罗报》说,这场大火“烧在整个法国的心上”。德国总理默克尔叹息,巴黎圣母院起火令人悲痛,它是法国和欧洲文化的象征。中国网友也有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巴黎圣母院的花窗图片,怀念这一消逝的伟大奇迹。

就在社交媒体一连串“心碎”的表达声中,有一些不一样的声音却多了起来。有网友表示,法国巴黎圣母院火灾让他们联想到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还有人对巴黎圣母院的焚毁幸灾乐祸。

事实上这两件事真的有什么可比性吗?圆明园毁于战乱和野蛮,是历史的伤痕;而巴黎圣母院此次火灾事故是和平时期由消防安全造成的遗憾。两者的相同之处恐怕只因为它们都是世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它们的消失同样是全人类的损失。

那些拿因果报应来说事的人,其实不过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作怪。文明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不管是圆明园还是巴黎圣母院,它们都凝聚着艺术工匠们的智慧结晶。如今巴黎圣母院被焚毁,不仅仅是巴黎人民、法国人民的损失,更是全世界人类的损失。从今往后,巴黎圣母院的倩影将只能永远留在到过此处人们的脑海与相片中。

文明需要人们铭记,历史也需要人们铭记,不能用某些幌子来遮盖历史,但也不应该打着历史的名义发泄自己的情绪。牢记历史并不等于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前行。爱国没有错,但请保持理智。

来源:央视网



巴黎圣母院大火,不可“烧毁”理性

崔冰

北京时间今晨,法国巴黎承载数百年历史的著名地标——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这是巴黎圣母院迄今为止遭遇的最大浩劫。这把火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大家对此深感痛心。然而在国内网络上不少人出现“同态复仇”心理,甚至有人幸灾乐祸,认为“天道好轮回”。建筑古迹文化遗产不分国界,狭隘的民族主义不是爱国,大火万万不可烧毁网友的理性。

面对烧毁文化遗迹的熊熊大火,无数人悲恸伤感,但在这之外,亦有其他声音出现。较为典型的是不少网民持有“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的幸灾乐祸的态度,认为这一灾难性媒介事件看似是非人为故意的发生,实则是对于过往的补偿。总的来看,这是一种典型的“同态复仇”的恶性心理,即你有损于我,那我也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同态复仇”本质上是一种野蛮的、非理性的、非现代的社会思维方式和行为理念。

“同态复仇”的心理并不可取,而且巴黎圣母院建筑及其文化本身并不承载着赎罪的表征和义务。巴黎圣母院最早于1163年开工,1345年竣工,虽历经多次修缮,但其已拥有数百年的历史,其建筑与雕刻艺术、室内珍宝以及无数劳动智慧的凝结都是属于人类的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它已然逾越了民族、文化、国别的边界,对于全世界的人民都产生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比如围绕巴黎圣母院这一伟大的古迹及其瑰丽的珍宝,产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文艺作品,其中较为著名的即为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有人说:“巴黎圣母院有多美,《巴黎圣母院》就有多美”,当巴黎圣母院起火引发公众讨论时,《巴黎圣母院》中的主人公卡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也成为了“高频词汇”,可见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文学作品的本质和源头实则来自于巴黎圣母院这一建筑及其文化本身。巴黎圣母院的存在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且难以磨灭的,它不仅属于法国,更属于全世界。

诚然,勿忘国耻是每个国人的必修课程,然而面对声势浩大的舆论浪潮切不可丧失了理性,随波逐流催动恶性的群体极化。如若抱着“同态复仇”的心理“观赏”巴黎圣母院之上的熊熊烈火,我们又与当年历史的罪人有何差异呢?

来源:新华报业网



圣母院大火:理解“无感”,但别叫好

孟然(媒体人)

编辑:思凝 校对:李世辉

巴黎圣母院的大火让整个法国“染血”,很多人的内心也仿佛“蒙灰”。

这座建造了200年、存在了850余年的哥特式教堂,在日夜流淌的塞纳河畔遗世独立,听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炮声,也见证着法兰西民主文明的觉醒。如果说埃菲尔铁塔是工业文明留下的地标,那么巴黎圣母院更像是人文精神留给现代社会的提示符。

巴黎的这场大火在国内也攻陷了热搜榜的近三分之一席位。一些人回忆自己与巴黎圣母院的相遇的美好瞬间,一些人哀叹文明的一去不返;也有一些人坦言,对于遥远国度的那栋建筑“无感”,更有一些人拿出“圆明园被烧”做类比。

同大多数网友一样,我未曾去过法国,未曾亲眼看到过这座建筑的巍峨与精致,甚至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也只是看过开头便放弃了。对于这座建筑中所蕴含的信仰、所承载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所镌刻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大多遗忘在大学课堂上。

所以,很多网友所表达的“无感”,其实不难理解。这些人并非冷血,只是由于人生体验的局限,对于遥不可及的火灾,无法产生足够的“共情”。即便知道,这座建筑历史很久远、价值很宝贵、对法国人很重要,但实在是太过遥远、太过陌生,除了可惜之外,似乎再也难以“更悲痛”。

这让我想起一个或许不太恰当的类比:最近我的奶奶重病,在病床上已经昏迷了数日,我请假回家照顾,每每呼唤昏迷着的奶奶,都忍不住落泪。爸爸、妈妈、姑姑也都日常红着眼眶。这几日,有不少亲戚来来往往。除却老姨拉着奶奶的手叫着“姐姐”,哭了许久。多数人只是在病床旁站立一刻,问了问病情,便匆匆离开。

他们难道就如此冷漠?不是的。他们与眼前这位病榻上的老人没有真正一起生活过,在人生过往中,这位长辈只有过年过节时打过照面而已。要求他们如我们这些亲人一般,24小时守在病床前,如我们一般心痛、哭泣不止,这是强人所难。

在新京报现场传回的照片中,一个细节令人动容,在火灾现场,巴黎市民没有人举起手机拍摄,他们只是或站着或跪着,或唱起圣歌或默默祈祷,火光映照着他们虔诚的目光。在这目光里,火光中的巴黎圣母院仿佛一个将要离去的亲人。

所以,面对被烧毁的巴黎圣母院,那些祈祷与痛心者,绝非惺惺作态的“圣母”,他们所产生的“共情”也不是什么虚情假意,很多人是真的心碎了。

而那些坦言“无感”的人,也并不是一种恶。他们只是由于经验的缺失而妨碍了情绪的产生,他们不必因此受到额外的指摘。

随着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开放、包容,我们对外界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细腻,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更多的知识和体验,萌生出对他者文明的共情。

可是,无法否认,在复杂的舆论中,确实存在一种恶,那就是不合时宜地“幸灾乐祸”。

这些人像是在病床前或葬礼上的嬉笑者,把文明和体面都抛之脑后,甚至将他人的灾难看作一种“同态复仇”,这样的狭隘与偏激,与文明相悖,与时代错位。

的确,自私是人的一种天性,放任这种天性甚至为这种天性辩护、叫好,是“丛林时代”的野蛮行径;而人类文明恰恰是在对抗这种丛林法则,是用“惺惺相惜”的共情和“推己及人”的理智,建立起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原则。

在如今这个万物互联的“地球村”里,塑造一个理性和文明的“自我”才是自爱的首要条件,也是与人交往的前提,封闭、隔绝、自大,则只会把自己困在一种虚幻的泡泡当中,除了自我陶醉外,难以他人赢得真正的尊重。

巴黎圣母院被烧毁——在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我们是旁观者,也是亲历者。我们以怎样的态度看待文明的陨落,也反映出我们自身的文明程度。所以,理解一部分人的痛心,允许一部分人的无感,但请别不合时宜地“叫好”。

来源:新京报



面对全人类的不幸请勿轻言因果报应

胡欣红

巴黎圣母院的一场突发大火,举世震惊。

大文豪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让巴黎圣母院几乎家喻户晓。即便对法国不太熟悉的国人,提起巴黎圣母院也大多会有耳熟能详的感觉。被雨果称为“石头的交响乐”巴黎圣母院,是法国首都巴黎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瑰宝。

一场大火,令几百年的文化积淀面临被毁于一旦的危险境地,惊闻消息之后,公众纷纷发出“我的心也在烧”“悲惨世界:卡西莫多再也见不到他挚爱的艾斯美拉达”之类的叹息,认为是继巴西国家博物馆毁灭性大火之后又一次全人类历史的灾难……

然而就在公众为巴黎圣母院惋惜、祈祷之时,网上也冒出了一些不协调的“叫好声”。有人说,第一反应就是想起了圆明园,并发出了“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之类,不无嘲弄之意的调侃。

1860年10月6日,3500名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纵火焚烧3天3夜,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这一场大火,让“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付之一炬,也给炎黄子孙的心中留下了永恒的伤痛,每当看到圆明园的断壁残垣,都会让国人回忆起当年的屈辱。

历史不容忘却,但绝不是延续仇恨。火烧圆明园确实是英国人法国人的祖先造的孽,但文化和文明本身是无辜的。该背负骂名的是当时火烧圆明园的侵略者,并非现在的法国人,更不是无辜的文明古迹。文化遗产不分国界,都是全人类的艺术瑰宝,我们都应该珍视并为之祈祷。巴黎圣母院不仅是法国的,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标志,如今被烧毁,乃人类文明的一大损失。

将巴黎圣母院失火视作火烧圆明园因果报应的人,与其认为是幸灾乐祸,不如说是狭隘民族主义心态在作祟。令人警惕的是,这种非理性的言论尽管代表不了主流民意,却也不乏应和之声。

或许有人觉得,这样的偏激言论只出自于极少数国人之口,且只是过过嘴瘾而已,不必太当回事。其实不然。近些年来,我国国力日益增长,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满满,但这种自信不应该异化。狭隘的、非理性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是危险的,如果不能有效引导化解,一经点燃,就会外化为破坏社会秩序的行动,甚至上演暴力伤害自己同胞的极端行径,值得国人深刻警觉与反思。

“看火灾照片心痛,看评论跟帖痛心。”朋友圈里的一句点评,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巴黎圣母院的大火需要迅速扑灭,少数国人心中的“邪火”,何尝不需要灭一灭?

来源:澎湃新闻

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评分完成:已经给 yejushi 加上 200 银元!

喜欢yejushi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yejushi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百家论坛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