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百家论坛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农民起义背后有2个特殊使命,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送交者: Lv200[☆★★★声望勋衔16★★★☆] 于 2019-10-02 4:32 已读 1844 次 5 赞  

Lv200的个人频道

                    农民起义背后有2个特殊使命,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一、
    
    大一统王朝的末期,总会有一场农民起义。
    
    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定律,汉、唐、明、清都没有逃脱,感觉比女生的大姨妈都要精准。
    
    当然,农民也不是吃饱了撑的。
    
    只要有一口饭吃、有一间破屋子住、几亩瘦田耕种,基本没人有勇气走上起义的不归路。
    
    除非连活下去的希望都没有。
    
    既然拿着锄头难免一死,换成刀片也是一死,那还不如拼死搏一场,说不定能换来生机呢。
    
    但农民起义总是有原因的,我们不妨来捋一捋。
    
    一般来说,大一统王朝总是建立在一片废墟之上,旧的利益集团被打破,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人口也大幅减少。
    
    此时的新王朝就是一张白纸。
    
    朝廷手中有大量的土地可以用来分配,再加上人口不多,不论是赏赐功臣或者安抚自耕农,都是绰绰有余的。
    
    甚至安顿好之后,朝廷还有大量土地。
    
    这是充满生机的时代。从功勋显贵到贩夫走卒,几乎都能在利益重新分配中得到好处,大家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是经济利益。
    
    而社会层面也在重新塑造格局。
    
    新王朝的创业团队比较独立,并没有建立起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
    
    他们成为统治集团后,需要几十年甚至近百年,才能和士绅、豪商等阶层结成同盟,掌握全部社会资源。
    
    这几十年的时间差,就是一段真空期。
    
    在这段真空期内,社会阶层是流动的,读书好可以很快做官,经商可以很快致富......他们可以较少的受到社会关系的羁绊。
    
   
 
 

    
    王朝初期,一切都在蒸蒸日上。
    
    农民有田种、读书人有官做、朝廷财政良好,用不了几十年就会迎来盛世,再过一段时间,马上就会兵威海内。
    
    几乎每个王朝的前一百年,都是充话费送的。
    
    皇帝和大臣什么都不用做,只要按时上班打卡,太平盛世肯定会如期而至,比大姨妈都准时。
    
    但是盛世之后,问题就来了。
    
    如果朝廷的开国勋贵能延续下来,经过多年发展,他们的触角早已延伸至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一枝独秀变成一手遮天。
    
    地方上的士绅、豪商也发展成土皇帝,他们不仅是官府的盟友,也是更高一级大佬的下线。
    
    从朝廷到农村,铺天盖地的大网就此结成。
    
    鲜活的空气变得窒息,流动的阶层变得固化,活跃的经济和财政也逐渐降温,大家的日子都不是很好过了。
    
    唯有大网中的既得利益者,依然滋润。
    
    不止是滋润,他们将会越来越臃肿。因为覆盖天下的大网就像黑洞一样,会把所有的资源、利益吸引过来,然后吞噬的一干二净。
    
    王朝走到此时,一般都会有一场改革。
    
    这是财政大臣的专场。
    
    比如桑弘羊的盐铁专卖、两税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所有改革都是和既得利益者争夺资源。
    
    嗯,清朝比较特殊,国情不同。
    
    成功的话,王朝可以继续延续百年,如果失败,王朝的寿命也就进入倒计时。
    
    走啊走走啊走,当王朝走入第三个百年时,多年积累的矛盾会迎来总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就提上日程。
    
    此时的农民很艰难。
    
    朝廷早已没有多余的土地用来分配,而天下太平又导致人口增长,这就拉低了人均土地的占有率。
    
    即便是人人都有田,也不足以养活全家。
    
    但人人有田是不可能的,盘根错节的既得利益者会兼并土地、霸占产业,把弱势的农民逼到走投无路的境地。
    
    农民没有田种,又不能留在家里等着饿死,他们只能成群结队的外出找活路,这就是不绝于史书的“流民。”
    
    史书总是对他们很厌恶。
    
    但他们都是受害的可怜人。
    
    如果出现洪水、地震、大旱等自然灾害,那么走投无路的流民和灾民,最后的活路也被堵死。
    
    他们连草根树皮都吃不上,坐等饿死吗?
    
    不会。
    
    既得利益者结成的大网中,有无数的粮食、美酒和肉......
    
    流民、灾民、饥民组成的队伍会用最简陋的工具,打开他们的家门,然后拿回属于自己的那一份。
    
    这种行动就是农民起义。
    
   
 
 

    
    二、
    
    在历史的进程中,农民起义是不可避免的。
    
    他们遵循着生存的本能,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农民有天然的局限性,他们并不能开创新王朝。
    
    这句话不是蔑视。
    
    只是事实。
    
    第一代农民起义者几乎都是底层的边缘人,缺乏对社会的清醒认识,也受制于知识、眼界、阅历等因素,不能有规划的发展新秩序。
    
    他们的一切目的就是生存。
    
    即便起义领袖有朦胧的感觉,但也无关大局,他并不能改变起义队伍的整体成色。
    
    比如黄巢进入长安后,想禁止军队抢掠,可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史书上说:“巢不能禁。”
    
    比如李自成进入北京,也觉得军队的杀气太重,可刘宗敏说:“皇帝之权归汝,拷掠之威归我,勿烦也。”
    
    这就是农民起义的属性。
    
    能建立新秩序的人,往往是旧时代的底层既得利益者,他们懂得治理地方、建立财政体系、收拢人心。
    
    这些都是技术活,农民军干不了。
    
    即便农民军能出这样的人才,也是大规模起义后,在生死搏杀中磨练出来的,而这种经历恰恰是第一代起义者没有的。
    
    刘邦、朱元璋等等出来摘桃子的,都不是第一代起义者。
    
    他们或者脱胎于旧秩序、或者吸取第一代起义者的教训,成功接过旧秩序的盘子,却没有旧秩序的包袱。
    
    然后开创新王朝,进入下一个轮回。
    
    那么事情就很明白了。
    
    在历史的进程中,农民起义的主要使命是成为先锋,打破旧秩序的利益集团。
    
    他们的血泪和荣辱,都是下一个盛世王朝的先声。
    
    哪一场农民起义能够完成使命,不论成败,它都是一场成功的起义。
    
    如果没有打破旧的利益集团,那么不论后人如何评价,它都是失败的。
    
   
 
 

    
    三、
    
    184年,东汉王朝爆发了黄巾起义,后来的三国也以这一年为起点。
    
    但黄巾起义是失败的。
    
    历史书上说什么“沉痛的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说实话,我真的看不出哪里沉痛了。
    
    所谓“八州并起”,看起来声势浩大,结果不到一年时间就被剿灭了,只剩下小规模部队躲进山里,坚持多年。
    
    而他们并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
    
    起义之前,东汉王朝是豪强的天下。
    
    起义之后呢,皇帝依然是那个皇帝,贵族依然是那些贵族,豪强依然是那些豪强,什么都没有改变。
    
    起义军只是以几十万人的生命为代价,发出一声怒吼,然后彻底沉寂。
    
    他们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利益集团,反而为其挣脱了锁链。
    
    那些三国前期的枭雄们,无不是在剿灭黄巾起义的战场上,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心。
    
    悲惨吗?
    
    本来是打击豪强的,却成为豪强的经验包。
    
    正是爆发了黄巾起义,朝廷才会把权力下放到州郡,进一步加深豪强的势力,和再次统一的难度。
    
    张角三兄弟只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仅此而已。
    
    单纯从农民起义的角度来看,黄巾起义属于不合格。
    
   
 
 

    
    而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就不一样了。
    
    在历史书上,黄巢和他领导的起义绝对是负分,但从事情本身而论,黄巢起义却是一场成功的起义。
    
    虽然他到处流窜、没有建立根据地、建立政权又失败了,可延续千年的士族门阀却终结了。
    
    真正终结于黄巢之手。
    
    如今的很多人都有一种贵族情怀,觉得贵族们优雅、富裕......是人类的精华之所在,理所当然的上等人。
    
    对于这种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明明是劳动人民,却要为压榨自己的贵族唱赞歌。其实呢,他们不是真正羡慕贵族,而是希望自己是压榨别人的贵族。
    
    就像不憎恨特权,而是憎恨自己没有特权。
    
    所以怎么评价黄巢,其实是立场的问题,如果站在贵族的立场,黄巢当然是人渣败类,如果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呢?
    
    你会怎么想?
    
    千年门阀终结后,宋朝的平民阶层崛起。
    
    平民不再以出身决定命运,也不以姓氏判断地位的高低,宋朝自由宽松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等级松绑有极大关系。
    
    不好吗?
    
    虽然晚唐时期的门阀士族已经没落,但等待他们自动退出是不可能的,总要有人站出来做最后一击。
    
    这是历史留给黄巢的使命。
    
    单从农民起义的角度看问题,黄巢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另外说一句黄巢吃人的话题。
    
    真相很残酷,在古代乱世吃人是很平常的,曹操的军队也吃人,明朝末年人肉是论斤卖的。
    
    黄巢......吃的狠了点。
    
    这句话不是给杀人者洗白,只是说,不能以21世纪的观念去看古代的事情。
    
   
 
 

    
    四、
    
    农民起义还有次要的使命。
    
    缓解马尔萨斯陷阱。
    
    这个术语是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中的预言:“人口增长超越食物供应,会导致人均占有食物的减少,最弱者就会因此而饿死。”
    
    仔细想想,每次王朝末期不就是如此?
    
    王朝经过几百年的太平,人口一代又一代繁衍下来,成为人口统计簿上的漂亮数字,也是王朝兴盛的见证。
    
    而土地上产出的粮食却是有限的,不论稻米、谷子的亩产是多少,它肯定有上限峰值。
    
    一方面是可以无限增长的人口。
    
    一方面是有限的粮食产出。
    
    我们不难发现,每个王朝末期的人口数量,几乎都是王朝的人口峰值,过不了多久,农民起义就会爆发。
    
    这并不是偶然。
    
    比如东汉桓帝时期有5600万人口。
    
    唐末的账面数字是3000多万,再加上不受朝廷管辖的河北藩镇、没有纳入户口统计的流民,差不多也有5000多万。
    
    明末人口甚至达到一亿。
    
    此时的王朝人口极度繁盛,但是另一面却是秩序崩溃、土地兼并、贵族豪强依然奢靡浪费。
    
    根据“二八定律”,王朝土地上80%的收入被20%的人口瓜分,80%的人口在争夺20%的收入。
    
    那些弱势群体可不是要饿死么。
    
    当吃不饱饭的弱势群体越来越多,民间的戾气越来越重,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就足以让他们揭竿而起。
    
    而农民起义引发的连年战争,又会把更多的人卷入其中,大部分人都将死于战争、杀戮、饥荒。
    
    只有小部分人可以活下来。
    
    他们将在宽广的土地上耕作,进入下一个轮回。
    
    这个难题没有答案,也没有解决办法,所有人都在接受命运的裁决,死在乱世是正常的,活下来才是运气。
    
    无关是非、无关对错,只是黑暗的生存法则。
    
    有人说:“工业革命解决了马尔萨斯陷阱。”没错,工业革命解决了农业社会的马尔萨斯陷阱,可工业社会就没有峰值吗?
    
    恐怕未必吧。
    
    如今的世界依然处于工业社会的上升期,可能遭遇到产能过剩、能源枯竭、金融危机,但是还没有遇到粮食危机。
    
    但是马尔萨斯陷阱没有消失。
    
    土地还是那些土地,工业革命提升了亩产量,但亩产量也不是无限提升的,对吧?我们不能指望亩产万斤的神话。
    
    未来会怎么样,只有天知道。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袁隆平老爷子,正是他和科研团队不断提高亩产量,才能无限推迟马尔萨斯陷阱的到来。
    
    感谢袁老爷子。
    
    五、
    
    农民起义在史书上很不受待见。
    
    明朝末年的杨嗣昌就说:“不作安安饿殍,尤效奋臂螳螂。”意思就是,你们这些泥腿子不在家等着饿死,出来瞎折腾什么?
    
    真是屁股决定脑袋啊。
    
    都要饿死了,还不让出来找活路,杨阁部的心可真大。
    
    其实杨嗣昌的话很有代表性。
    
    每一场农民起义都被在史书中被批判,写史书的人千叮咛万嘱咐:“快看啊,他们是贼,要被骂死的,后人可千万别学他们。”
    
    但换个角度看问题,农民起义具有天然的正义性。
    
    收入被既得利益集团剥夺,他们被逼无奈之下,想拿回自己的一份。
    
    有错吗?
    
    人口达到峰值,他们没有饭吃,只是想活命而已。
    
    有错吗?
    
    是的,农民起义具有破坏性、很残忍也很愚昧,甚至很多领袖是变态、人渣。
    
    但不能因此而否认整体行动的无奈,对吧?
    
    更加残酷的是,每当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时,往往是权贵和农民一起完蛋,然后第三者出来摘桃子。
    
    就像一台电脑运行缓慢、经常出bug,使用电脑的人轻轻伸出一根手指,按下重启键。
    
    一切重新开始。
    
    人类太渺小,天地太广大,到底该如何自处,才是我们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最后,用毛泽东同志的《贺新郎 · 读史》结尾吧: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的?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喜欢Lv200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Lv200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百家论坛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