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百家论坛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权力的艺术
送交者: 北冥巨鲲[★★★士大夫你快滚★★★] 于 2019-11-29 14:24 已读 3037 次 12 赞  

北冥巨鲲的个人频道

首先祝大家感恩节快乐~ 6park.com

从留园最新的管理守则以及管理层对各种事件的处理来看,板块名字的意义早就名存实亡,比如军版天天讨论民主和香港,百家反而讨论起军事和战略。 6park.com

各个板块本质上,已经变成了志同道合的网友们谈天说地的平台,换句话说,您愿意就来聊几句,不愿意请闭嘴出门左拐或者右转,别太把自己当颗菜。 6park.com

正文开始: 6park.com

明帝国是农耕时代平民文官政治的巅峰,也是政策最为透明的中央集权王朝。它既没有唐宋前的贵族、外戚政治特权集团,也没有后来满清的秘折专奏制度和恐怖的文字狱,这让明帝国的中央权力更加透明的同时,也僵化无比,无法权变。  6park.com

在影视剧和很多人的想象中,只要皇帝一拍大腿,或者皇上身边哪位近臣内侍说上几句,一个官员的任免、地方政令的实施、甚至朝廷大员、地方官员的生死荣辱,就可以直接敲定,这在明帝国277年的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是不可能的。  6park.com

比如,一份政令要能够实施下去,首先在职官员必须提出奏陈(或者御史提出弹劾),之后奏折会抵达通政使司,通政使等六人会先对各个奏折进行审查和校对,之后按照奏折内容分拣。之后奏折会进入内阁,同时送往文书房进行备份存档(内廷司礼监所属机构)。内阁根据奏折内容,提出处理意见,这就是所谓的拟票权(蓝批),这些处理意见和奏折一起会递到皇帝的龙书案上,皇上会对内阁的拟票做出回应(同意,不同意,或者有条件同意),因为这些回答都是用红色颜料书写的,所以也被称为“朱批”(皇帝也可以选择不处理,这就是所谓的“留中”)。带有朱批的所有文件下一步会进入监察机构六科,由对应部门的给事中(正七品的芝麻官)给与“抄发”(同意并通过),或者“封驳”(不同意,打回内阁重新拟票)。如果六科给事中同意处理意见,会把所有文件发送至六部和对应的办事机构进行处理,这样一道政令才能正式合法实施下去。  6park.com

这条流水线,已经有了一定意义上的民权思想和政治透明性,任何一条法律或者政令都必须通过公开的讨论和监督,才能够执行下去。像满清雍正时期,西北打了好几年仗,地方督抚大员竟然还不知道有这件事的可能性在明朝微乎其微。  6park.com

随着外廷,也就是文官集团的崛起,皇权和文官集团力量的天枰开始倾斜。虽然皇帝拥有最终的决策权,但是外廷却有着奏陈权、知情权和话语权(明末东林党崛起后又主导了舆论权)。当一项奏陈进入通政司的时候,内容就会在官方低报上公开,让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文官系统中的六科给事中有着反驳和建议的权力,加上御史和言官的煽动,会带动这个文官集团进行奏折轰炸,甚至引发全国范围内的话题讨论。  6park.com

对于权力开始渐渐不受控制的外廷文官系统,明帝国的皇帝最初采取的方法就是建立以秘密警察为核心的监督制度,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厂卫”。  6park.com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所谓的“厂卫”,卫指的是锦衣卫,但是厂却可以指东厂、西厂或者内行厂。西厂是明宪宗年间汪直建立的特务机构,内行厂则是刘瑾在明武宗时代建立的检查其他特务机构的神秘机关,这两个组织存在的时间都只有数年,影响力远远不及延续百年的东厂,所以此文中提到的“厂”特指东厂。  6park.com

锦衣卫最早的起源,一般认为是金朝的龙翔军和神卫军。朱元璋还未统一南方的时候,就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锦衣卫的前身——拱卫司,拱卫司之后成为了皇帝十二亲军卫之一。明帝国建国后,拱卫司改名为锦衣卫镇抚司,开始由禁卫军向秘密警察转变。  6park.com

洪武四大案的背后,都有锦衣卫的影子。因为锦衣卫有着超越三法司的权力,所以在洪武朝时代权力就已经开始不受控制。意识到问题严重的洪武帝在洪武26年,将锦衣卫的权力收回并还给刑部、大理寺和督察院的外廷三法司系统,直到明成祖朱棣夺位后,为了对抗反对他的文官集团,恢复并且加强了锦衣卫的权力。  6park.com

锦衣卫和东厂的核心区别在于,锦衣卫虽然负责监视外廷官员,但是锦衣卫自己本身也是外廷的一员,锦衣卫的上司为锦衣卫指挥使(正三品大员),而东厂直接向皇帝一人负责,是纯粹意义上的内廷系统。  6park.com

虽然锦衣卫也有主管皇帝侍卫、展列仪仗、传递皇帝命令、职掌廷杖等任务,但是它的最重要的作用却是对外的情报机构和对内的秘密警察,核心机构就是南北镇抚司。  6park.com

南北镇抚司的主官镇抚使虽然官职只有正五品,但是却是锦衣卫的核心机构。其中北镇抚司负责各地藩王及官员秘密监视,同时拥有独立侦讯、逮捕、关押的权力,并且拥有自己的关押机构“诏狱”,同时对外还承担反间谍任务;南镇抚司主管卫所部队人员之犯罪侦查(军队内部监视),负责情报的传递以及军事武器的研发。万历朝鲜战争中,锦衣卫的南北镇抚司就对日本军队进行了大量的间谍活动,包括刺探情报、暗杀和恐怖袭击,这些也成了万历朝鲜战争最后能取得战略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6park.com

南北镇抚司下面各辖五个卫所,统领官称千户、百户、总旗、小旗,一般军士称为校尉、力士。锦衣卫都有证明自己身份的牙牌(相当于身份证),但是根据《大明会典》不是每个锦衣卫都像电影小说里一样身穿飞鱼服,手持绣春刀(绣春刀是东厂执法人员,俗称“番子”的特有武器)。  6park.com

锦衣卫的人数一直是一个神秘的数字,民间野史往往把锦衣卫越传越神,似乎他们各个飞檐走壁,无处不在,动辄人数几十万(政府也得养得起啊。。。)。实际上根据黄仁宇先生的研究,他认为锦衣卫的人数应该只有数千人,比如万历三十年尚宝司官员(正五品,负责掌管宫廷和中央政府的宝玺、符牌、印章)的报告中就指出,当年发放的锦衣卫牙牌3701面、损害21面、遗失135面。 6park.com

和锦衣卫相比,东厂则是彻底的内廷机构,这个由宦官统领的情报监察机构,唯一的任务就是对内监视和逮捕与中央相左的异见人士,也是明朝秘密警察系统的象征。 6park.com

东厂的历史其实比锦衣卫还要短,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篡夺了自己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后,面对不稳定的朝局、离心离德又阳奉阴违的科甲官员,以及建文时代的遗老遗少,做出了三个重大的决策。 6park.com

第一,迁都北京,回到自己经营数十年的老巢,对南方士绅科甲集团直接连根拔起,釜底抽薪。 6park.com

第二, 建立内阁系统,选取愿意支持自己的官员进入决策机构,形成皇帝和文武百官间的缓冲地带,之后皇帝不用自己再直接面对百官,同时大大减轻了皇帝个人的工作量。明朝皇帝经常动不动就数年甚至数十年不朝,但是国家依然能正常运转。 6park.com

第三,就是在紫禁城东华门外的东厂胡同中,建立了一个名为“东缉事厂”的神秘机构,也就是后来的东厂。朱棣靠内臣家将起家,对外廷人员充满着天然的不信任(靖难之役中打的你死我活,不是几句话就能够冰释前嫌的),加上内廷谋臣、宦官等人能力出众又忠心耿耿(影子宰相姚广孝,三宝太监郑和),所以朱棣建立了名为“东厂”的秘密警察系统,并且让它直属于皇帝。但是深通管理法则的朱棣并没有让东厂一家独大,而是让它成为了一个和锦衣卫并行的情报机构,并且同时加强了锦衣卫的权力。 6park.com

于是明帝国历史上,东厂与锦衣卫一直相爱相杀,相互牵制又相互依存合作,直到明帝国的终结。 6park.com

东厂和锦衣卫之间有很多相同点,比如两者都负责监视百官和普通百姓,而且只要通过“驾帖”,就可以跳过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直接将嫌疑人逮捕。两者业务高度重叠,这就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内部竞争,于是工作效率得到了保证;但是两者又相互合作,比如东厂的贴刑官,隶役(所谓的“东厂番子”)都是由锦衣卫担任,东厂前期也不参与审讯,抓捕的人犯全部交由锦衣卫的诏狱关押。 6park.com

明成祖在设计内阁——百官——厂卫系统的时候,为了加强皇权,充分的考虑了各方的平衡。百官属于外廷,人数最多,资历品级最高,但只有陈奏权、知情权和话语权;内阁人员出自外廷,人数最少而且官员品级低(往往还资历浅),但却直接向皇帝负责并拥有拟定解决方案的建议权;厂卫系统人数不多,拥有着不受外廷限制的监视权,抓捕权和审问权(虽然最终还要移送三法司最后定罪,就跟中纪委掌握在足够证据、确定了违犯哪些党纪后,移交检察院一样);皇帝手握最终决策权,稳坐中央,形成了权力的平衡。 6park.com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系统开始渐渐倒向外廷(毕竟内阁官员和外廷官员一样,往往都是都是科甲出身,有着同年、同乡甚至联姻的复杂关系),天平的方向开始倾斜,如果皇帝的性格再没有洪武、永乐那样强悍犀利,单凭手中的厂卫,皇帝往往在和内阁+文武百官的较量中处于下风。 6park.com

于是,另一个机构应运而生,这就是被称为内廷核心的司礼监。 6park.com

明朝内廷宦官共有二十四个衙门,其中包含十二监、四司和八局。司礼监设于洪武年间,但是最早的作用和它的名字一样,主要负责掌管宫廷礼仪,纠察内官人员的不当行为(所谓的“司礼”),权力最大的时候也就是监督光禄寺(负责政府餐饮),和中央政府的政治决策根本不沾边。 6park.com

永乐年间,因为朱棣信任宦官,所以司礼监的职权开始出现转变并且扩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开始作为皇帝代笔(批红),并且以皇帝的顾问和辅助机构开始渗透朝局,司礼监开始作为皇帝的代言人制约外廷。 6park.com

宣宗朱瞻基继续挖掘了司礼监的潜力,在内廷建立了培养宦官人才的文书房和内书堂,对应外廷的翰林院和国子监。很多人的印象中宦官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原因是家里穷所以读不起书。原因是正确的,但是结论未必正确。内书堂会选择那些聪明伶俐的小宦官,然后由朝廷的饱学之士授予四书五经、经史子集,甚至齐家治国的知识。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陈山,内阁首辅李东阳,三元及第的商辂,以及大名鼎鼎的奸臣严嵩都曾在内书堂任教,可见这些内书堂的小宦官们起点并不比科甲出身的官员低,他们学习的内容与外廷的文官系统也没有明显的差别。 6park.com

内书堂的设立,显示出明帝国皇帝超人的政治智慧和内廷的真正作用——内廷不是为了压倒消灭外廷,而是一种牵制又相互合作的关系(有竞争才有效率)。至少在内书堂学习的阶段,小宦官和老师的关系还是相当融洽的,这也为将来的政治拉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小宦官会用老师教给的知识来对付老师和他的门生徒子徒孙,但是不至于在政治斗争中彻底撕破脸,引起朝局动荡,危及国家的稳定。 6park.com

这一举措从明帝国后来的历史来看,是十分成功的,内外廷斗的最凶的时候,也不过十余人最后人头落地而已(讽刺的是,最后恰恰是天真的崇祯皇帝打破了他祖先好不容易构建的这种平衡),绝大多数人都能全身而退,只是单纯下野,回家当富翁去了。 6park.com

文书房则相当于外廷的翰林院,通政司的所有奏章都由文书房进行备份存档。明朝的读书人,即使高中一甲前三名,也没有官职可以直接做(反而往往是考的不怎样的人,甚至考不上进士的举人才会有直接做官的机会,但是之后晋升机会渺茫),而是跑去翰林院负责抄录各种国家奏陈、批复和政令,相当于在中央决策机构进行实习。内廷的文书房也是如此,通过内书堂的学习,成绩优秀的年轻宦官在文书房负责的也是抄录存档各种朝廷内外政令,并且只有在文书房也同样出色干练的宦官,才有资格进入司礼监,难度一点也不必入阁低。 6park.com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比如神人九千岁魏忠贤魏公公,就是成年后自行阉割入宫后,直接跳过内书堂文书房,凭借超人的手腕和情商进入司礼监的。 6park.com

内书堂和文书房的存在,保证了司礼监宦官的水平和能力,同时实现了一种可持续性发展。随着司礼监宦官水平能力的提升,内廷势力崛起,开始干预外廷的人事、决策、经济、军事等安排,和外廷形成了相互牵制的局面,保证了国家的正常运作。 6park.com

明朝中前期,司礼监和东厂是两个互不隶属的机构(一个代理了部分皇帝的决策权,一个向皇帝直接汇报的秘密警察机构),东厂提督不一定出自司礼监。而且明帝国皇帝还刻意让同为内廷机构的司礼监和东厂相互牵制,比如明武宗时期,宦官实行的就是集体领导制(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围绕在明武宗朱厚照为核心的周围),八虎之间平起平坐,并无隶属关系,武宗朱厚照是他们唯一的上司。刘瑾虽然为司礼监太监之首,但是当时的东厂却掌握在他的死敌,八虎之一的丘聚手中(西厂提督是和刘瑾关系一般的谷大用),刘瑾虽然几乎代理了批红的权力,但是却无法染指特务机构,于是一怒之下才建立了内行厂。 6park.com

可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士绅、科甲官员、王公贵戚、地方豪强的势力越来越大,于是司礼监太监兼任东厂提督开始成为了一种惯例。这样内廷则代理了最终决策权,并拥有不受外廷限制的监视权、抓捕权和审讯权,虽然权力上内廷占有绝对优势,但是人数却远远少于外廷,这样微妙的权力平衡就此形成,国家政治也再次步入了正轨。 6park.com

明朝后期,随着继位君主年轻越来越小和外廷势力的急剧膨胀,以司礼监为首的内廷,在更多时候会选择和内阁合作而不是对抗。比如最有名的万历皇帝的大伴冯保(司礼监掌印+东厂提督)就和张居正结成了牢固政治同盟,结果就是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以张居正为首的内阁获得了几乎等同于皇帝权力。 6park.com

权力长期的过于集中必然引起政策的失衡,张居正改革作为明帝国最后的回光返照,并没有创造更多的财富。他改革本身只是提高了官员的工作效率,更高效的从民间搜刮财富。所以在张居正死后,他的继任者无论是支持他(申时行)还是反对他(张四维)的都因为巨大贫富差距引起的社会动荡,实质上废除了他的政策。 6park.com

张居正死后,随着万历皇帝成年,冯保随即垮台。精明过人的万历为了防止重蹈覆辙,谨慎的维持了内廷与外廷的平衡。于是万历年间皇帝数十年不朝,却没有出现宦官之乱,外戚干政,权臣当道,朝内党争也有所控制,对外战争,无论是朝鲜战争还是对女真入侵都有着迅速正确的反应与决策。 6park.com

天启年间,随着以舆论导向为武器的东林党崛起,外廷势力空前膨胀(所谓的“众正盈朝”),熹宗本人又是由东林党拥立,再加上司礼监王安又完全倒向东林党,年幼的皇帝失去了对抗文官集团的力量。紧接着数年中,边关告急(整个辽西被努尔哈赤的后金攻克),辽东危急,党争愈来愈烈,财政窟窿越来越大,而东林党绝大多数人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这让天启皇帝看清了所谓这些“众正”的本质,于是在他的操控下,王安垮台,魏忠贤崛起。 6park.com

魏公公开始是以一种合作而非投诚的态度接触东林党,但是狂妄又疯狂的外廷集团不仅没有接受魏忠贤的好意,反而开始了疯狂的反扑,希望统一内外廷,重现张居正时代文官集团的辉煌。可惜东林党人中没有像张居正这样的政治强人,天启皇帝也远远比当年自己年幼的祖父成熟。于是在天启皇帝的授意下,魏忠贤统领司礼监并兼任东厂提督,在他的精心运作下东林党下野,内廷外廷达到平衡,国家机器开始运转起来。孙承宗的宁锦防线才有足够的预算继续修建下去,袁崇焕所谓的“宁远大捷”才能打的出来。 6park.com

崇祯皇帝打心底看不起自己的爷爷和哥哥,他本人的政治智慧却比他心中鄙视的俩人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他一上台直接把隶属于自己的内廷系统打垮,结果就是外廷权力再次不受控制的飞速膨胀,他自己也在全年无休的加班和无数出洋相的过程中,最终将明帝国彻底葬送。 6park.com

明朝的内廷政治可以说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它充分体现了国家政权系统中,不同势力平衡的重要性,每当内廷与外廷势力达到某种平衡(相互对抗又相互合作),国家都能勉强运转起来。 6park.com

明朝建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洪武皇帝朱元璋顶天立地,废除了千年的丞相制度和三省系统,实行高度的皇权集中制,洪武帝以他超人的精力和过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将自己设计的这套系统完全玩转自如,所以洪武一朝,不仅整个官僚系统保持着高效的工作效率和令现代人都叹为观止的清廉,连地方士绅豪强富商也只有战战兢兢的生活在朱元璋的阴影下。 6park.com

可是这套系统是纯粹意义上的强人政治,它的力量来自于政治强人本身的威望、资历和权威。而再强的人也永远敌不过时间,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强人政治的没落是一种必然。永乐大帝算得上够彪悍的,亲自冲锋陷阵砍人如同切菜,但是当他面对外廷时,已经没有了父亲朱元璋的魄力,感觉力不从心。而后继的统治者,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都是按照整个官僚系统按自各班删选出的人才,所谓的“强人”几乎不可能出现。这个时候,为了保证国家政权的运转效率,权力上的平衡必然会形成一种制度,进而流传下去。 6park.com

在一个没有强人政治的官僚系统中,权力的平衡是社会发展最核心的机制,绝对的集权意味着绝对的腐败和超低的工作效率;相反,平衡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竞争,这种竞争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可以是开放的,也可以是完全内部性质的。这种从强人政治到权力平衡的转化,有的会以渐进的方式和平变化,也有可能通过残酷的内部斗争与清洗达到最终完成。
贴主:北冥巨鲲于2019_11_29 14:26:51编辑

评分完成:已经给 北冥巨鲲 加上 200 银元!

评分完成:已经给 北冥巨鲲 加上 500 银元!

喜欢北冥巨鲲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北冥巨鲲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百家论坛首页]
北冥巨鲲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