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百家论坛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国内开战呼声猛涨,战时日子知道什么样吗
送交者: 医学先锋[☆★★追捕五毛★★☆] 于 2020-11-28 2:23 已读 17196 次 30 赞  

医学先锋的个人频道

最近感觉国内好多白目都像吸毒过量。天天在说墙国如何厉害了,美国完蛋了,芯片三天就能造出来,一个月超美国。现在整个社会让我仿佛置身于60年代的文革时期。老百姓一片欣欣向荣,整天感谢着党的伟大和政府的恩情。还有好多脑残天天嘴里恶毒的骂着台湾和香港,张嘴必言武统台湾,闭嘴必言枪毙港独。我记得在毛泽东和苏联闹分裂的时候有一句标语,我记得没错的话应该是打烂勃列日涅夫的狗头,油炸柯西金,现在这个标语只不过是进入了人心,通过每个老百姓的嘴讲了出来,讲出来的换了名词,但是本质都是一样的,以前是砸烂现在是武统,以前是勃列日涅夫,现在是台湾,之前是油炸现在是枪毙,之前是柯西金现在是港独。如果从范围来看,现在的百姓比以前的红卫兵更脑残了,因为以前是针对个人,现在是针对群体和国家了。以前砸烂和油炸都没实现,现在还想武统和枪毙。真是好笑。 6park.com

以上交代了现在中国的时代背景,那么就如百姓们所愿,开始武统,也如他们所愿枪毙港独。大家觉得台湾会等着你来打吗?港独会等着你去枪毙吗?要是一个人的话咱们还好说,但是按照国内脑残们的说法,香港至少有几百万港独。我不知道百万人流血是什么样子,但是我当时在香港可是见到了被警枪打穿大腿的人,那血流的可是吓人,如果数量化来看,一个人差不多有4升血液,要是一百万人来算那就是四百万升血液要流出来。这四百万升血液可是接近四千立方米的容积啊。这么多血液你想让他往那里流? 6park.com

如果有脑残要是说他能忍受这些,那么我说要一下战争的日子是什么样子。本人没经过战争,但是本人的家属有几个上过战场,本人的爷爷和本人父亲还有远房的表舅还有一个按照辈分叫我叔的一位老先生。这些人最近的一场战争是对越自卫反击战,最远的是抗日战争。他们都和我讲过战场上的事情,我的姥姥姥爷也都是在那个年代经历过的。我对那个年代略有体会,我先说说我姥姥和姥爷在战时每日的饮食情况。 6park.com

姥姥告诉我那时候他们老两口在非过年日子里每天都是小米粥或者是玉米渣粥外加上自己家里腌制的萝卜干,外加一盘炒白菜。这是在有蔬菜的时候,到了冬天日子就难了。冬天主食依旧是小米粥和玉米渣粥,每到周日的时候还可以蒸几个白面馒头,至于菜的话那就难了,在冬季的开始一两个月还可以依靠地窖里的白菜和萝卜以及一些提前储备的蔬菜度日,吃完了就只有吃酸菜了,但是人不能总吃酸菜,会缺乏维生素,孩子就会烂嘴角。所以还要准备一些黄豆,提前三四天泡黄豆芽,每次用肉皮和酱咸菜炒了吃。至于我爷爷家里可能还好点,他家以前是财主,后来出国留学,参加国军,家底雄厚。他那个时候还可以吃到美国的午餐肉还有奶粉,至于菜也不是问题,他们军队之间互相交流,有自己的供应。但是到了冬天北方的军队也是老老实实和百姓一样前段时间靠菜窖,后段时间靠腌菜。肉可以经常吃,但是味道比起现在难吃多了,因为那个时候没有这么多调味料,酱油也很少,都是军官和政府官员们专有。至于类似酱油的物品那只有豆豉了,用油炒出豆豉油替代酱油。这就是我家祖辈们的战争时期的伙食。这也是当时地主和财主家里的伙食。平民百姓和中产阶级吃的远比这个差的多。如果粉红们确定这是自己喜欢的日子,那尽可以去开战。 6park.com

说完了吃,那就再说说出行,那时候战时的故乡客车停运,火车站关闭。爷爷家里依仗着家里有几个兄弟在军队里都是说话算的人倒是可以搞到一些汽油,所以二几年买的汽车还可以段距离的开车出去走走。但是这也不是向现在一样,也仅仅是在紧急时刻才开车,例如家里有人病了或者是需要参加特殊场合以及接送家里的亲戚。平日买菜和去商场是万万不能开车的,一是汽油不足,二是当时交通管制,三是当时夜间实行宵禁。别说宵禁的时候开车出去了,就是上街散步也是奢望。 6park.com

说完了出行和伙食,那就说说穿衣这方面。姥姥告诉我他们那时候只在过年的时候去赶集买上一些布回来自己缝衣服穿。鞋也是自己做的千层底。一年四季就五六套衣服,这些衣服就来回的轮流穿。其实一个季节只有两套衣服可以轮换着穿。至于爷爷家里那就另当别论了,但是他说那时候在家里的弟弟没参军,在家里只能穿以前的衣服了,只有在南方参军的亲戚回家的时候带几件衣服过来。而且那时候的衣服看着都很土,因为都是手工自己缝制的,没有什么绣花,也没什么图案,都是单一的颜色。走在大街上一眼看去,都一个样。 6park.com

说完了家里老人告诉我的战时状态,那就说说有史料数据可查的海外历史,让脑残们知道一下生活水准退步有多大。 6park.com

战时管制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一战时候的德国,在英国那边还好,有海上交通,物资相对来说还好点,但是德国可惨了,新鲜水果高级衣服和皮鞋和高级酒是最先从商店里消失的,随后是鸡蛋面包肉制品和猪肉,到了1916年连土豆面粉煤炭都已经稀缺了,德国的老百姓只能靠蔓菁熬过冬天。以前这个是喂牲口的。为了解决问题,德国人当时没少想办法。从煤炭里提取糖精,用马肉做香肠,用纸做皮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可惜就是这样物资还是不足。最后德国只好进入战时管制,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粮食配给,每人每天粮食有定量,但是定量很低,根本不够吃,战争最后两年德国国内死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的人有八十五万,老百姓饿成这样,前线也吃不好。德国舰队腓特烈大帝号的船员,每天每人菜单是四百克黑面包一点蔓菁一点干鱼和土豆皮汤,最后来水军就起义了。德国一战投降就是因为这个。你觉得你在战时状态受得了吗,你要是受得了你先按照这个菜单吃一个礼拜试试,这个不行按照我姥姥或者我爷爷的那个标准你先吃吃试试也行,吃完了再来讨论开战。 6park.com

而且战时管制的不单单是粮食,方方面面都是问题。继续说说吃,后来二战一开战,英国就发现市场里买不着肉了,只能按照国家的定量来分配,一时之间怨声载道。首相丘吉尔一听他觉得自己要体察下民情,来个微服私访,就到了肉制品分配市场转了一圈,转完了之后就认为这么多物资还行啊,丘吉尔看着吃一天还足够啊,为啥百姓不满意啊。然后别人就告诉他了,这是人家一周的肉类配额。往后两年别说肉,连午餐肉都没了,后来英国首相萨其尔夫人写日记说平安节朋友来家玩,狠心开了两罐午餐肉,朋友吃了很开心,感叹说这一餐太丰盛了。萨其尔夫人心里这叫一个疼啊,这两个午餐肉是她一个月的配额。那如果说我自己有钱我领不到肉我自己下馆子买肉吃行不行。你下馆子没问题,那要是想撒欢吃没门。1940年英国就出台了法规,规定餐馆禁止向顾客同时提供鱼和肉,也就是说你去饭馆点了清蒸鲈鱼就不能再点红烧肉了,谁要是非要鱼肉一齐点,那就不光自己上缴罚款,饭店还要停业整顿,后来英国就觉得发配额的食品还是费劲,干脆就建立了公社食堂,供百姓吃饭,后来丘吉尔觉得名字不好,就改为了英国餐厅,后来眼见得前方战争吃紧,英国又通过了两项规定,一是禁止顾客点超过三道菜,而且只能一道菜是荤菜。二是每顿饭的餐费禁止超过五先令,当时一英镑等于二十先令,也就是说一餐不得超过四分之一英镑。唯一不同的是炸鱼和薯条可以敞开吃。二战前炸鱼和薯条在英国社会最底层吃,这个时候别管什么阶层,都开始吃,二战后成了英国的国菜。 6park.com

跟英国比,二战时的美国就好多了,食物没少过,配给充足,但是政府也提出了倡议,比如星期二不吃肉。至于干不干那就看自觉了。另外美国还鼓励大家吃爱国肉。什么是爱国肉呢,那就是动物的心肝脾肺肾,猪耳朵猪蹄,这些就是不好做成军粮的肉。但是美国当时的烹饪水平不咋地,食物不好吃,所以二战之后这些爱国肉就没了。 6park.com

讲完了吃饭再说说战时管制对出门的影响,这个影响太大了。因为在每个国家汽车和汽油都是战时物资。二战的时候在英国老百姓想买车也要排队等。比现在摇号买车还要难,还不容易,摇号买车相比于当时那可算太幸福了。但是你只能白天开,因为夜间灯光管制,城市不许开灯,开车上街也不许开灯,夜里车祸频出,当时因为灯火管制的导致的各种事故每个月死六百英国人。美国在这方面稍微好点,不担心挨炸,但是美国开车受限制,时速不超过35英里,为什么呢?因为橡胶是战略物资,那你开车太快了轮胎磨损,开慢了能少换几次轮胎,省橡胶。连二战的时候美国都这样了,其他国家就别说了。 6park.com

所以说,现在最好还是别天天吵吵着武统,毕竟一将功成万骨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你到时候不可能是那一将,只能是万骨。这也是为啥现在好多社会精英都想尽了办法往美国跑的原因。
贴主:医学先锋于2020_11_28 2:24:15编辑

评分完成:已经给 医学先锋 加上 200 银元!


贴主:医学先锋于2020_11_28 5:57:58编辑

评分完成:已经给 医学先锋 加上 300 银元!

喜欢医学先锋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医学先锋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百家论坛首页]
医学先锋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