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日关系困境:自我实现的“贾葭”式困境 2

送交者: Griller [★品衔R6★] 于 2024-07-24 14:47 已读 1465 次 大字阅读 繁体阅读
很感谢一些朋友用发帖的方式回复,形式很有意思,我还很喜欢这个方式的,就是信息传递的效率有点低。可能是由于平台自身功能的限制。

我确实中文写作水平不好,会尽量把个人的观点写清楚,表诉完整。

提一些可能给洪木林带来混乱的地方,我会重写一遍。

1. 我的思考不是40岁变为60随就会反日,而是随着40岁的年纪越来越大,这一代人会逝去。 那中日的关系困境岂不是会一直持续? 没有一点forward looking带来的思考么?

另,如果说40岁的一代人就亲日,这个断论也不合理,很多人在日本旅游居住以后,更了解日本,反而很难喜欢当地的文化和社会形式。这些也是要考虑到的。 相反20-30是去日本消费的主力,或许他们对日本更多的是无感,就像去泰国和东南亚旅游一样,换个地方经历一下不同的生活。甚至有一些40-60岁的高技能和研究人员,觉得日本的水平在衰退,为他们的同行可惜而已,毕竟都是东亚的一员。

这些人是更有国际观,也能无限接触贾作者提到的所谓自由信息的群体。但似乎贾的观点认为他/她们是被洗脑的,而自己是认知更完备的。这不合逻辑,毕竟人均阅读在逐代上升,人居海外旅行和生活和教育分享也在逐代上升。一些比较hardcore的书,中国的销量甚至比美国人均销量高。不论是更难读懂的西方思想东方诸子百家,还是一些经典著作。举个小说的例子,比如奥威尔的1984和动物庄园,中国大陆京东销量除以人口以后比Amazon在美国的人均还高。而贾当年的群体可能是看了本读者,听到了一些让人欣喜的词汇,也不明白具体的意思,就叫嚷着同去同去的。这个如果很多人出生在那个时代,确实当时本科教育水平有限,特别中文系,说不定最后最后思考能力还不如贾。所以是可被理解的。

如果贾认为20-30一代人是被洗脑的无知,而40一代人都和贾的思考类似。这可能更多的是他的wishful thinking。
那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贾自己的困境,很难走出自己的思考舒适区,而他自己思考困境的重复,影响的如果只有自己还好。如果真的能影响中国或日本的思考,作为一个桥梁,可能他和他在的群体本身,就是中日关系长期困境的原因。

毕竟带来交流困境的群体的认知在这40年里没有多少改变。

2. 关于日本对国家正常化的需求。这个以后有时间再发帖吧。

喜欢Griller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举报反馈] [ Griller的个人频道 ] [-->>参与评论回复] [用户前期主贴]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返回百家论坛首页]

Griller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主贴被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