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家底
@瑟玉:中国人习惯了 10% 的经济增长,不太理解我说的欧洲人收入低家底厚啥意思,说几个我在欧洲的小见闻你们感受下:
1. 我租的房子,房租 + 电气一个月 1200 欧,我前任租客是意大利人,他在香水店打工,工资都没有 1200,但是他这个房子住了好几年了,他的消费习惯至少需要一个月 2000 欧支持 —— 我们打工是为了攒钱阶级跃升;他们打工是为了少败点、避免阶级衰退
2. 我给家里几位长辈买了生日当天的意大利报纸。报纸上 60 年前,也就是 20 世纪 60 年代,广告放的都是家用洗衣机啥的 —— 中国 70 年代手表、缝纫机还是三大件,地位相当于现在北上广深一套房;洗衣机在中国成为大件是 90 年代,21 世纪才普及。也就是说在上个世纪,他们的生活水平比我们领先大约 40 年
3. 意大利有个笑话,说老年妇女最常见的家具,就是家里同居的中年儿子。我同学为例,他夫妻俩高中毕业就开始打工,断断续续打工三四年,攒钱读了本科和硕士。他们父母在老家却有大别墅,最后选择不在米兰租房,一起住父母 100 多公里外的大豪斯 —— 他们每天早上 6 点起床,坐 2 小时火车到学校上学。相当于住在杭州,每天坐绿皮火车去同济上学
4. 在意大利的中国人大多只跟中国人玩。我有幸跟一位跟意大利人打成一片的女生交了朋友,她跟一个意大利同学关系特别好,有一次那个同学邀请她到家中做客。意大利同学的家从外面看跟普通公寓没有任何区别,但是推门进去,却是一个像城堡一样的宫殿。 —— 意大利除了普通人,还有大量 “家族” 为单位的贵族阶级
5. 在意大利各个艺术院校的一些见闻,比如 “某位教授表示,自己今天的一切跟自己的能力无关,全是因为自己的家族”。在欧洲几乎每个艺术院校都会有至少一个地头蛇,经常性骚扰女学生或者丑闻缠身,无论学生们如何投诉都无济于事,想必后面也是后台很硬了。
6. 大家都知道意大利因为制造珠宝、豪车和奢侈品驰名世界。艺术和奢侈品,意大利敢说自己第二没人敢说第一。除了悠久的艺术传统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广阔的本地化市场,以至于可以持续养活大量的从业人员。例如,有的家族订制一枚看似普通的家徽,就要几万欧元。类似地,在米兰家具展能看到的展品很多极尽奢华,对比之下北京家具展看起来就像小米手机青春版。
7. 在意大利生活过的人都很常见那种用了几十年的楼、家具,甚至电梯。因为版本古老,经常又小又慢,不太好用。但意大利人普遍缺乏换新的动力。没错,这里几十年前就在用电梯了,类似的还有家用烤箱等大件
8. 我的认识不止一个意大利人常年不更换电子设备。比如我师姐 2018 年我就推荐她换红米手机了,2023 年她还在用差不多十年前款式的初代安卓机。比如我一个老师,一台笔记本电脑用了很多年也不愿意换新的,我估计至少有 8 年以上。
9. 意大利信息化程度非常低。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位乌克兰难民,跟我抱怨意大利的银行有多么原始,表示在乌克兰早就不用亲自跑到银行办理银行卡了,意大利居然还是十几年前的电子系统。 实际上意大利大多数银行都没有验钞机,每次存钱、转账都要手续 1 欧元左右的手续费。
总之,国家被分为发展后国家(developed)和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是有原因的。中国人习惯了国家一直在进步和发展,而经济增速放缓会让举国上下都很不适应。 而意大利之类的国家恰巧相反,他们的时间仿佛放慢了一样,五六十年的进步速度跟我们十五六年差不多。
进步有进步的好处,就是可以快速更新换代、体验最新的东西。 发展过有发展过的好处,就是会更久远地去规划,更注重基础的体验,而不是想着过几年就换一个东西
再编辑补充一下:本文只是通过个人见闻,展示丝绸之路另一端的文化差异。请某些二极管不要强行黑或者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