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百家论坛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旧社会到底是啥样?18张罕见老照片,太真实了!
送交者: hgao[♂☆★★★★声望勋衔19★★★★☆♂] 于 2025-01-09 17:39 已读 5770 次 9 赞  

hgao的个人频道




谈及旧社会,我们的印象是贫困、落后与饥饿。因为那时候烽火连天,人们朝不保夕,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日复一日地在艰辛中挣扎……

下面,让我们通过一组罕见老照片,来看看旧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


△1936年,奉天城内的一台压路机,从古老的牌坊下缓缓开过。

其实当时的东北,不仅能自行生产汽车,还能制造“

辽-F1轰炸机”,工业水平相当不错。


△1936年,北平城内的一名卖货郎,他穿的老式蓝棉袄,是当时最流行的衣服。


△1936年的北京城墙,保存的非常完整,但也看不到高楼大厦,远远无法和如今的繁华相比


△1936年,汉口街头,一名长相清秀的小姑娘,正在出售枕头。

尽管当时清朝已经灭亡了14年,但她还是裹了小脚,可见这项陋习影响之远。


△1936年,南京的一名“虎头娃娃”,好奇看向摄影师,胖乎乎的脸庞,显得格外俏皮可爱。

仅仅一年后,金陵城就成为炼狱,“虎头娃娃”的结局?已经无法可知……


△1938年,长江边的一名女艄公,身穿老式对襟短袖,衣着简单,精神干练。

从年龄上看,她应该上学的岁数,可是赶上了烽火连天的时代,只得扛起了养家糊口的担子。


△1940年,杭州街头的一个小贩,他卖的是柠檬,这种水果在唐朝末年,就传入了中国。

当时价格昂贵,一般人消费不起,直到现代,才变成便宜的普通水果。


△1940年,兰州街头的一辆老式马车,走坑洼路段时,能把人给颠散架,在80多年前,只有大户人家才用得起。


△1941年,开封郊外的田地,一名长工正吃力推着地主婆出行。

常年的劳作,把长工晒得黝黑无比,像是从非洲来的。而地主婆却是白白净净,令人唏嘘不已


△1941年,成都女校的一群学生,她们不是在跳芭蕾,而是表演话剧,鼓励破除裹脚陋习


△在纽约访问的民国4名女翻译,她们衣着时尚华丽,即便放到现在,也是毫不逊色


△1941年,昆明街头的一名老太太,身着粗布衣裳,惊惶不安的看向摄影师。

当时,这里是援华物资的集散地,也是日军重点轰炸目标,随时可能落下的炸弹,让人们每天都高度紧张


△1941年,福州郊外一对母子,常年的辛劳,让这位年轻的母亲憔悴不堪,外貌比实际年龄大了好多


△1942年,徐州的废黄河边,几名妇人正在浆洗衣服,

当时没有洗衣机和自来水,即便是寒冬腊月,人们也得咬紧牙关,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洗衣服


1944年的南京玄武湖,不远就是紫金山,尽管景色优美,却只有一艘小渔船在晃荡,看不到一名游客。

现在稀松平常的“旅游度假”,对于当时人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


△1944年的杭州西湖断桥,同样是看不到一名游客


△1945年,苏州城内的一场幼儿活动,几名母亲正抱着孩子参赛,艰苦的抗战终于取得了胜利,人们的心情都相当不错


△1945年,郑州街头的一个书信摊,当时的文盲率高达90%,想给家人写封信,都要花钱请人帮忙。

通过这些影像,我们看到了80多年前的人文风貌


人们大多衣着破旧,面容上刻着着岁月艰辛与磨难


与今日之丰衣足食、繁荣昌盛形成了鲜明对比!

正是这份厚重的历史积淀,让我们愈发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6park.com

喜欢hgao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hgao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百家论坛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