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奇珍异宝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关于burton兄,垛口法的不同看法
送交者: 过眼堂[♂★★诗酒趁年华★★♂] 于 2023-09-06 11:54 已读 6243 次 3 赞  

过眼堂的个人频道

burton兄说封底用剁口法,元明清时期多采用此法,我找了一些资料,觉的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

由于绝大多数的装藏都是从佛座处装入(也有从佛像背部,头部开孔装入的,以站像为多),装完填充物后就需要用盖板封住,这个盖板我们习惯称为底板。底板一般是薄铜所制,后期也有木质或泥质封底。固定底板的方式几百年,但主要有以下2种方式。


1、包底法

  将佛像底沿向内敲击以包住底板,是为包底法。这是历史上最常用的方法,从8世纪一直延续到18世纪,甚至如今西藏很多地方仍在沿用。包底法按其具体形态又分为窄边包底和宽边包底。


窄边包底是将很窄的一小截弯转过来,固定住底板。这是西藏、尼泊尔大部分地区采用的封底方法。


宽边包底是指在圈足和底板之间还有接近1厘米左右的宽边,此类包底的佛像多出现于西藏的西北部、北部,例如甘肃、青海等地,可以作为判断产地的辅助依据。


2、剁底法


  剁底法是指在佛座的底沿内边剁出毛刺,以毛刺来固定盖板。公认最早的剁底法为15世纪的永乐宣德宫廷造像,很规整的7-8个毛刺固定住底板,上面再覆以朱砂。清代皇帝笃信藏传佛教,此时黄教兴盛,北京兴起广建喇嘛寺的风尚,为满足快速、有效的大批量生产。


清代宫廷官铸的佛像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剁底法封底,尤其六品佛楼造像更是如此。此方法也反过来对西藏本土造像产生一定影响,当时的藏东、青海和甘肃这些离中原距离近的区域更多采用剁底封装的方法。




藏地锻造的佛像封底是将底沿往内收击打包住底盖。

内地锻造的佛像封底选用剁口法,即在佛像底沿剁出铜刺,以铜刺来固定底盖。

底盖中部通常都用阴线刻有徽标。


在看看【元大德九年铜镶宝石文殊菩萨坐像】

故宫博物院藏,元代铜鎏金文殊菩萨坐像,镶嵌松石、珊瑚等。

其面容慈祥,头戴宝冠,双耳坠饰大珰,项戴璎珞,腰束宝带,手足并饰钏镯,结跏跌坐于双层束腰莲花宝座上,两手置胸前结说法印,手心牵莲茎,左右肩花,花上当置书、剑,书以示智渊如海,剑以慧斩烦恼,今佚。


封底宝杵,刻铭:“奉佛高全信一家舍财造文殊师利一尊,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一切众生共成佛道,大德九年五月十五日记耳。”






看看元代铜佛像封底,采用的是包底,并非剁底。仅供参考。




贴主:过眼堂于2023_09_06 11:56:34编辑
贴主:过眼堂于2023_09_06 23:10:55编辑
贴主:过眼堂于2023_09_06 23:11:32编辑

喜欢过眼堂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过眼堂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奇珍异宝首页]
过眼堂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