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奇珍异宝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收藏琐记:不意喜获"火石红"
送交者: baigu0[♂☆★声望品衔8★☆♂] 于 2024-02-02 1:59 已读 8306 次  

baigu0的个人频道

       6park.com

收藏琐记:不意喜获"火石红"(原创) 6park.com

说到火石红(1),就如"包浆","捡漏","打眼"一样,是历代古玩行业传承下来的专用词语。就像当今网络街区流行的"神马","宅男","人肉""打酱油","俯卧撑"那样令人费解,但业内人士是深知其有一言难尽的深刻含义的。我是外行,俗称"票友",浪荡海外,命里多水,谑称"漂友"。虽然看了不少有关的书,专家对它辨析考证的专著汗牛充栋,让人神秘有加,肃然起敬,但一直无缘亲见。而且,不知从何时起,竟成为鉴定古瓷真伪之标尺,真奇难得,何况域外? 直至年初,我对它只是慕名已久而已,从未奢存过目睹尊容,捡漏拥有之类非分之想。

       可是,一月份的某个周末,在这个发达现代的西欧文化名城,不经意中,发现它躺在一堆家庭弃用杂物之中,黑不溜秋,闪烁着郁郁的绿光。近看,它是一座绿釉豆形圈足饰环纹具三钉小烛台,略裹包浆,烛床磨损有斑,足底全裸,白胎存罗圈纹,绿釉与瓷胎之间橙赤,俨然成圈,约宽六毫米,夺目如血,自绿釉起由深渐淡,在放大镜下,晶莹布列,良有精光。绿釉稀薄处能见到呈褐色的"釉下胎红"。至此,我的阿赖耶识(2)灵光一闪,豁然顿悟: 我面前这不起眼的红圈,莫非就是大名鼎鼎的火石红?!......

      许久许久之后的今天,我的双手还残留着当时先是发软,发热,接着发麻,跟着颤抖的微妙感觉,却完全记不清自己如何问价,是否还价,怎样成交,甚至想不起是怎么回家的。二零一一年七月十四日记于科隆。


注:火石红,“火石红”,有人把它称作“窑红”、“黄溢子”、“黄衣子”或“火石釉”,都是指古代瓷器特别是元明以来景德镇瓷器和龙泉窑瓷器露胎处所显现的桔红色或橙黄色的现象。火石红的真正形成原因是由于元明清景德镇青花器的胎是由瓷石或瓷石加高岭土而烧成的。瓷石和高岭土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铁,瓷石中的铁元素多数以铁的氧化物晶体的形式存在,而高岭土中的铁元素则是以胶体铁离子的形式存在于胎土之中。铁元素在1200℃以上的高温烧瓷过程中就会形成磁铁矿晶体,出窑后磁铁矿晶体经过长期的氧化和分解就会形成褐铁矿,也就是我们常见到的火石红。实验矿物学的理论和我们实际所观察到的情况相吻合,我们实际观察到的情况是:瓷器在出窑时是不会有火石红的,因为出窑时磁铁矿在短时间内是不会被氧化成火石红的,我们所看到的古瓷上的火石红痕是由于磁铁矿长期氧化分解而生成的次生矿物,不是烧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我们所见到的火石红都是经过百年以上的时间氧化而成的。(以上解释摘自 博宝网<关于瓷器的火石红>一文。全文附录文后。)

---------------------------------------------------------------------------------------------------------------------------------------------

附录一:
<关于瓷器的火石红>  文章来源 说宝网

火石红的真正形成原因是由于元明清景德镇青花器的胎是由瓷石或瓷石加高岭土而烧成的。瓷石和高岭土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铁,瓷石中的铁元素多数以铁的氧化物晶体的形式存在,而高岭土中的铁元素则是以胶体铁离子的形式存在于胎土之中。铁元素在1200℃以上的高温烧瓷过程中就会形成磁铁矿晶体,出窑后磁铁矿晶体经过长期的氧化和分解就会形成褐铁矿,也就是我们常见到的火石红。实验矿物学的理论和我们实际所观察到的情况相吻合,我们实际观察到的情况是:瓷器在出窑时是不会有火石红的,因为出窑时磁铁矿在短时间内是不会被氧化成火石红的,我们所看到的古瓷上的火石红痕是由于磁铁矿长期氧化分解而生成的次生矿物,不是烧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我们所见到的火石红都是经过百年以上的时间氧化而成的。这与传统观念认为火石红是烧窑时降温阶段二次氧化而形成是不同的。
       新器,底的颜色叫火石火,但不自然,是做旧做上去的.

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中云:“元、明以来胎体足部所呈现的火石红痕,时代越早便越浓重,到清代乾隆初期便渐行消失。”又说:“火石红:胎体内含有矿物质,在不施釉的部位,受火自然泛出,或有意涂的酱泥,现今景德镇复制的元、明青花器,以新砂垫烧,或是入窑前新瓷胎的砂底受了潮,也会出现火石红现象。”   

张福康先生在《中国古陶瓷的科学》中云:“元青花器的器底露胎处常呈现浅浅的橘红色,俗称‘火石红’,又称‘窑红’。火石红是由胎中的铁质和可溶性盐类在干燥过程中在露胎的器底处富集,在烧窑结束后的冷却过程中由于二次氧化便出现这种色调,现代景德镇仿制的元、明青花器,人为地在器底涂上一层含铁量较高的酱水,或以受潮的新砂垫烧,也会出现火石红。”
    

附录二:

<古瓷“火石红”辨> 来源: 博宝网

    《收藏》杂志2001年第 9期以显著位置刊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许明研究员撰写的长篇文章《通往托普卡比的梦幻之路》,文中说:“托普卡比宫里的元青花还有一个让教科书哑口无言的证据:不少青花瓷器的底部竟然没有火石红,这也是大跌不少中国瓷器专家的眼镜的”①。
  的确,诸多中国古瓷专家所写的教科书、专著或论文,把“火石红”的存在不但当作元代青花瓷的一种普遍特征,用作鉴定标准之一,甚至也当成明代青花瓷器特别是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普遍特征和鉴定标准。人们不禁会问:“火石红”是怎样产生的?它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成因的“火石红”怎样区别?对瓷器上的“火石红”怎样辨别真伪?“火石红”能否成为鉴定古瓷器的标准?
  笔者不揣浅陋,愿将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摆出来同古瓷专家和收藏爱好者共同研讨,权为引玉之砖。

“火石红”分类及其不同成因

  研究问题,应当从现象到本质,再从本质到现象。即从观察、研究和分析事物大量的外部表象出发,通过思维的加工整理,提炼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然后再拿这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去观察去理解更多的现象。这样我们就能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新的感性认识的两次认识上的飞跃。对古瓷器上“火石红”的研究,也应当遵循这种科学的认识方法和道路,才能达到正确的彼岸。
  “火石红”,有人把它称作“窑红”、“黄溢子”、“黄衣子”或“火石釉”,都是指古代瓷器特别是元明以来景德镇瓷器和龙泉窑瓷器露胎处所显现的桔红色或橙黄色的现象(其他古瓷窑产品中也有,不赘述)。
  通过对大量有“火石红”的古瓷标本和有假“火石红”的现代仿古瓷器的观察对比,笔者发现真假“火石红”在瓷器上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我们现在对“火石红”的称呼过于笼统。如果不加区别地把瓷器露胎处或者薄釉处显现出来的桔红、橙黄色现象都称作“火石红”,不但在内外因关系上无法区别“火石红”的成因,也无法有效地揭示真伪“火石红”的本质区别,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古瓷器中“火石红”出现的自然条件和工艺原因以及通过“火石红”来辨别古瓷器的真伪,都会产生认识上的局限性,甚至出现判断上的错误。
  笔者认为应当从形成“火石红“的内外因关系上和自然产生与人工制作的区别上,把“火石红”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胎红、窑红、刷红、假红。
  一、胎红
  顾名思义,这种火石红的成因是与瓷器的胎土直接有关的,是瓷胎内因作用造成的。“火石红是由于胎中的铁质和可溶性盐类在干燥过程中在露胎的器底处富集,在烧窑结束后的冷却过程中由于二次氧化便出现这种色调”②。这种解释是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的科学结论,应当是有权威性的。人们无法在瓷器烧制过程中直接观察到这种变化情况,但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原理分析认识到:当瓷器胎土中含有较多的铁的氧化物(如氧化铁Fe2O3)和铁的非金属化合物(如青矾Feso4·7H2O)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发生分解,铁原素脱离其化合物中的其他元素,以离子状态游离于熔融的胎中,并向瓷器的露胎处富集和向外逸出;或者氧化铁被高温分解出极不稳定氧化亚铁(Fe O),通过窑温冷却过程中的析晶变化而富集于无釉的胎面。它们被二次氧化并附着于瓷器的胎釉接合处,就形成了薄薄的桔红或橙黄色火石红结晶层。这种关于胎红现象产生原理的解释,从两个方面得到实物标本的确证:一是笔者发现这种类型的火石红结晶都有一个共同的分布特点,甚至是一种规律性,即同胎面釉面结合圈成平行的、宽窄不同的火石红圈,在火石红晶体密度分布上是浓淡不一的。越靠近瓷器表面的胎釉结合线,火石红晶体密度越大,颜色就越浓重,然后随着向釉面的远离,在露胎部位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和颜色逐渐稀浅以至消失。它就象电影刚散场时人群走出影院时的密度分布一样,影院出口处观众的密度最大,随着同影院距离的增大,观众的密度越来越小。笔者把这种现象称作“散场效应”。表现在瓷器上的火石红的“散场效应”,正是瓷胎中铁的化合物在高温分解后铁离子向胎釉结合处富集并逸去,或者高温分解出的氧化亚铁从釉下胎体中向露胎处析晶过程中,它们被二次氧化的真实反映。这种呈“散场效应”式的胎红不但广泛存在于有火石红的民窑瓷器中(图 1),甚至也存在于一些官窑瓷器中。尽管在官窑瓷器中这种胎红现象仅一线之宽,但它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图 2)。二是在明清民窑瓷器甚至官窑瓷器施白釉的圈足内,往往出现一种胎红的特殊表现形式,就是在瓷器露胎部位没有明显的胎红痕迹,但在接近胎釉结合线的釉面下却呈现出胎红的浅淡桔红颜色(图 3)。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圈足内施白釉的器物中,有的不仅仅在临近胎釉结合线的釉下出现浅淡的胎红色,甚至在离胎釉结合线较远但釉层十分稀薄的釉面下,也出现浅淡的火石红色,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釉下胎红”(图 4)。“釉下胎红”不但存在于元明清景德镇瓷器中,也十分普遍地存在于宋元耀州窑瓷和宋元明龙泉窑及其他一些瓷窑的产品中。虽然笔者在陶瓷化学方面的知识十分浅薄,但从直观的观察分析,这种薄釉下的“釉下胎红”除非是铁的氧化物所呈现出的色泽外,是无法别作解释的。至于为什么在较厚的釉层下不会出现“釉下胎红”,而在稀薄的釉下铁离子或氧化亚铁会二次氧化而出现“釉下胎红”,这是需要请陶瓷化学专家来为我们启迪愚钝的......

       火石红的真正形成原因是由于元明清景德镇青花器的胎是由瓷石或瓷石加高岭土而烧成的。瓷石和高岭土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铁,瓷石中的铁元素多数以铁的氧化物晶体的形式存在,而高岭土中的铁元素则是以胶体铁离子的形式存在于胎土之中。铁元素在1200℃以上的高温烧瓷过程中就会形成磁铁矿晶体,出窑后磁铁矿晶体经过长期的氧化和分解就会形成褐铁矿,也就是我们常见到的火石红。实验矿物学的理论和我们实际所观察到的情况相吻合,我们实际观察到的情况是:瓷器在出窑时是不会有火石红的,因为出窑时磁铁矿在短时间内是不会被氧化成火石红的,我们所看到的古瓷上的火石红痕是由于磁铁矿长期氧化分解而生成的次生矿物,不是烧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我们所见到的火石红都是经过百年以上的时间氧化而成的。

6park.com


贴主:baigu0于2024_02_02 3:24:21编辑
喜欢baigu0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baigu0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奇珍异宝首页]
baigu0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