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奇珍异宝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齐白石老爷子生命中最后的几幅画,真可谓是神来之笔,登峰造极啊
送交者: hgao[♂☆★★★★声望勋衔19★★★★☆♂] 于 2021-05-29 1:39 已读 1057 次 1 赞  

hgao的个人频道

人的一生,就像是奔向消失的光束,稍纵即逝,快速到你毫无知觉,一个人的创作,也会随着身体的衰弱而减产、停歇。1957年,齐白石也迎来了自己生命最后的日子。

  


  而在他弥留之际所做的几幅画作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说根本看不懂他晚年的画作,不明白连小孩都能画的画,为何赞誉如此之高。但从专业的角度来说,白石老人的笔墨不仅是随性挥洒,还可以说是开创了国画的新高峰。

  一画坛巨匠绝笔之谜

  白石老人弥留之际所作的《风中牡丹》和《葫芦》,究竟哪一幅才是绝笔之作,这也是美术界未了的“公案”。

  



  齐家后人认为《风中牡丹》是最后的作品,而李可染等人却认为《葫芦》才是绝笔,在这两件作品中,都显现出这位画坛泰斗在身体极限的情况下,纯粹自由、自然、自为的释放,凭借深入灵魂的本能和深厚的修养来行笔,是用灵魂在描绘最后的画作。

  这两幅作品都有超越齐老先生在日常状态下作画的 “绝” 和 “神”,更显一种老趣的气宇和韵味蕴含其中。这是根据画的内容来推断的应是白石老人最后作品的,那么关于题识呢?

  首先是题写年龄的时候这两幅画分别写成了九十七与九十八岁,而齐白石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曾记载这么一个故事:在1937年,他听信湖南一位算命先生的说法,在署名时将岁数增加三岁,因此,我们看到的他最后一年所创作的作品,大都自题97岁。而老人的实际年龄是九十三岁,他在这两幅画里却一加就加了四五岁。

  



  其次就是画中的字,“岁”字勉强写完整,却写错了。这说明老人意识已经模糊,状态也接近油尽灯枯了,也能看出他是在恍惚之中“糊涂”出来的牡丹和葫芦,因此很多人都认为这两幅画实在大失水准。

  相比之下,无论是题字还是线条,白石老人的哪一幅作品似乎都要比这两幅绝笔强,但唯有这两幅价最高,难道仅仅因为是“绝笔”就有这样的价值么?

  二 灵魂深处的真实追求

  1957年,齐老先生的身体已经极其衰弱,但作画的精力却和以前一样充盈。五月到六月份期间,他完成了《风中牡丹》——这是齐家人认为的绝笔之作。

  这幅画的主题是一朵盛开于风中的牡丹,以洋红色为主色调,周围的绿叶呈半包围状,团团簇拥着茂盛的牡丹花,齐老以墨绘叶,显得非常自然随意。画作层次分明,画风为齐老晚年风格,配以左侧题款。

  



  画中摇曳的牡丹似花非花,花叶如凌波流动,凌厉的笔势里似乎夹杂着瑟瑟秋风,满溢着无限的生命力,有着一种无比的豁达的生命境界。

  这幅画与白石老人其他作品的格调韵味大相径庭,但深深映照他灵魂深处的真实追求,人画俱老,却臻至化境。这幅画也一直被认为是白石老人的灵魂之作。

  白石老人在他一生中创作出数不尽的画作,但对于他的绝笔之作却莫衷一是,有人支持齐良迟的观点,认为老先生的绝笔是《风中牡丹》。还有一些人偏向李可染等人的看法,认为老先生真正的绝笔之作是《葫芦》。

  



  从《风中牡丹》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花叶随风飘动,色彩绚丽,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老先生所题的字,尚没有凌乱的感觉。当时的资料显示,白石老人身体状况尚不是太差。

  那在完成《牡丹》后的几个月里,老先生到底有没有创作呢?答案基本是可以确定的,这也被李可染、郁风夫妇、黄苗子、邹佩珠夫妇等白石老人的好友和学生证实,《葫芦》应当是最后一幅画,《葫芦》的线条更无力,也更接近弥留之际的气若游丝状态……

  而将艺术手法、主旨内容对比来看,《葫芦》也是最像绝笔之作的,不完美的线条和秋天的葫芦,恰恰反映了齐白石老人倔强的性格,老先生曾言“善写意者专言其神。”

  



  因此他所绘的葫芦不单单是绘形,更重要的是在传神。 “愿人须识,不失为君子身” ,他曾在画作《葫芦》中如是题字,显然,老先生通过葫芦传达了自己立身处世的准则。

  这幅画中,葫芦的线条不甚完美,甚至有的地方着色都不均匀。老先生完全是凭着感觉勾勒葫芦的形状,不加修饰,笔法凌乱。

  



  最让人惊叹不已的是以泼墨写出瓜叶,以焦墨渴笔写藤,墨色酣畅淋漓,一如秋风和霜打之后的样子,四处散乱,没有规律……

  其笔法简洁传神,不着墨线勾筋写脉,只是用墨的浓淡来表达叶子的质感,据说老人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已经是气若游丝,意识模糊,似错非错的将葫芦受岁月洗礼的沧桑挥洒的淋漓尽致。

  不得不说,齐白石老先生的用笔和着色都极为传神,朴实之中透见大师功力。

  这样的高度,不是有的人说的小孩子无意识的纯真可以比得上的。这看上去很容易模仿,但是和小孩子的随性比起来,白石老人是通达世故后一眼看到本质的精明,两者的情况并不相同。

  



  “有为”到“无为”才是画作的最高境界。不喜欢欣赏画作的人会觉得枯燥无味,但若是内行人便会对这幅画“上瘾”, 一遍一遍的欣赏揣摩。老先生的《葫芦》确实可以让看客上瘾,所以李可染等人才会用“绝了”二字来评价。

  《葫芦》以近2300万的高价成交,这幅画作可谓是倾注了齐白石老先生最后的心血,相较于《蛙声十里出山泉》,它或许没有那么出名,但是整体的艺术造诣却丝毫不输之前的作品,这幅画作,一直被张家珍藏着,从未面世,却在京城美术圈,为人熟知,赫赫有名。

喜欢hgao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hgao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奇珍异宝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