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奇珍异宝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读印:吴让之“子鸿”,名家的篆刻作品好在哪儿?
送交者: 无才补天忘了密码[♂☆★★声望品衔11★★☆♂] 于 2022-03-24 16:37 已读 16102 次 4 赞  

无才补天忘了密码的个人频道

转一篇美文,印文精彩,点评得当。好文可以拿来下酒。
——————————— 6park.com

如果我们留意前面所说的吴让之24岁的作品“卜生盦”
(上一篇)就会发现,不管是“方圆并济”也好,“刚柔并用”也好,“疏密得益”也好,加上用刀,吴让之的篆刻水平丝毫也不逊色于成熟阶段的邓石如,但为什么吴让之见到邓石如的作品之后还会“尽弃其学而学之”呢(《吴让之印存》自序)?

原因很简单,就是他在接触到邓石如作品时(大约在32-35岁左右),怦然心喜,一扇门在他的眼前推开了,这扇门就是“印从书出”,原来,印还可以这样刻!他惊喜的,是邓石如的创作理念!

是的,不单单秦汉古印中的文字可以入印,手写的的文字素材也可以入印,甚至还可以用“书写的方式刻印”,这正合吴让之的艺术追求方向,注意,这里面是有层次的:第一个层次,篆刻家的手写篆书可以入印,不再局限于旧有模式的“印中求印”(文字素材都来源于秦汉古印);第二个层次,用在印面“书写”的方式用刀,在印面上以刀写字。

据记载,吴让之刻印,根本不打印底,只在印面划一个十字,若无所视,捉刀左一撇、右一撇,一方印辄迅疾而成。这样的创作方法,淡化了章法,淡化了笔法,是一个以刀代笔的表意过程,化解了章法、笔法、刀法的“三权分裂”局面,实现了“以一为之”的艺术本体论的理论实践过程。实际上,这才是终极的、极致的“印从书出”!

也正因此,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等后世名家,都从吴让之这里汲取过营养,吴让之的作品值得用力猛学!所以,我们接着读吴让之的印,本文读这方“子鸿”:


(吴让之“子鸿”)

我们还没有着重介绍徐三庚,这方印的风格很像徐三庚风格,区别在于,吴让之用冲刀,也用刀“披削”,每刀成线,徐三庚用切刀,积点成线,但飘逸流转的神韵却是相似的。

说回这方印。

一、先说“子”字的篆法

一个好的篆刻家,一般都应当是文字学家,就好比这方印中的“子”字,吴让之选择的篆法,来源于“子”的古文字字形,“子”是象形字,本义是婴儿,不分性别,上面三笔像婴儿的头发,下面是囟门及两臂以及因襁褓而合并的下肢,古文与小篆的区别在于“头发”的有无。选择添加头发的篆法,用意至少有三点:


(子字的字形演变)

1、保留了汉字特有的表意物象的生动之美,使“子”字更有画面感,相较小篆的“子”更形象更生动;2、达成了“子”字本身的疏密对比,形成了上密下疏的字形。有了这组疏密对比才能产生印面右部的视觉冲突;3、“头发”线条的排叠形与“鸿”字的“水”部、“鸟”部的线条排叠形成连贯呼应的节奏,有音乐之美。


(“子”字篆法对全局的影响)

单单考虑“子”字,是疏密对比,加上“鸿”字考虑,是节奏之美与留白呼应,一字的篆法可以带活全局,这是不错的例子。

二、“方圆”与安稳

1、方圆。“方圆”还从“子”字开始说,无论是中部的“囟门”还是下边的两只胳膊,下部的两个角,都被处理成了“一方一圆”,并且这两组“方圆”,交错呈现在“子”字的左右,避免了雷同,又保留了对称。同理,“鸿”字的弧线笔多,大多呈现圆转流丽姿态,但并不单单有圆转,如“水”旁右下一笔的锐角,“鸟爪”肩部一笔被特意留出了方角。圆笔之中,有了“方”的呈现,阳刚味道就出来了,字就不疲软了。


(方圆变化)

2、安稳。这两个字都不易站稳,因为两个字大多弧线笔画,较少或没有水平和垂直的笔画。吴让之的做法:主笔接边,边框加厚,充分利用“鸿”字“工”部的水平笔画,穿插、咬合好左边的“水”,右边的“鸟”,这个“工”字因为上下两笔横画水平,因此,它对“鸿”字的安稳作用重大。


(咬合与接边)

咬合团聚了文字,接边使文字站得更稳定。

三、虚实

注意,有了宽宽印边的印,往往容易陷入闭塞呆滞,因为印面的元素太实了。但这个厚重的边框又因为文字的不安定需要它来支撑,怎么办呢,通常的办法就是“破实为虚,比如,“工”字这两横,就有虚实的处理,上部一部虚化,下部一笔厚重,又是一组虚实变化,也是一组明显的视觉对比;当然,更多的虚化是对连续笔画的残断,使之产生“笔断意连”的效果,同时增加了整个印面的斑驳感与“沧桑感”,增加“金石”味。


(笔断意连产生的虚实效应与金石趣味)

但一定要记住,这种残破是基于印面需要的,不能为求残破而残破。

四、对邓石如疏密理论的“扬弃”

吴让之认可邓石如,但却不全盘接受他的“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疏密理论,在吴让之的作品里,疏密大多出于入印文字的天成,完全出于文字疏密的天然流走,他不“生硬”改变文字的疏密,不硬把笔画挤在一起,也不硬生生留出额外的突出空白,他认为那是“让头舒足”,这实际上跟吴让之的朴实性格有关,他不追求“天马行空”的异趣,他愿意自然而然。


(赵之谦·极致疏密理论下的“汉学居”)

这与稍晚一些的赵之谦(1829-1884)完全不同。我们常见赵之谦有改变篆法突出疏密的作品,却很少见吴让之有这样的作品,吴让之作品里的疏密,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比如这方印,“鸿”的密与“子”的疏对比天然存在,如果是极致疏密的做法会让“子”更疏,而“鸿”更密,势必缩小“鸿”的占位面积而突出“子”的“疏”,吴让之没有这样做,他让“鸿”仍然占有更多的印面面积,而“子”字改变了篆法,虽然印面仍有疏密对比,但并不生硬(实际上,书法、篆刻之美,在某种程度上依赖汉字这种天然存在的疏密差异)。

其实原因很简单,两种做法没有对错,它们代表了两种审美,也代表了创作者的性格,吴让之在汉印中沉浸十数年,他更愿意平稳安详,他觉得这样更美,更朴实,他是个老实人。赵之谦是天才,他愿意炫技,愿意有别开生面之美。

喜欢无才补天忘了密码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无才补天忘了密码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奇珍异宝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