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奇珍异宝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徽商与景德镇
送交者: 万发[☆★★吃喝玩乐诺奖★★☆] 于 2022-05-21 15:03 已读 2390 次 6 赞  

万发的个人频道

十八世纪耶稣会传教士殷弘绪(François-Xavier Dentrecolles,1664—1741)的一段描述: 景德镇有一万八千户人家。有些富商巨贾占据着宽敞的宅院,内有大批工人。因此,人们都说全镇有一百多万人口,每天消耗一万多担大米和一千多头猪。 景德镇坐落在一条美丽的河边,延伸长度足有一法里。它并不是人们想像中的房屋群落,街道如一根根墨线似的笔直延伸,隔一段距离便纵横交错。城中没有空地,房屋显得太挤,街道也太窄:穿行其间犹如置身闹市,四周尽是挑夫们要人让道的吆喝声。那里还有许多耗资巨大的崇拜偶像的庙宇…… 6park.com

清代前期景德镇图 这位殷弘绪出生于法国里昂的贵族家庭,于康熙三十八年至五十八年(1699—1719)在江西传教。其间,他在景德镇居住了七年。此人曾仔细研读过中国出版的《浮梁县志》,并从经营瓷器生产与贸易的中国基督信徒那里,调查到不少景德镇瓷业的现状。后来,他整理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于1712年和1722年先后写了两封长信回国,分别在《耶稣会传教士写作的珍贵书简集》第12期和第16期上刊载,题为《中国陶瓷见闻录》和《中国陶瓷见闻录补遗》。这两封书柬,将景德镇的制瓷工艺传播到了欧洲和世界各地,也激发了法国人对景德镇瓷器收藏与鉴赏的兴趣。 6park.com

景德镇出产的清代瓷器,吉美博物馆收藏 景德镇是中国最为著名的瓷都,早在十六世纪晚期的明万历年间,中国史籍中就有景德镇“编户数万,率业陶”的记载。此后,“烟火十万家,镇大无与耦,家家业为陶,型范传世守”,更是蜚声远近。由于景德镇的市场空间辐射面极广,在江西,它与樟树镇、河口镇、吴城镇一起,合称为江西的四大名镇。而在全国范围内,又与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合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镇。 根据当代学者的分析、估算,明清时代景德镇的人口当在万户以上,总人口数约在十万上下浮动,并随着季节与年成而有很大的变化。其中,来自皖南的徽州人占据了极大的比例,估计至少在二万人以上。 6park.com

明清时代徽州与景德镇的水陆交通 6park.com

徽州来往景德镇的商编路程,清代抄件 关于徽商与景德镇的城镇发展,一向颇受学界重视。迄今为止,有关景德镇研究方面最具功力的学术著作,当推梁淼泰先生所著《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1991年)。该书以景德镇瓷业为中心,探讨了景德镇城市经济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其中,梁氏爬梳了方志、族谱资料,对徽商在景德镇的活动做了初步分析。此后,有关徽商与景德镇的探讨,虽然总体趋势是更为细致,但从史料运用上来看,除了增加了部分口述以及少量碑刻资料之外,并未能有更大的突破。 一、景德镇城市史研究的新资料 2007年,景德镇陶瓷学院从当地古玩市场上购得《景德镇新安书院契录》抄本4册,从史料的角度来看,这是有关徽商在景德镇活动方面最具系统性的一批文献,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全新史料。 6park.com

《景德镇新安书院契录》,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新安”是徽州的古称。明代以来,全国各地的徽州会馆或亦称为“新安会馆”、“新安书院”、“新安文公祠”等,而景德镇的“新安书院”也就是徽州会馆的一种别称。之所以称为“书院”,在长江中下游的不少城镇中显然是高自标置,徽商藉以彰显其“贾而好儒”的特色。不过,在景德镇,几乎所有的会馆都有“书院”的别称,而且,有的行会组织亦以“书院”之名呈现。其间是否存在着相互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究。 《景德镇新安书院契录》序文作于1924年。当时,新安书院开始对会馆产业的相关契券加以重新抄录和系统整理。由会馆司事带领精通绘图的同乡查勘丈量,绘图记录,并将各项产业编列号数,对产权更迭或到期的契约作了换约、增租处理,最后形成《景德镇新安书院契录》全套4册。该书将契券分成“新字”号和“安字”号两类,凡是出租的产业编入“新”字号,而属于徽州会馆院址以及相关慈善设施不能出租的部分,则编入“安”字号。从全书的序文可见,其时一共形成了7部文本,由新安书院收藏1部,共他的6部则由徽州府所属的六个县分别保存。据推测,目前流入市面的这部《景德镇新安书院契录》,原先应保存在负责会馆运作的首事及其后裔手中。 从内容上看,《景德镇新安书院契录》虽以1925年为其标准年代,但该书收录的契券自清康熙前期的1684年迄至解放前夕的1949年,因此,可以看作是1949年以前徽州会馆在景德镇所有产业之登记全录。该书从会馆管理的角度,系统展示了二十世纪中叶徽帮产业在景德镇的空间分布,所录各契券,颇为生动地记录了十七世纪以来外来人群与景德镇城市生活的诸多丰富细节,特别是反映了侨寓徽商内部的组织、管理以及相关慈善事业之运作。 二、徽商与景德镇的徽州会馆 晚清民国时期,婺源末代秀才詹鸣铎在其所撰章回体小说《我之小史》中,曾对景德镇的商况市景作过生动的刻画: ……景镇地方,街路不甚宽广,亦不甚洁净,市面惟十八桥热闹。时当七月,街上往来的人,大都短褂,穿长衫的不多,故时人称为“草鞋码头”。且景镇为千猪万米之地,乐平、都昌两处人多萃于此。该两处人一味野蛮,不讲道理,与他交接,稍一不慎,则起悖逆争斗之风潮。而都昌口音,尤为恶劣,其骂起人来,动称“婊子崽个”,又曰“凿得尔哆娘个”,为普通之常谈,恬不为怪。……他看见你们徽州人,要穿长衫,拘文牵礼,最不欢喜。如落雨时候,街道泥泞,你穿长衫,他走到有漩涡处,故意大步践踏,将你浑身溅得污糟。你们灰[徽]州会馆,每年开祭,雍容雅步,升降拜跪,他们看见,说你们佯死相,他们生性是这个脾气。……他们总晓得蛮横,脑袋里则不大清爽,到南货店买货,要让头除尾。南货店家的帐[账]单,打起洋码,或讲两,或讲斤,五花八门,看不清悉,名为让头除尾,实则多算些去,他反不知。……且景镇地方出磁器,烧坏的坯料,人家砌作短垣,殆为废物利用。肩碗坯的,每板二三十,沿街走过,脚步轻快,望之一色,颇觉好看。有瓢羹一排,放在肩上,其色尤白,其板尤长。他走路的姿势,顺其自然,人要让他,他不让人,你若替他撞翻,犯罪不小,必代为拾起,亲送到窑中说好话,恕你无罪。若说赔偿,则金坯银碗,你讲不清。听说先前故意横行,与人相撞,藉端滋事。你若撞了他一个,他全板抛向地下,与你为难。你若跑入衖堂,逃去不见,他也罢了。 6park.com

徽州黟县画家程言《景德镇河东图》,安徽省博物院收藏 “景镇”为徽州人对景德镇的习惯性简称。“千猪万米之地”,与耶稣会士殷弘绪的“每天消耗一万多担米和一千多头猪”之说法恰相吻合,显然,二者皆出自景德镇当地的通俗常言。另外,殷弘绪还曾生动描摹:“穿行其间犹如置身闹市,四周尽是挑夫们要人让道的吆喝声”,这与徽州士商詹鸣铎的亲身经历亦无二致。 明代以来,景德镇五方杂处,来自各地的人群逐渐形成了三大帮派——徽帮、都帮和杂帮。杂帮是指徽帮、都帮之外的其他人群,而都帮亦即来自江西都昌县的人群。自明代中叶以后,景德镇的窑业和圆器业(专门生产碗、盘、碟等圆形的日用瓷)就逐渐为都昌人所把持。相较于杂帮与都帮,虽然明代已见有徽商在景德镇活动的零星记载,但详细的情形因世远年湮书阙有间而难得其详。据目前所知,徽州人大规模进入景德镇,应在清代前期。这从《景德镇新安书院契录》收录的相关契券中,可以清晰地看出。 6park.com

新安书院(徽州会馆)周遭形势图 上揭詹鸣铎小说中提及的“徽州会馆”,亦即新安书院。以往对于景德镇徽州会馆的始建年代言人人殊,有的认为是在清初,有的则认为是在嘉庆、道光年间。在这方面,《景德镇新安书院契录》显然可以纠正以往的谬说,并加以较为详细的复原。对此,我曾仔细梳理过《景德镇新安书院契录》所收诸契,从中可见——至迟到1696年的康熙中叶,徽州会馆就已成形。不过,此后的规模仍有所扩充。及至十八世纪晚期的乾隆末年,徽州会馆内的主体建筑陆续建成,这也标志着徽州会馆扩大规模的活动已基本完成。与徽州会馆之形成差相同时,在哲四巷附近亦早已建成新安关帝庙。1712年的一场大火,庙宇惨遭焚毁,后在徽商的资助下,价买附近土地,对关帝庙加以扩充。 与新安书院相关的地名有新安巷。原先,徽州会馆南北两侧弄巷均称新安弄,后统一改名为新安巷(有新安上巷和新安下巷)。据今人回忆,景德镇的徽州会馆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计有三道门,正面是大门(中门),南北两侧各有一门(厢门)。除祭祀等重大活动时可自中门进出外,平时只能走厢门。大门正上方书有“新安书院”四个镶金大字,门前约一米处,有一对汉白玉磨制而成的石狮。第二道门上方,书有“五凤阁”三字,顶上是戏台,脚下是青石板台阶。再走进去则是坦场,面积约占整个会馆的五分之一。穿过坦场,便到达正厅(即朱夫子殿,祀奉南宋理学家朱熹)。此外,馆内还有关帝殿、文昌宫和义醮祠,门外隔街有一座30余平方米的戏台,戏台建有顶棚,可以全天候演戏,完全不受天气的影响。1944年,徽州商帮曾在此开设新安小学。1956年,因城市改造,其主体建筑之一的五凤阁及门前石狮被移入人民公园,而新安书院的遗址则为今景德镇市第一小学。 6park.com

徽州会馆内外示意图(此图据今人回忆及《景德镇新安书院契录》的相关契据,对《景德镇市戏曲志》所附“景德镇市徽州会馆戏台平面示意图”加以修正、改绘而成) 6park.com

五凤阁及石狮——新安书院二道门建筑遗构 在清代,主持徽州会馆的,有很多是来自婺源的徽商。除了徽州会馆之外,在景德镇还有另外的婺源会馆,始建于光绪三年(1877年)。婺源会馆内亦有义祭祠,其格局与徽州会馆差相类似。婺源会馆是由婺源瓷商捐资兴建,在景德镇及浮梁南乡还置有店屋以及田产。此外,徽州府六县中的祁门县,也在景德镇开设有会馆。之所以如此,显然是因为在一府六县之中,婺源和祁门皆与饶州府壤地相接,两县前往景德镇务工经商之人为数最多。 三、清代徽商与景德镇的人群流动与互动 十八世纪的耶稣会士殷弘绪曾指出,在景德镇,由于人口稠密,店铺、房屋鳞次栉比,火灾一向频发。1712年之前的某年,当地曾有八百间房子被烧毁,但“这些房子不用多久又会重新盖好”,因为在当地“出租店面收益颇丰,这使人们迫不及待地修复这些房子”。关于这一点,若仔细整理与分析《景德镇新安书院契录》,便可清楚地看到——除了徽州人之间的产权交易之外,有不少也涉及到与其他各地人群的互动。 景德镇位于浮梁县境内,占有该县的里仁和镇市两都,因此,书中一些契券就与浮梁当地的土著有关。此外,在景德镇,江西都昌人的势力极大,当地俗有“十里长街半窑户,迎来随路唤都昌”之说,指的便是在景德镇以窑为业者为数众多,其中又以都昌县人占绝大多数,以至于十里长街之上,往来行人皆以都昌话寒暄。这在《景德镇新安书院契录》中也有所反映,具体表现在徽州人与都昌、鄱阳人交易的一些契券。另外,作为契约中的甲方和乙方,还见有安徽泾县、青阳、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南昌县、抚州府临川县、金溪县、建昌府新城县、瑞州府高安县以及福建等地的人群。 清初,政府颁布了废除匠籍的诏令,景德镇瓷业逐渐恢复,出现了“商贾辐辏”的局面。及至雍正、乾隆时代,由于御厂的工匠人夫全部来自雇佣,极大地激发了民窑的生产积极性,出现了“官民竞市”的场面,不少窑户皆以此致富。也正是从清代前期开始,徽商势力大增,相关的店屋及土地买卖的案例日渐增多。 6park.com

在景德镇“合伙窑业”的徽商(晚清抄本《各疑[款]杂录格式》) 在《景德镇新安书院契录》所收契券中,屡次出现“浮店”、“浮屋”的字眼,这应当是指简易的商店和房屋,而“土库”则是仓库的意思。耶稣会士殷弘绪就曾提及,在历史上,景德镇未曾筑过城墙,正因为如此,城镇便于向四周拓展延伸,这也为货物的内外运输与装卸提供了诸多便利。不过,受地理条件所限,城镇东面依山,西面临水,在东、西两个方向皆难以进一步拓展。再加上各类窑房、作坊建筑等,皆需就近濒临昌江河流,以取水利运输之便,故而城镇街区呈南北方向延伸的状态,形成了南北带状方格形街弄系统的城市格局。也正因为如此,景德镇房产交易契约中,常见有“码头顶脚”的记载。所谓码头顶脚,是江西省内沿江城镇的一种俗例(即“店铺码头权”),它是指一家商号在某地段开设多年,即取得在当地使用码头的权利。为此,在店铺转让买卖时,业主有权加收码头顶脚的相关费用。 6park.com

景德镇的码头遗迹 其时,沿着昌江有四个重要的码头,亦即许家码头、里市渡、曹家码头(今中渡口)和湖南码头(今通津桥)。在这四个码头附近,集中了徽州会馆的不少产业。从《景德镇新安书院契录》各契之附图来看,除了“土库屋”(仓库)外,一般屋业“入深”(长)往往要比“阔”(宽)长得多,这说明店屋以狭长条的形态居多。另外,面对大街或巷道方向的开口多是“排门”,这显然也是传统商业城镇铺面的特征。 6park.com

契约附图中的排门 6park.com

景德镇昔日排门的遗迹 由于人数众多,徽州府各县的人群都在景德镇建立了诸多的慈善组织,其组合方式各具特色。有的是以地缘,有的是以血缘,有的是以业缘,有的是以神缘,有的则是数者兼具,其性质亦各不相同。 当时,徽州府对外的水路交通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新安江,另一条则是阊江(昌江)水道。从徽州东下经新安江、钱塘江,便可到达杭州;而自祁门由昌江经浮梁县城亦可到达景德镇。因交通上的便捷,徽州不少人外出经商的首站,往往是选择杭州或景德镇,从这一点上来看,景德镇与杭州的情形极相类似,聚集在景德镇的徽州人也相当之多。于是,除了覆盖一府六县人群的同乡及慈善组织之外,还有一些县份单独兴建了会馆,并有名目繁多的会、社等组织活跃其间,藉以照顾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群的利益诉求。 1730年,浮梁知县沈嘉征以景德镇“五方杂处,无告者多失所”,遂将地藏庵改为堂舍,兴建扶孤恤贫、济急周乏的广济堂。沈氏此举,是模仿京师普济堂之设而兴建。作为官方的“惠政”之一,普济堂式的慈善事业在全国各地曾得到较大范围的推广。不过,官方的慈善事业有其固有的缺点,特别是对于景德镇这样流动人口规模庞大、行帮控制严密的城镇而言,此类“惠政”实属杯水车薪。沈嘉征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故号召侨寓商人踊跃捐输。他希望借助各地商帮的力量,以弥补官营善堂之不足。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十八世纪中叶以后,徽州的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建立。 6park.com

景德镇的风火仙师庙 从《景德镇新安书院契录》的序文来看,徽州会馆附属的“市房杂业”多达224号,常年收入近万元,会馆运营状态良好。而且,不少会、社组织的活动,对于徽州会馆之依附性显得愈来愈强。此种内附趋势,应当与景德镇徽、都、杂三帮之间激烈的竞争乃至冲突密切相关。 在徽州会馆之下,常年存在崇正、敦谊、敬圣、义醮四会。其中的敦谊会,也叫新安敦义磁社。“磁”亦即“瓷”的另一种写法,应是与瓷器经营相关的同业组织。可见,在景德镇当有不少徽州人从事与瓷器经销相关的生业。而且,敦谊会与关帝庙密切相关,它也与徽州人从事瓷业生产及运输息息相关。 此外,义醮会主要是帮助处理无嗣之人身后的标祀问题,故而与中元节之祭祀密切相关,也称为“新安会馆义醮中元会”。在传统时代,中元节俗称鬼节,此日有放焰口、做道场、施食孤魂野鬼的活动等。届时,打醮是常有的节目,义醮中元会显然就与此相关。从《景德镇新安书院契录》来看,新安义醮会的活动场所有固定的建筑,位于新安书院内,称“义醮祠”。 关于义醮会,新字第56号契为1824年的批约,其中提及:歙县西乡的篁程塘人程庆余及其继妻,将基地住屋以及银钱批入新安义醮会,藉以让同乡为其祖、父、叔、妻等十人标祀。从其所列的十人来看,程庆余及其亲属皆累世在景德镇经商,而家乡倒并没有什么服亲。结合《景德镇新安书院契录》中所收的其他契券来看,义醮祠的运作极为成功。无嗣的个人或家庭,由于担心死后会成为孤魂野鬼,故而在风烛残年时就预先将财产批入义醮会,以换得后者对他们身后的祭祀。上述这份契约,颇为细致地反映出此类托约之形成过程以及涉及的相关中人。诚如耶稣会士殷弘绪所指出的那样,景德镇有很多手艺人和工人,“当他们身体健康、有活可做时,日子还过得去;但一旦生病或失业,那么,在这个生活费用昂贵的地方,他们就很值得同情了,因为他们多数人远离故乡,在这里一筹莫展”。在这种背景下,除了极少数皈依基督教得到教友的照顾之外,绝大多数人都只能求助于义醮会之类的传统会社组织。 此外,新安仁恤堂亦与徽州人之善后密切相关。当时,徽州会馆在童家栅门建立“仁恤堂”,作为专供旅景徽州人疗养疾病和停放灵柩的善举场所,并设有专人管理。 6park.com

新安仁恤堂布局图 在当时,仁恤堂也是暂时停放徽州旅榇的场所,其停放时间有一定的限制,若超过时限且无家属带归故里,则毫无例外地会被移出,安葬于景德镇的新安义冢,这与徽商在江南各地的慈善组织之运作完全相同。 1712年9月1日,殷弘绪在致耶稣会中国和印度传教会巡阅使奥里(Orry)神父的信中这样写道: 多少世纪以来,景德镇的千百万居民陷入了多么苦难的深渊:周围漫山遍野布满了坟地。在一座山脚下,有一个巨坑,周围是高高的围墙,买不起棺材的穷人死后就被扔在这里——这在当地被看成最大的不幸。这个地方叫“万民坑”,即不限数量、人皆可埋之地。景德镇人口稠密,几乎每年都要流行瘟疫,造成大批人死亡,这时坑里扔了许多尸体,人们就在上面撒生死灰将它们烧掉…… 而从《景德镇新安书院契录》所收各契来看,自1758年开始,徽商就逐渐在景德镇购地、修建义冢。这些义冢主要分布于河西十八渡、准提阁、董家坞一带。此类义冢以及相关慈善组织之设立,显然就是为了改善同乡人身后的困境。 6park.com

徽商于1925年始建的龙珠阁,为瓷都景德镇之城市标志(现存者为1990年重建) 四、景德镇个案与中国城市史研究 徽州是一个高移民输出的地区,早在明代,天下的繁华都会以及山陬海隅、孤村僻壤,处处都留下徽商的足迹。及至清代,不少城市中都出现了徽商聚居区。此类相对集中的聚居区,在杭州是位于钱塘江滨的江干一带,扬州、淮安集中在濒临京杭大运河的河下,而汉口则在围绕着紫阳书院(徽州会馆)的新安巷一带。与其他城市中局部范围内相对集中的情形不同,在景德镇,整个城区范围内都有大批徽州人活跃其间,徽州会馆的相关产业也遍布于城市的各个街区。这一事实,提供了“无徽不成镇”的一个生动例证。以往,我们透过方志、族谱、文集、笔记等,对徽商在长江中下游各城镇的活动有着详略不等的了解。但这些了解,有不少是透过各类零星资料缀合而成,故而相关的印象大多只是粗线条的轮廓。而要深入到城市内部,从空间分析的角度窥其堂奥,便显得相当困难。 6park.com

当代毕家上弄实景 近年来,有关历史时期城市空间的研究备受关注,但具体到城市中相关街区的研究,因通常都缺乏较为细致的史料,故而颇受限制。此前,上海道契之刊布,为近代城市空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相关的探讨多所推进。不过,对于前近代而言,类似的系统性资料较为罕见。在这方面,《景德镇新安书院契录》,则是极为难得的一种珍稀文献。特别是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易,当年徽州人绘制的《景德镇新安书院契录》尚有一部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实属幸事! 景德镇城区三面环水,地处昌江主河道与南河、西河交汇处,素有“三洲四码头,四山八坞,九条半街,十八条巷,一百零八条弄”的说法,城区街巷里弄的分布纷繁复杂。在这一域土地上,曾活跃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各地人群。在这方面,《景德镇新安书院契录》一书,展示了极为生动的移民、定居以及产业变动不居的画面。对此,十八世纪的耶稣会士殷弘绪曾指出,景德镇有三千座瓷窑,它位于高山环绕的平原上,一条大河(昌江)在此宽阔的盆地上放慢了流速,形成一个近一法里长的美丽港湾。当人们从某个狭谷进入港湾时,眼前便浮现出如此壮观的景象: 各处升腾起的火焰和烟云,首先可让人看到景德镇的纵深范围和轮廓。入夜,真好像看到了一个到处着火的大城市,或是一个有许多通风口的大火炉…… 如今,夜幕下随处闪烁的霓虹灯,仍掩饰不住繁华不再的颓相。作为资源枯竭型的城市之一,当代景德镇早已揖别了昔日的繁盛。但对于历史学者而言,传统时代的景德镇是部大书,市场体系、社会组织、经济活动与民众文化,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仍然为数不少。而明清徽商与景德镇城市的人群流动与社会变迁,更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特别是随着近二十年来徽州文书的大批发现,或许,需要写一部专门的著作去细致探索…… 6park.com

没落的繁华城镇,摄于2014年11月25日
贴主:万发于2022_05_21 15:05:07编辑
喜欢万发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万发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奇珍异宝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