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奇珍异宝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被带偏的中国风
送交者: 万发[☆★★吃喝玩乐诺奖★★☆] 于 2022-05-22 7:47 已读 2247 次  

万发的个人频道

6park.com

17世纪荷兰陶匠对中国青花瓷的模仿与本土化 6park.com

6park.com

当年,一首《青花瓷》火遍大江南北,人们在那个时候发现原来“中国风”和“流行乐”一结合,居然可以如此美丽,人们对青花瓷里蕴含的“中国风”也更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情感。

其实,不仅中国人对此感到痴迷,早在几百年以前,这种"青花瓷中所蕴涵的中国风"就已经红遍整个欧洲大陆,中国瓷器的外销受到了全欧洲人民的喜爱,特别是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更是全民对青花瓷爱不释手。

显然,欧洲人对这种异国他乡的风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在极长的一段时间内,荷兰的陶瓷工匠们一直想要模仿和复刻这种"青花里的中国风",但因不了解中国文化,屡屡闹出笑话。

6park.com

荷兰陶瓷工匠对中国青花瓷"东施效颦"式的模仿

由于中国出产的瓷器制作精美且轻薄,受到了欧洲各国的追捧,因此在十七世纪开始的时候,在荷兰出现了仿青花瓷的工厂,他们模仿的主要对象是青花瓷上的装饰,以及那优美且神秘的中国风。

荷兰陶匠对"克拉克瓷"失败的模仿

所谓"克拉克瓷",就是葡萄牙人和荷兰人运送到欧洲的瓷器的统称,这类瓷器有着非常明显的标志:首先,这类瓷器大都有着比较宽的边,在碗和盘子的周围有着各式各样的形状(或是扇形,或是椭圆形)、人物、山水、花、果等等。其次,在这些瓷器的中心地区绘画着花鸟争相斗艳的场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瓷器有着非常丰富的"宗教风采",例如一些盘子中有着道家的八宝和一些"寿桃",以及佛教"卍"的形状。

6park.com

这些青花造型在十六、十七世纪是运到荷兰的中国青花瓷中最常见的造型,他们以丰富多样的装饰图案和洁白如玉的质感,让荷兰人对它们爱不释手,以至于荷兰本土的瓷器无人问津。

6park.com

在这样的形势下,当时荷兰的代尔夫特陶匠就开始了仿制之路。有趣的是,荷兰的匠人毕竟不是中国人,他们难以理解瓷器上的图案究竟有着怎么样意味深长的中国情调,他们只是觉得好看,就为所欲为的生搬硬套。比如他们在瓷器周边模仿着青花瓷画上了风景图,但是在中心却画了一只形单影只的喜鹊。

我们知道喜鹊在中国人的意象中代表着吉祥如意、成双成对,一般都是两只喜鹊,而荷兰模仿的"一只喜鹊"无疑说明了他们在学"形"而没有学到形背后的"神"与“文化寓意”。

荷兰陶匠同样失败的对"转变期瓷器"的模仿

或许有人问了,瓷器还有“转变期”?有的,十七世纪万历皇帝驾崩后,明朝官窑瓷器停止生产,十七世纪末期清朝入主中原后,景德镇恢复生产,景德镇恢复生产青花瓷后所产出的瓷器,就是荷兰人口中的"转变期瓷器"。

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时期的瓷器其实较"克拉克"时期的瓷器有了长足的长进,首先是在原料、制作工艺、用料上面有了明显的改进。其次就是在"青花瓷活的灵魂"——装饰——上面有了飞跃性的进展,以前的瓷器大多是风景、动物、形状,但是这时期的瓷器吸收了大量其他的题材,像文人画、小曲、神话故事,诸如此类。

6park.com

比如说清朝出口的一件茶碟,上面画的就是两个隐居的人宽衣解带,在山水之间肆意游玩,前者呼而后者应,表达的就是古人对于"隐逸风情"的追求。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一眼就能辨识的文化含义,在当时的荷兰人眼中可不得了,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异国他乡的奇异风情",这也让荷兰工匠模仿青花瓷上越走越偏。

在一件模仿的欧洲瓷器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上面同样有两个人,但是一个肥头大耳,一个衣冠不整,远处一个小山包,前面的人在跟后面的人交谈,动作间无比滑稽可笑,完全将中国瓷器绘画中的文人风骨扭曲到无言以对。

6park.com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匠人们似乎也觉得中国瓷器的核心是山水、怪石,于是他们也开始极力模仿山水、怪石,但是这些东西出现的位置不尽人意,往往凌乱。优不优美暂且不说,单从“奇异”上来说,荷兰陶匠确实学习到了中国风的一部分。

荷兰的工匠为了吸引本国的瓷器爱好者,往往极力模仿青花瓷上一些原本非常优美的装饰,但是他们忽略了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懂中国文人墨客的思维,所以他们营造、复刻的只有"奇异"而不是"韵味",这种模仿是失败的。

被带偏的"中国风本土化"之路

看完了荷兰陶器工匠如何模仿青花瓷之后,想必大家对于这些西方人对“中国风”的拙劣模仿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们没有见识过中国,只凭自己的想象,不断地创造出一些与中国风背道而驰的滑稽作品。他们的"中国风"本土化之路,同样好不到哪里去。

当时有个来中国旅行的荷兰人叫约翰·纽霍夫,他回到故乡后写了一本叫做《东印度公司荷使觐见鞑靼大汗》的书,这本书大卖的原因不是因为它写的多好,而是其中有一百五十张插图,据作者本人说"书中的插图都是建立在直接观察的基础上,忠实再现中国的人物和场景。"

6park.com

这让荷兰的中国瓷器模仿工匠们深信不疑,以这些图画为真实中国的再现,开始自己的创作。但是,他们并不知道的是,这些图画其实有很多都不是作者亲眼所见,比如说书中的中国皇帝,坐在龙椅上,手上却摸着地球仪,这是西方君主们典型的形象而非中国的皇帝,可见这个作者撒了谎。

但是,荷兰的瓷器工匠就是相信了,不但相信了,还发挥自己对于中国的想象,对于那些插画进行了艺术再加工,然后就出现了非常奇怪的"中国风的本土化"。比如说在荷兰瓷匠的某一作品中,右边的河上行驶着船只,两个人在船上对饮,天上飞着仙鹤,左边有着椰子林,底下有人在卖艺,旁边还有日本仕女在玩弄着折扇。

6park.com

这些完完全全就是工匠们将所有的异国风情结合起来,然后往中国风上一套,就形成了所谓的"本土化",他们只不过追求的是"异国感觉",表现的只不过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想象中的中国风。

总而言之,荷兰工匠对瓷器的中国风本土化之路在我们看来是滑稽的、可笑的,但是这种异域风情确实够"异域",满足了西方人对于东方生活的好奇,难怪这些本土化瓷器会成为当时欧洲的风尚。

为什么荷兰陶匠要对中国青花瓷进行不断的"模仿"和"本土化"?

1、中国瓷器里蕴含的东方艺术在荷兰深受欢迎

由于瓷器的易碎和海路的危险性,一开始并不能将大量的青花瓷运销海外,因此在欧洲各国能够拥有青花瓷的,一定是王公贵族、富贵之家。他们在获得青花瓷后,并不是用来装载食物,而是用来装饰,以此来炫耀身份和社会地位。比如荷兰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的妻子就曾收藏有超过两百八十五件青花瓷,她用这异国风采的艺术品点亮宫殿,在舞会时成为了所有贵妇人羡慕的对象。可以说,青花瓷在欧洲太受欢迎了。

陶瓷的异域装饰极度吸引着荷兰人对遥远东方帝国的好奇,一种崇尚东方艺术的氛围逐渐在欧洲兴起,直接刺激了欧洲工匠开始模仿青花瓷。

6park.com

2、荷兰制瓷技术的进步,给了他们信心

中国瓷器的畅销促使着荷兰陶匠们寻找"青花瓷"制作的秘密。天公不负有心人,荷兰陶匠们最终在荷兰航海家扬·哈伊根·范·林斯霍滕的著作中找到了蛛丝马迹,书中对于青花瓷的制作过程进行了详细而完备的描述。万事俱备,但陶匠面对一个困难,欧洲缺少了制作青花瓷要用的特殊泥土。

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逐步寻求替代品,用黏土和泥灰土作原料,然后将泥浆过滤,保留陶土,借以攻克难题。

6park.com

除此之外,为了追求原模原样的青花瓷,他们还改进了锡釉和铅釉的技术,最终获得了和中国青花瓷一模一样的纯白质地。然后再画上蓝色的花纹,最后抹一层透明釉,使得蓝色釉料更光滑,更向青花瓷靠拢。

可惜的是,这毕竟是"fake",像青花瓷,但又不是纯正的青花瓷,一直到十八世纪,荷兰陶匠才在科学的帮助下,真正完成了青花瓷的本土制作。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十七世纪荷兰制瓷技术的进步让本土青花瓷与中国青花瓷非常的类似,荷兰的陶匠通过涂抹特殊蓝色颜料在陶器上,画出了和青花瓷差不多的感觉,这实属难得了。

小结:

实话实说,十七世纪荷兰陶匠对青花瓷的仿造无疑是失败的。第一,他们没有真正掌握青花瓷制作的关键技术,他们以颜料涂抹的方式,错误地仿制着中国纯技术的瓷器制作。第二,他们丢失了青花瓷的灵魂,那就是中国风、中国文化。

但是另一方面,这何尝不是“本土化之路”的必经途径呢!任何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都要走一段“歧路”、“远路”、“歪路”,然后才能真正理解外来文化的精髓,进而本土化成功。17世纪荷兰陶匠所走的正是这条必经之路。 6park.com

6park.com


贴主:万发于2022_05_22 7:50:39编辑
喜欢万发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万发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奇珍异宝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