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杂论闲侃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清明节杂侃
送交者: 道路曲折[♂☆★★道虽迩坚行至★★☆♂] 于 2024-04-03 5:35 已读 5785 次 8 赞  

道路曲折的个人频道

每年的44-6日之间是我国的清明节,并规定清明节放假一天,但国内有调休的习惯,往往把前后的公休日调整过来,使得清明节假期至少有三天。有的人再把自己平日积累的假加起来,这样假期又多了。最近不少人在微信朋友圈发的又是路上堵车的照片。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它又叫扫墓节,踏青节,三月节等。四月初正是阳光明媚,春风拂面,草木吐绿的时节,中华各民族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可能各地的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的主题基本相同。

我家的祖坟在老家的郊区,但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有去郊区扫过墓。

不知是否因为当时交通不便。但从奶奶口中经常提到乡下的坟客如何如何(当时坟客就是雇用当地的农民照看祖坟的人)。坟客通常是有田地靠近我们祖坟的农家,平日里可以帮助照看下坟墓,每年清扫,修缮墓地,清明节代为烧香,撒纸钱,祭拜一下我们先人,这样也可增加些收入。相处的好的就象家人,象亲戚一样,时常走动。抗战时日本人轰炸城里,爷爷还带着一家老小到乡下的坟客家中避难了一段时间。

每年,坟客家人总会划着船到城里来一二次。每次来,都会带些新鲜的瓜果,蔬菜,鸡蛋等。有时东西多了,奶奶会让我和表哥一起去搬运。我们家斜对门是奶奶的四妹,我们叫她四奶奶。她们家的后门就是一条小河叉,可停小船。江南水乡的水系很发达,当时城乡往返交通主要靠小船。

当时的河道小船

 



文革时我回老家情况就有变化了。爷爷,奶奶,姑姑经常在一起嘀咕说是乡下的祖坟被人拆了砖盖房子,保存较好的棺木板也被人撬出来派作不同用途。世道很乱,坟客也阻挡不住。祖坟没了,跟乡下坟客之间的交往就渐渐断了。

家中保存的墓地地契及当时请工匠造墓的清单,从中可看出那时的人做事还是很认真滴。

 




上学后清明节学校安排的春游印象最深。老师宣布第二天要外出春游,当晚一定是兴奋的睡不好,一早就起床,带上父母准备好的鸡蛋,自做的糕点,糖果之类迫不急待地赶到学校。

同学们都兴奋的叽叽喳喳吵个不停。老师好不容易把大家集中起来,排成队,迤逦向郊外进发。个个欢快的象只鸟儿,大家唱着歌,记忆中的歌词大意:

小鸟在前面带路  风啊吹向我们

我们像春天一样  来到花园里 来到草地上

鲜艳的红领巾  美丽的衣裳

像许多花儿开放

跳啊跳啊跳啊

跳啊跳啊跳啊  

......

春游的节目一般就是先到烈士陵墓献花圈,宣誓等。在草地上翻滚,打闹,分享各自带来的食物才是我们的重头戏。

爷爷,奶奶相继于七,八十年代过世。那时已经不能在乡下自行买地安葬了。很多村庄利用集体的山坡建公墓。我爸那时在靠近太湖边的山坡上买了四个公墓的坑位,把爷爷,奶奶的骨灰安置入内,另外的二个是给他自己和我母亲预备的。当时他的想法是房地产一路上涨,不要到时墓地也飞涨,不如预先买好。可时至今日二老仍然健康,暂时用不上,每年按时交管理费就好。

我现在担心的反倒是当时为了风水好,让爷爷,奶奶能看到太湖美景,墓地选的位置比较高,早年清明节我还经常到爷爷,奶奶墓前祭拜。现在上山已经感觉吃力,父亲十几年前就不上去了。

中国人口多,记得小学时总是说6亿5千万人民如何如何,一不留神现在已经是14亿人口,每年生老病死也得成百万吧,这么多死人需要埋葬,占的地会越来越多。

以前中国人习俗是土葬,死后要保留全尸,都希望用最好的木材做棺木。食在广州,穿在苏州,玩在杭州,死在柳州”。这是一句民间语。食在广州是指粤菜精致美味穿在苏州则因苏州丝绸誉满海内外,用苏州丝绸做衣服舒适、华丽、美观玩在杭州,是指杭州西湖美如西子,佳景怡神死在柳州则是指柳州有好木材,且做工精致棺材也大。这在过去以土葬为主的年代,棺材是人的最后归宿,一副好棺材也是身份的体现。

国家早就推广火葬,并规定在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当实行火葬。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利用经济价值不高的山地建公墓。依我的观察好象大城市周边的公墓还是不够用。上海人的墓地早已经扩展到浙江,江苏去了。

去年在福建,我岳父仙逝,打听市里有几处公墓,有的规模很大,我们去看了看,我力主选择靠近汽车能上得去的大路边的位置,这样今后扫墓比较方便。我们这一代对亲人安葬,如何安排根本不懂,好在现在殡葬事业发展得很齐备,家人不用费心,只要出钱殡葬公司有一条龙服务。包括安排布置停尸间,让亲人来守夜。布置悼念大厅,开追悼会的各种礼仪,然后火化,入骨灰盒,入墓穴安葬,都有专人带领按当地的习俗办。至于选怎样的骨灰盒,用什么料的石碑,都有不同的价钱,任你自由选择。总之三天之内一切都搞定。



当地公墓每个墓穴没有产权,只是要一次性预交20年的管理费,一共是二万五千元。公墓园区整理得通常很漂亮,管理也不错。其实公墓管理公司也早就算计好了,20年管理费先收了,谁也不知道这些家人能否坚持到20年呢,到时几年没人来,就当无主墓,又可转让别的客户了。所以造公墓是一盘稳赚不赔的生意。

我妻子跟她的姐弟闲聊中,都表示今后在福建已无亲人,最多头几年清明会来扫墓,日后年纪大了恐怕来不了了。

我们这代人为了生活,很少人能守在故乡终老,大多数是天南海北,国内国外,说不上哪里是根,更不必提落叶归根什么的,此生虽然道路曲折,但也潇洒地走了一回。活着就要健健康康开开心心,今后生命在哪里终止,就在哪里火化,骨灰就撒当地,回归自然。

引用一首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评分完成:已经给 道路曲折 加上 100 银元!

喜欢道路曲折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道路曲折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杂论闲侃首页]
道路曲折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