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杂论闲侃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伪理性消费,比冲动消费更可怕
送交者: 潜水人[♂☆★★声望品衔11★★☆♂] 于 2019-10-08 3:30 已读 61 次  

潜水人的个人频道

消费,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小到在早餐店买包子,大到买车买房。

 

都离不开把刚到手还没捂热的工资花出去。

 

买买买能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增加很多乐趣。

 

不少人脑子一热,就冲动消费了。

 

对于这种冲动型消费,理性的人多少都会投去蔑视的眼神,认为他们的钱太好骗。

 

不像自己那么精打细算,把钱都花在刀刃上。

 

但奇怪的是,有不少自认为理性的人,依旧避免不了消费过度?


02  
/计划报废/刚上大学的时候,我生活费不多。 作为一个理性消费者,也不爱攀比。 想着买部好一点的手机,毕业的时候再换。 买回来后,很注意保养,手机壳、钢化膜齐全,定时除尘,而且从来没有摔过到地上。 结果,1年半左右就出问题了,卡顿严重不说,还总是闪退,死机,影响正常使用。 碰巧保修期刚过,拿去维修,价格快接近原价的一半。 电子产品升级更新飞快,已经可以买到相同配置的新机了。 经过深思熟虑,只好买了部新手机。 但这次,不敢买那么贵了,毕竟谁也不知道它的“保质期”。


BBC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就提出了一个现象——计划报废。 意思就是人为地控制商品的寿命,到时间就报废,让你不得不换新品。 早在1924年,几家全球最大的电气公司,就偷偷签了个机密协议: 缩短灯泡使用寿命,从2500小时缩短到1000小时。 要是谁生产的灯泡使用寿命长,还要被罚款。 这样的操作,就是为了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次数。

所以,这就导致我们买的一些东西不怎么耐用,一旦过了保修期就容易坏。 不早也不晚。 这就是“计划报废”陷阱。 包括洗衣机中的加热元件、打印机的墨盒、无法更换的电动牙刷,都有这样的属性。

这些产品早在生产的时候,就冲着不让你重复利用去的。
很多时候,“计划报废”打乱了我们的消费理性。

03 

/被中产/

一直以来,人类都有模仿上层阶级生活方式的倾向。

 

对别墅、豪车、奢侈品会有一种天然向往。

 

理性的人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变成富人的机会非常渺茫。

 

但如果稍微进步一层,到达中产呢?

 

似乎还是有可能的。

 

那么,怎么才算中产?

 

这个问题,不仅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划分的标准不一样。

 

就连不同学科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经济学家认为,要按个人或家庭收入划分,而社会学家则更偏向按文化程度,生活舒适度划分。

 

由于无法清晰界定中产的标准,市场上出现的各种营销手段,就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被中产”。

 

比如月入5000的小白领,每月房租1000,日常吃饭、娱乐,买衣服、化妆品3000。

 

存2个月,花2000买个包包,没用花呗也没刷信用卡。



这样不过分吧?

 

如果单看这一次消费,也许没有多大问题。

 

被中产的可怕之处,不在于购买某种具体商品,而把你裹挟在定制的消费中,让你不得不持续按照所谓中产的方式生活。

 

好不容易攒下的钱,贡献给包包、鞋子、化妆品。

 

辛辛苦苦996,却永远攒不下本金,达不到有钱有闲的盈余生活状态。

 

对于被中产的人来说,工作和赚钱,不但没有成为摆脱奴役,获取自由的手段。

 

还可能当整个链条出现意外,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失落。


04  
伪健康随着生活质量提高,现代人越来越崇尚健康。 在身体面前,花多点钱算什么,这看起来又是一个理性的消费行为。 于是,一些不良商家就开始在日常食物饮料中增加“健康元素”,让你付更多的钱。 原本3块一瓶的可乐,低糖需要加1块,买吗? 6块一瓶的大麦茶,里面含有降血压成分,买吗? 8块的新款酸奶,有预防感冒成分,你会坚持喝吗? 答案几乎都是肯定的。


就这样,人们又一次跌入“理性消费”陷阱。 比如最近很火的儿童酱油,广告称“专为儿童健康研制的低盐淡口酱油”。 适合拌饭、清蒸食物等,开胃又营养。 但专家提醒,儿童饮食完全不需要额外用酱油调味。 正常饮食,已经足够满足儿童生理需求。 而且小时候越“重口”,长大之后越难控制盐的需求量,高血压风险也越高。 还有最典型的人体酸碱理论骗局:“人的体质有酸碱之分,酸性体质会导致各种疾病,甚至诱发癌症。 纠正偏酸的体质,就能治愈疾病、维持健康。” 于是各种调节酸性体质保健品卖得火热。 直到去年11月,“人体酸碱体质理论”之父罗伯特,被美国法庭判处赔偿1.05亿美元。 并当庭承认“酸碱体质理论”是个骗局。 数十年来,这套理论为商家牟利都已高达成百上千亿。 知道真相的那一刻,多少人已经花了数万冤枉钱。 即使再理性的消费者,恐怕都会怀疑人生吧。

05  
/自投资/

近几年,知识付费非常火爆。

 

针对现代人的成长焦虑,很多平台推出了付费知识产品。

 

核心理念十分高大上:

 

“切换思维,升级认知,参与未来”。

 

还美其名曰:“投资自己”。

 

导致买课的人洋洋得意,毕竟这是学习。

 

谁敢说不是理性消费?

 

朋友阿伟曾经也是知识付费的忠实粉丝。

 

每天学习打卡,分享到朋友圈,平时聊天喜欢蹦些新的概念词。

 

前3个月,他逢人必说,最近听了哪些课程,觉得很有启发,受益匪浅。

 

照这样下去,肯定能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了。




谁知两年过去,阿伟花了将近1万块钱,却一点变化也没有。

 

工作没有加薪,生活品质没有提升,反倒多了几根白发。

 

这就是不少追逐知识付费的人所得到的结果:

 

无论是认知还是技能,都在原地踏步,还活得越来越焦虑。

 

实际上,市面的各种课程质量参差不齐,不少知识付费都只是滥竽充数,贩卖焦虑。

 

为了让我们购买更多课程,不断用夸张的语言去渲染。

 

极力把产品包装成通往成功的捷径

 

刚开始,你会觉得耳目一新。

 

可是当你听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这些知识都是琐碎的,不成体系的。

 

顶多对某个领域有一些了解,买到了一些谈资而已。

 

这不是投资自己,是自我欺骗。

 

买到的不是知识,而是虚幻的感觉。

 

1000多块的球鞋涨不了球技,凭什么几十上百块的课程就能让命运翻天覆地?

 

要知道,学习知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期投入。

 

而知识再到成功,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努力,选择,思考。

 

等你真正沉下心来汲取知识,就会发现越学越踏实,

 

所谓“知识焦虑”也不复存在。


06  
当今社会,“镰刀”太多,“韭菜”也不少。

 

自以为理性消费的背后,是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陷阱。

 

当你除了一堆报废产品、轻奢种草、伪健康饮食、自欺式学习之外一无所有的时候。

 

是不是要反思,如何真正回归理性,回归价值?

 

在我看来,理性消费的关键在于建立“本金为王”思维。

 

不要相信会花钱才会赚钱,钱存在银行里贬值,还不如花出去及时享受的鬼话。

 

包括投资,不会理财炒股的时候,要先学会存钱。

 

当你开始存钱、规划收支,不再为消费环境里营造出的欲望和幻觉裹挟时。

 

就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同龄人。

 

而节省下来本金,也就完成了资本跳跃的第一步。

 

然后再去思考如何用钱生钱,逐渐脱离劳动力变现,陆续实现资产收入稳定。

 

人们一直向往的“自由”与“独立”,就是保有选择的权利。

 

而要实现这些,“本金为王”永远是第一步。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20 银元!

喜欢潜水人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潜水人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杂论闲侃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