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杂论闲侃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感觉这个大家都能来插一嘴!
送交者: flinstone[♂★★VIP中屁★★♂] 于 2021-04-21 17:43 已读 563 次 2 赞  

flinstone的个人频道

737MAX问题的背后


Original 方方 方方的航空小筑 4/4 6park.com

        737MAX空难事件已经过去很久了。去年11月18日,FAA宣布解除737MAX停飞令。然而737MAX的问题真的解决了吗?这两年很多专业人士都写过分析文章,就不班门弄斧了。这里只是顺着故障线索,加入时间线再重新捋一下。

        首先,两起空难的直接原因肯定是机动性增强系统(MACS)无疑,这也是官方确认了的。

        由于采用了错误的迎角数据,导致MACS错误地发出低头指令。而因为MACS在操作权限分配上的缺陷,导致飞行员即使人工介入操纵也无法挽救飞机。

        如下图。MACS通过偏转水平安定面来控制飞机低头以避免失速,而当飞行员人工拉操纵杆时,实际控制的是水平安定面后面的升降舵。两者的操纵效率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就相当于用整条胳膊往下压,然后用小指头想把东西挑起来,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波音的改进措施主要也是针对MACS的。主要是四方面:重新设计MACS;更新显示系统,提供迎角不一致指示;修改安定面配平线路布线;修订飞行手册。基本上就是照着上面的事故原因进行修改的。不能说完全没用,但能不能避免此前的悲剧,不知道。因为这些措施回避了一个问题——为什么737MAX需要MACS?因为737NG上并没有这东西,作为其竞争对手的A320NEO也没有这东西。



          第二,MACS的起源

        MACS本质上是一个自动防失速系统,当飞机迎角意外增大超过阈值时自动推杆,避免飞机失速。对于静稳定飞机来说,这东西是没用的。即是说,MACS针对的就是(在某些情况下)处于静稳定度为负值或者小于稳定飞行阈值的飞机。

        对于采用翼吊发动机布局的民航机来说,由于发动机推力轴线不通过重心,或多或少都有大油门抬头的问题。然而由于飞机本身是静稳定的,加上自动配平系统,因此并没有不可抑制的上仰趋势。

        而737MAX恰恰在这点上与其它飞机不同。它的LEAP-1B发动机相对于737NG来说位置前移以及上移,并且整体向上倾斜了一个小角度,使得发动机推力造成的上仰力矩的力臂比其它飞机更长。如下图


        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最大推力状态下飞机有可能自动上仰直至失速。这就是为什么MAX飞机必须加装MACS系统的原因。



        由此推出问题3:为什么MAX飞机的发动机短舱要如此设计?

        根源就在于737的初始起落架构型。737早期型采用低矮起落架设计,减轻了结构重量,也方便发动机维护,因此一直延续下来。而为了配合这一设计,发动机短舱不得不紧贴机翼下表面。随着发动机涵道比越来越大,737各型发动机短舱不得不采用古怪的“压扁”外形,以确保安全的距地面高度。

        737-200


        737-300


        737-700(NG)




        但是到了737MAX,LEAP发动机采用大涵道比设计,以737低矮起落架的设计,完全不能保证发动机的安全离地高度——事实上LEAP-1B还是专门针对737MAX设计的,压气机最大直径只有69英寸,而A320NEO的LEAP-1A的压气机最大直径是78英寸。

        在不改动起落架初始布局的前提下,设计人员只能将发动机短舱前移——这是为了上移短舱留出发动机吊架的高度间隙,然后再上移,从而确保发动机安全离地高度。所以737MAX的发动机吊架是斜向前上方伸出的,其发动机进气口上缘甚至高过机翼上表面。



        当然,要说波音的设计人员墨守成规确实冤枉他们了。为了放下LEAP-1B发动机,他们延长了前起落架支柱,甚至在保证原始构型不变的限制下引入了可伸缩的主起落架。这样,主起落架在收起过程中可以压缩支柱长度,以便放入原来的主轮舱中。


        但是,即便如此,起落架系统增加的高度仍不能满足LEAP-1B发动机的需求,所以不得不采用前移+上移发动机短舱的设计。当然也正是这个设计导致了MACS的引入。



        那么问题4来了:为什么不能变动起落架初始构型?

        前面说过,A320NEO采用LEAP-1A发动机,压气机最大直径比-1B还大8英寸,但是采用常规起落架构型的A320NEO没有任何问题。为什么到了737MAX这里就不行呢?

        如下图,这是737MAX的原始设计。




        如果要采用更高的常规起落架支柱,那么主起落架支柱的铰接点必须向外移动,以保证主轮能够收入机身主轮舱。




        但是这种变动带来的结果就是,机翼中央翼盒(甚至局部机身)必须重新设计。本来飞机涉及到结构的变动都是非常繁琐和痛苦的,这动的还是主承力结构,工作量可想而知。而工作量的增加就意味着时间和金钱的额外损耗——而这恰恰是MAX损失不起的。



        所以问题5:为什么MAX选择采用MACS而不是修改起落架构型?

        当然,MACS基本上是在软件层面去修改,跟在硬件层面修改承力结构完全不是一回事。如果没有后面的事故,用脚指头想都知道波音怎么选。但是,除此之外,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呢?

        来看看这个时间轴。



        从这个时间轴可以看出几点:

        1)MAX上马仓促

        A320NEO进行初始研究是在2006年,正式启动在2010年12月。而MAX项目在波音管理层中一直摇摆不定,最后根本就是被NEO逼得没办法,在11年8月仓促上马。

        2)MAX进度慢,时间紧

        本来启动就晚了NEO9个月,首飞晚了1年4个月,交付晚了1年3个月。对于商用飞机公司来说,时间就意味着市场。别说交付时间晚1年多,就算一个月,对于航空公司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这意味着波音根本没有时间来进行上面说的承力结构的重新设计。

        3)费用超支

        表中一共出现了3份费用预估,波音CFO的说法最夸张,已经上百亿了。注意其中机身开发费用的比例和金额。如果套用到后面伯恩斯坦的预估里面,无论是费用占比还是实际金额,意味着没有更多的钱来进行机身开发。这还是在应用MACS的情况下。要改承力结构?那就想都不要想了。



        那么换个角度想,全力优化MACS行不行?毕竟MACS本质上就是个失速抑制系统,而自1970年代F16首开放宽静稳定度先河之后,这东西早就不是什么黑科技了。

        从技术上说,没有问题。但从上面的时间轴来看,优化MACS面临钱和时间的限制。即使到了今天,还是面临同样的问题。

喜欢flinstone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flinstone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杂论闲侃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