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杂论闲侃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清朝的锡伯族为何从东北西迁到新疆,还将满语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送交者: 浩瀚宇宙[★★★★✦★★★★] 于 2021-08-10 10:48 已读 1446 次 2 赞  

浩瀚宇宙的个人频道

锡伯族发源于我国东北的嫩江和松花江流域,但当下在我国的新疆却有着一个以锡伯族为聚居主体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并且在清朝中期就开始迅速衰亡的满语满文却在居住新疆的锡伯族这里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那么,锡伯族因何从东北地区万里长征到新疆定居,又为何较好的保存了满文呢?实际上这两个问题都和清朝有着直接的关系。


上图_ 清朝的锡伯族

锡伯族因何从东北地区万里长征到新疆定居呢

如前文所述,锡伯族发源于我国东北的嫩江和松花江流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明朝末年,清朝兴起之初,蒙古科尔沁部向东北方向进行扩张,由于地理和政治上的原因,锡伯族整族依附于科尔沁部。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虽是依附,但锡伯族仍保有一定独立性。

蒙古的科尔沁部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刚兴起时参与过对努尔哈赤的围攻,但后来态度迅速转变,主动与努尔哈赤建立良好的关系,双方互相婚配不断,成为了清朝“满蒙联盟”中的典型。如清太宗皇太极的五宫后妃中,就有三位来自科尔沁部,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太后便是其中之一。

6park.com

上图_ 孝庄太后

清朝进关后,由于八旗大部分都跟随进入关内,导致清朝东北地区的军事力量较进关前有较大削弱,使得沙俄侵略势力不断侵袭我国的东北地区。康熙年间,在经历两次雅克萨之战后,终于击败了沙俄入侵势力,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虽然沙俄的侵略势力已被驱逐出去,但康熙皇帝认为仍然有必要增强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流域的防务,所以康熙令此时的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制定新的防务计划。萨布素在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后,认为黑龙江将军的驻地墨尔根城与宁古塔将军驻地吉林乌喇城相距有一千四百里之遥,要想增强防务,必须在两地中间的齐齐哈尔和伯都讷地方增设八旗驻防。


上图_ 萨布素(1629年—1701年),富察氏,满洲镶黄旗

萨布素把增兵方案上报朝廷后,兵部认为可行。并且兵部告诉康熙皇帝锡伯族正好生活在该区域,应当由朝廷发文给“科尔沁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倘若他们手下的锡伯人“如有情愿披甲派驻者, 容详列其数报部后奏闻, 披甲遣驻。”康熙批准了这一方案并向蒙古科尔沁部下发了谕旨,得到皇帝谕旨的科尔沁王公们也心领神会,主动地“将所属锡伯、卦尔察、打虎儿等一万四千四百五十八丁进献, 内可以披甲当差者一万一千八百五十余名, 分于上三旗安置”。

也就是说,锡伯族此时脱离了科尔沁部附庸的身份,被清朝正式纳入到了八旗中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走上了“披甲当差”的道路。


上图_ 清八旗

锡伯族虽然此时被纳入到了八旗之中,但康熙认为锡伯人多势众,恐难以控制,所以对锡伯族进行第一次迁移,借以分散其力量。在这次迁移中,除少部锡伯兵丁被直接迁往北京外,大部分的锡伯士兵则被分散到了归化城和盛京地区驻防。清朝康雍乾三代都不断地对西北用兵,到了乾隆年间,清廷终于先后灭掉准噶尔、平定了阿睦尔撒纳和大小和卓木的叛乱。

为了加强对新疆的管理,清朝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伊犁将军,领兵在新疆屯田驻守。伊犁地区“表带河山,控压雄远,为西北咽喉重镇,乃西域诸城中第一形胜之地也。”首任伊犁将军领兵驻扎在伊犁惠远城,总理天山南北两路军政事务。明瑞手下有满洲兵、索伦兵、绿营军、蒙古兵等兵丁及其家属共计一万八千多人,但仍感兵力不足。


上图_ 富察·明瑞(?—1768年),字筠亭,满洲镶黄旗人,承恩公富文之子

所以乾隆二十八年(1763),明瑞也不知道从哪里听到消息,给乾隆上奏折称:“闻得盛京驻兵共有一万六七千名,其中有锡伯兵四、五千名,伊等未甚弃旧习狩猎为生,技艺尚可,于此项锡伯兵内拣其优良者一同派来,亦可与黑龙江兵匹敌。”也就是说,明瑞认为从康熙年间就在盛京驻扎的锡伯兵人数众多,战斗力也较强,可以调出一批到新疆进行驻扎。乾隆批准了明瑞的方案,传谕给盛京将军舍图肯,令其在盛京各地驻扎的锡伯兵中进行挑选。盛京将军东挑西选,共选出了防御10员、骁骑校10员,兵1000名,另携带家眷3275口。由于人数众多,所以从东北派往新疆驻扎的锡伯兵同他们的家眷分为两批,依次启程。

乾隆二十九年(1764)四月初十,第一批锡伯兵及家眷出发,四月十九日第二批也踏上了征程。他们扶老携幼,赶着牛羊马匹,一路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乾隆三十年(1765)七月中旬陆续抵达伊犁。伊犁将军明瑞将万里而来的锡伯族官兵安置在了伊犁河之南,让他们在此修筑营房,放牧种田,承担起驻防的工作,自此以后,锡伯族也就逐渐的在新疆扎下了根。


上图_ 锡伯族西迁史画

锡伯族为何较好的保存了满文呢

锡伯族的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和满语本身很是接近。在被康熙皇帝纳入到八旗后,锡伯族又受到了清朝“国语(满语)骑射”政策的影响,所以很快熟练的掌握了满语以及相应的满文,这是锡伯族掌握满语满文的一个发端。有一个好的发端并不意味着锡伯族就一定能够长期的保存好满语满文,因为在清朝前期,京城和东北盛京地区都存在大量能够熟练掌握满语满文的旗人。但由于后来在北京和盛京地区的生活环境所致,他们迅速汉化,方才使得清中叶后满语满文迅速衰落。

而人数相对较少的锡伯族之所以能够长期保存满语满文,则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上图_ 锡伯族西迁

首先,驻防制度的保障

伊犁将军明瑞曾上书朝廷,认为“伊犁地属极边,非内地可比,应存军营体制。”所以锡伯族到达新疆后,同先前到达的满洲、索伦、绿营等军包括他们的家属都是按照八旗军营制进行管理的。在这种制度下,各营兵丁及家属均有规定好的驻防地点,彼此之间往来极少,同当地百姓更是完全隔绝开来。

如当时以伊犁将军为首的大员们都集中在伊犁惠远城,该城由满洲营驻防,城西北为索伦营,城北有绿营,城东北有察哈尔营,城东亦是满洲营,城东南为厄鲁特营,而锡伯营就负责城南伊犁河边的地区。清廷更是规定,“擅自离营就依照‘逃旗’严格论处。”在这种严格的营制下,有清一代,锡伯族的生活环境都较为封闭,与其他各族的交往也有限,反而起到了保存满语满文的作用。


上图_ 清代锡伯族档案史料选编

其次,重视语言教育

锡伯族到达新疆的第二年,伊犁将军明瑞就提出虽然此时在新疆驻扎了很多从内地而来的各营士兵们,但各营毕竟都远离故土,单靠八旗营制来保障他们语言文字的学习还是不够的。他认为为了避免同化,应该要求八旗各营的子弟不能“家自为学”,即不能光靠家庭自学,而要在各旗各营都设置专教满语满文的学房,由教习先生负责教授。明瑞的这一提法获得了清政府的批准,并且清廷为了提高伊犁驻防八旗各营子弟的学习积极性,还明确规定学习成绩优异者,可以获得旗营笔帖式等职,从事文职工作。

在各旗营中,锡伯族尤其重视语言教育,这一传统甚至一直延续到了清末。如光绪八年(1882),清廷从俄国手中收复伊犁后专门给各旗营拨款进行恢复重建工作,而锡伯语在拨款有限的情况下,却仍然坚持拿出一部分去设置学校,而教学的内容则仍然是满语满文。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满语和满文方才在锡伯族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作者:李光彩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清史稿》 中华书局

【2】《锡伯族历史探究》 辽宁民族出版社 吴元丰 赵志强

【3】《清代伊犁锡伯营综述》 吴元丰 赵志强

喜欢浩瀚宇宙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浩瀚宇宙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杂论闲侃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