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杂论闲侃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审美的偏差
送交者: 张无咎[♂☆★声望品衔7★☆♂] 于 2021-09-13 19:03 已读 5367 次 5 赞  

张无咎的个人频道

  老话儿讲:“花不花、四十八”,说是人到了这个岁数,微细血管老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开始眼花,这也就是人衰老的标志:看啥都有偏差了。可实际上,自从我登上澳大利亚这块土地,就觉着自己的审美出现了偏差,从欣赏中国文化的“瘦漏皱透”、明窗疏篱、清溪断桥,到逐渐接受和半接受澳洲的“丰乳肥臀”、质朴园林、阳光海滩的审美;只是随着近些年年龄的增长,好像审美的偏差越发大了。

 澳洲是多元文化的国家,民族众多,人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和审美趣味,这就形成了澳洲审美文化的丰富性。当然,在众多的文化审美中,英国文化依然是澳大利亚的文化主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文化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很多少数民族的非主流文化在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下,慢慢地变了味儿了,变成了一种混杂的审美味道。

 曾看过一部蛮唯美的《青花瓷》小片,从绘画、制作,到文化深意,可谓把中国文化介绍得淋漓尽致。确实,数百年前“中国风”吹遍欧洲,那个时候的青花瓷就已经成了一张靓丽的中国文化名片。可我一直不喜欢把“青花”二字英译成:蓝和白(Blue and white);“青花”二字,韵味儿十足,可翻译成“蓝和白”就显得有点赤裸、没了品味和文化。可有些东西就是约定俗成,直到现在,只要你和老一代的西人说起这个词,所有人都明白是咋回事,都知道说的是水墨青花瓷。当然,后来也有相当不错的英国、日本等“青花瓷”,虽然不如早年中国那种“翠毛蓝”有味道,但也颇有唯美性和色彩感。因工作关系,前几天和一个西人设计师讨论颜色选择的问题,因蓝色调在汉普顿装饰风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她直接就把青花瓷说成汉普顿(Hampton)装饰瓷。我当时心里颇有点不忿,觉着把那么有代表意义的一种文化艺术作为没兴起几年的一种风格的装饰品,而且直接改了名儿了,总觉着有点那个。可想想也是:青花瓷几百年前就进了人家的门儿了,你还说这孩子是咱家的,也挺不厚道。再说之所以把青花译成了蓝和白,本身就是中性词,已经少了中国味儿。清末的“十三行”以前,日本的青花瓷也曾火过,冒名顶替地风靡了一阵子。所以,在很多西方人眼里,青花瓷是东方的,不一定是中国特有的啊。当然,从审美的意义而言,青花瓷对于中国人和西人来说,审美的情感肯定是不一样的、有偏差的,不是么?

 

记得刚来澳洲读书那会儿,学校里有个叫Susan的老师——是属于澳洲女人里长得丑的那种,穿着皱皱巴巴的衣服,感觉是用有色彩的擦桌子布缝制的,她不拘小节地坐在课桌上,赤裸着脚,啃着苹果,大大咧咧的给我们讲着课。去过她家,离我现在的家不远,是雅痞区弗里曼特尔;她的家是那种古老的木头房子,陈旧斑驳,但很有风格;装饰也有情调:陈旧,且不同颜色的家具(或是做旧), 被粗犷的亚麻布点缀或遮掩着,绿植、色彩斑斓的摆设和家庭用品凌乱无序地堆积着。屋子里里外外是典型的波西米亚、颓废派的文化人风格(Boho)。海风徐徐,穿堂入室,清爽、惬意、散淡,让人想起: 采菊东篱下”的诗句;但毕竟一种是东方出世的隐逸文化,一种是西方颓废的Boho文化。可就审美而言,无论是东方文人还是西方文人,也都有共同的“散淡、随性和反传统”的性格。我不是波西米亚主义者,但一直喜欢Boho的文化风格,说白了就是让自己活得更随意些、洒脱点儿、颓废点儿,凡事别那么较真,那么跟自己过不去。当然,中国文化教育出来的人,如果不走入世的门,那一定就是出世的“隐逸文化”者,也可以说是另外一种“颓废”。

 可能有海洋文化的因素,与中国人相比,西方人的个性张扬要远比中国人强很多。前几天就见到一位“暴殄天物”的西人姐姐,把一个规规矩矩、漂漂亮亮、黄花梨本色,而且还是明式(代)的老方角柜,生生地涂抹了一层波西米亚蓝漆,然后又打磨做旧。复了七十年的古,毁了几百年的老旧包浆;颠覆了一种文化审美,复制了另一种文化审美,颇有点“刘项原来不读书”的尴尬。其实说来她也没错,如果仅从大的审美范围考虑,毕竟Boho 美的风格风靡世界,而明式家具不过是“过了气”的博物馆美。相对而言,现代中国人的审美观还是属于比较保守、单一且缺乏个性化的审美观。吴冠中先生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却很多”。在海外也一样,周边的华人很多,虽然大家都生活在西方的地域里、生活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但大多同胞仍然固守着华人传统文化的审美,受着传统文化的约束,更谈不上个性的文化突破。

 

 当然,个性化的审美也是有条件的,也要符合公共审美的标准。记得前几年有几个舞蹈爱好者在珀斯一个标志性建筑物下展示了一段中国民族舞,其实是挺不错的舞蹈,但却颇受微词。如果把那段舞蹈放到北京某广场,真的也是无可厚非;不过在珀斯,从审美趣味上讲,与当地的文化背景、当地人的审美需求等等却有很多不同,很难让当地人接受;并不是所有文化都具备包容性的,也就是说,多元文化也是有条件性的,个性化的审美更是有条件性的。

其实中国历史上也不乏审美个性的张扬:据说徐昭佩每次见梁元帝,她只画半面妆,因为梁元帝是独眼龙,她觉得无需画整妆;不仅如此,她“性嗜酒,多洪醉”,甚至最后直接给皇帝戴了绿帽子。但梁元帝并没有杀徐妃,所以就有了后来“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讽刺说法。书上没有留下徐妃的画像,也不知道她漂亮与否,但就凭她张扬的个性,也真是展示了“后无来者”的独特美。

“花不花、四十八”说的是眼睛,它是审美的视觉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审美的文化因素,如我们等这般骑在东西方文化的墙头、受过两种不同的文化教育、感受着不同信仰的人群、身居西方文化大背景又是东方的小桥流水人家,更是难免美的偏差。

 

2021 9 14

评分完成:已经给 张无咎 加上 100 银元!

评分完成:已经给 张无咎 加上 100 银元!

6park.com

贴主:张无咎于2021_11_03 17:57:37编辑 6park.com

贴主:张无咎于2021_11_03 18:05:35编辑
贴主:张无咎于2021_11_03 18:05:54编辑
喜欢张无咎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张无咎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杂论闲侃首页]
张无咎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