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杂论闲侃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陪读》照,某种程度是摆拍~
送交者: 后视镜盲区[☆品衔R4☆] 于 2021-12-18 3:13 已读 721 次 1 赞  

后视镜盲区的个人频道

  老照片《陪读》。


  近日举行的“筑梦伟大时代,共创美好生活——江苏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上,一张照片没有悬念地入选。图中没有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没有重大历史事件,而是一张简单的夏夜里妈妈织着毛衣“陪读”的画面。很多网友感慨:这样的陪读完美复制了当年的旧时光。这张照片摄于1991年的南京大厂,时隔27年紫牛新闻记者联系上了图片的拍摄者。            紫牛新闻记者 刘浏

  照片中的母子正是摄影师的妻儿

  国庆节前,紫牛新闻记者联系上了图片拍摄者田鸣,他思考了一下回答:“我先问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受采访。”不久他爽快地回复记者:“已经约好啦,你可以来了,图片里的不是别人,那个母亲就是我的爱人,小孩子是我的儿子。”

  彼时,他刚从南京师范大学首届摄影专业毕业,而如今他已经是南京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摄影家协会理事,获奖无数。“1991年,我们一家三口还蜗居在单位分配的一套不大的房子里。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我正是如痴如狂拍照的阶段,家里一切内务、外交都交由夫人承担。”田鸣向记者回忆,“那时候临近期末考试,儿子的作业量似乎比以前更多,每晚不写到8点半,甭想睡觉。每天只要儿子一写作业,夫人准坐在一旁,一是答疑解惑,二是督促和服务。所以晚上回家,我尽量蹑手蹑脚,不敢有太大动静。”

  那天,田鸣正在家里的暗房中冲洗照片,闲暇时忍不住向里屋打探,正好看到夫人陪孩子看书的画面,顿时有了灵感。他拿出美能达相机,支起三脚架。“夫人知道我要拍,让儿子把跷起的腿拿开,我连忙说别别别,这样最自然。”

  以前家里没有地砖,都是涂一层红色油漆显得光亮,但是在黑白摄影中红色偏深。于是田鸣找来台灯放在右侧地面上,照亮母子身前。田鸣说道:“这么一折腾,夫人困了,连打几个哈欠,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幅照片。”

  可能是国内被侵权最多的图片之一

  1991年10月,南京日报举办摄影作品征集活动,田鸣给这张照片命名为《陪读》参加评选,获一等奖并刊登在报纸上。

  拍摄后的第二年春天,儿子感冒咳嗽不止,田鸣带儿子去打针。护士看到了他的名字问,“田鸣?是南京日报上面拍妈妈陪小孩读书的那个田鸣?陪的就是这个小男孩啊?”他当时还非常不好意思,但也是头一次感到了自己作品的影响力。很快这张照片在一个全国比赛中拿了银奖,并相继出现在中国摄影杂志、全国影展、中国人本等摄影活动中,刊登照片的报纸、出版社越来越多。

  此后,田鸣意识到自己作品版权的重要性,接连进行了几次维权。“1998年前后,第一次和北京的一个出版社打官司。当时国内的版权意识都比较薄弱,对方出版社说官司不能打,肯定要输,觉得出版社很没面子,最终我们是调解了的。后来有几次,都是别人看到书上、报纸上未经同意刊登了,才来告诉我。”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田鸣对这件事越来越不在意了,“今年初南京一家知名公号还用了图片,后来我想想也算了,让对方出了一个1800块的公证费,让对方撤稿就调解结束了。”如今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了一个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我们都加入了会员,这样协会会帮摄影家们处理著作权的一些事宜。”

  曾经成为高校专业课考题

  近十年来,这张照片陆续参加了全国改革开放30年影展、中国摄影60年展等不少国内重要摄影展。甚至有高校将其印在相关专业的教材、试题上,让学生进行分析。

  田鸣认为,这张照片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很多人都经历过这个状态,每个人对自己的孩子都有着相同的希望,会唤起一些记忆和共鸣。

  “这么多年过去了,美丽贤惠的妻子有了几缕白发。当年垫着枕头跷着脚丫儿写作业的小毛孩,如今已长成大小伙儿。此刻,再度凝视这张照片,和谐家庭其乐融融的那份亲情和顽皮,年轻生命里勃然喷发的激情和责任,更让我有了在知天命之年的感恩和愧疚。”

  2008年,田鸣在一篇回忆文中写道,同时他将作品放大了一张贴在墙上,让夫人儿子一左一右又拍了一张对比。恰巧在十年后,记者联系上了他们一家,来到大厂儿子的婚房内进行了采访,并又一次为母子二人在这张照片前拍下合影。镜头前妈妈又一次亲昵地搂着儿子,让人觉得图片中的情感延续到了现实生活中。二十多年来,母子二人过着平凡的生活,也如同这照片中一样,以和同龄人差不多的轨迹踏实努力地生活着。

  图中人物今何在

  妈妈退休后 仍在传承非遗文化 6park.com


图中的妈妈王桂芝见到记者时,身穿一身红色连衣裙,虽然已经退休,但仍显得十分年轻,举手投足都显示出一股舞台上的身段。询问后记者才得知,原来她还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表演着六合一门非常特别的艺术“留左大鼓”。留左吹打乐发源于南京市六合区长芦地区,她正是在六合长芦插队时接触了这门艺术。“我从小就爱好文艺,插队时过年过节都会进行的留左大鼓的表演活动也很吸引人,后来表演团队成立,成为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也在团队之中,2013年被批准为传承人。” 如今王桂芝还在孜孜不倦地传授打鼓技艺,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好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儿子选择留学印度

  毕业后成了IT男

  当时在南化四小读书的小男孩已经长成了一米八的大个,田鸣的儿子名叫田影欣,名字中这个“影”字是传承了父亲的爱好。在田影欣的生活中,知道他父亲身份的人并不算多,就是一些摄影爱好者朋友,他也未曾向他们介绍起父亲,用他的话说就是比较低调。父母都有艺术细胞,田影欣从小也尝试过各种门类的兴趣,被妈妈带去看二胡、笛子,被爸爸带着拍照,不过都只停留在兴趣,最终他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后他更是选择了去计算机强国印度深造。现在田影欣在国内一家排名前列的IT公司工作。

喜欢后视镜盲区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后视镜盲区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杂论闲侃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