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杂论闲侃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黄河水患为何不绝
送交者: Kakibuki[♂★★★业余点赞师★★★♂] 于 2022-03-27 18:29 已读 2739 次 18 赞  

Kakibuki的个人频道

欧洲人说黄河是中国的害。实际上,没必要。根据研究结果,黄河对中国也是有利的,写了一篇千言万语的《水利与水患》,受到当时人们的赞赏。为什么黄河有害却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事实上,黄河前期对中国有利,后期对中国有害。


黄河的水患据史籍记载,最早见于周定王五年时,即鲁宣公七年,此时进入春秋时代已有110年,当时黄河北岸有卫国。卫国是殷商的故墟,《诗经》上形容她“淇奥绿竹,淇上桑田,桧楫松舟,泉源考盘”,是一个美丽的水乡。春秋五十年左右,卫为狄所灭,由于狄不谙水利,黄河决堤频频,农田水利失修,故经常发生水患。


到了魏文侯,西门豹、石齐等专家起来检修水利,让这一带的人还能安居乐业。


至于历史上第二次的黄河迁徙,时在汉武帝元光三年,距周定王五年,已有440年。此次黄河所以发生水患的原因,是由于战国以来,各国的长期战争,大家竞筑堤防所致。汉代贾让曾说:“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当时齐、赵、魏各国竞相筑堤,使河水游荡无定,水去时固然成为肥美的耕田,大水时至则漂没而竞筑堤防以自救。


这时,也有决心泡敌人的人。例如,赵肃侯决定用齐国和魏国的军队填满黄河的水;梁惠成称王后,楚国决定用黄河水填满长垣;会文决定在黄河水中伐魏,引起水流;秦朝时,大良城被黄河水灌溉,导致城市崩溃。


此时亦有壅塞水源以害邻国者。《战国策》记载:“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故秦始皇主张“决通川防”。


由于战国时期多次战乱,水利年久失修,黄河被毁,造成西汉水患严重。到东汉皇帝,王靖成功治理了这条河,黄河平息了900年的洪水。在此期间,政府不时修建沟渠和河流,为北方经济文物的繁荣做出了贡献。这是黄河对中国有利的证明。


此后黄河造成水患,始于宋代,下溯至元、明、清三代而千年不绝。由于没有搞治河的工作,北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因此逐渐衰落。


宋代黄河泛滥是唐朝以后藩镇割据造成的。当时,黄河的洪水跨越了数千英里。由于当时藩镇四分五裂,大家互相勾心斗角,互相克制,无法齐心协力共同统治。他们不得不让河水泛滥,并转移城市以避免河水泛滥。因此,在藩镇统治下,黄河下游两岸农田水利年久失修。


又加上五代时,黄河两岸梁、唐对峙,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在梁贞明四年、龙德三年及唐同光二年,曾多次决河,到宋代时,黄河水患遂急剧发生,造成了黄河下游一二千里的河床,多次的迁徙。辽亡金兴以后,黄河仍常有溃决。元代黄河大决,河水遂自淮水流入海,造成此下之不利。



水路的六大变化
自春秋到清末,黄河水道有六次重大的变迁。


第一次发生在周五年,当时黄河在苏胥口断水,向东流至丹洛川,然后在长寿金与洛川分头而行,在东北与漳水合并,经河北盐山县入海。它在水镜被称为“亵渎之河”。


第二次发生于王莽始建国三年,此时距周定王五年已有672年。当时黄河主流迁徙至魏郡,经清河、平原、济南到千乘。到后汉永平十三年时,此时距王莽始建国三年已有59年,由王景修治黄河,成为黄河主流。《水经》上称为“河水”。


第三次发生在宋仁宗李青八年。由于商河、胡河的决定,黄河自永平以来平静了十三年,1977年的河道发生了突变。河水决口形成了一个新的河床,分为东支和北支。原来是从河涌集运河向北流到河北省青县入海;东流为新流,沿马家河经无棣县入海。有时它在北方流动,在东方关闭;有时它在东方流动,在北方关闭。宋朝时,人们主张河水向东流作为抵御敌人的国防防线,而北方流经契丹,这被认为对宋朝不利。


第四次是阳武故堤溃决,时为金章宗明昌五年,时距庆历八年已有146年。此时黄河大半之水经由泗水而进入淮河,此时北流仍通。


第五次是从到袁26年后的最后95年。这时,河流将与河流相连,河流将向南和向北流动。到了明朝弘治年间,黄陵港支渠断裂,使黄河的水完全由淮河承担,北流绝对枯竭。明朝阻止黄河北流,如防贼,迫使黄河向东南流,从而使黄河水患无法消除。


第六次在清咸丰三年时,此时距至元二十六年已有566年。当时黄河在近河南省兰封县西北地区的铜瓦厢溃决,黄河再改道北徙,从济水入海。今日津浦路经过的黄河铁桥即铜瓦厢溃决后的黄河流道,此后即无大水灾发生,证明黄河应向北流才对。


一般来说,黄河洪水大多发生在宋代以后。持续被侵蚀的面积达数千平方英里,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安徽、江苏等省被河流蹂躏,极大地破坏了北方的活力。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洪水?
考宋以后黄河水患所以不绝,原因有下列几点:


首先,黄河的正道因为各种不相关的原因被牺牲了。宋朝时,黄河分为北、东两部分。从河南濮阳、河北大明,进入山东冠县、馆陶至河北清河,再进入山东武城、德县至河北吴桥、天津。一个引水向东,即从河北清丰、朝城、清平、乐陵等县到无棣的行者,叫东流。原来,北流是一条黄河古道,水很平,海口又宽又深。然而,宋人担心契丹会以北流为桥,保住州县,这使中国失去了所有的风险和障碍。因此,绍圣大臣们主张东进。宋五年,黄河在决口,漫山遍野,向东流去。此时黄河分为两派,北方派从北清河入海,南方派从南清河入淮。黄金是利己的,不可取使黄河向北流,所以离向北流的古黄河路更远。


到元明两代,为利用黄河之水济运河,更不愿黄河北流。元末黄河之道向北迁徙,而明人惧运河干涸,遂以人力阻塞北流。一直到清朝,均以人力控制黄河之流向。黄河不能按其自然趋势以定流向,遂经常有溃决发生。考证史实,明代时大河北决者有14次,南决者5次。清顺治康熙以来,黄河北决者19次,南决者11次。如从夏商周三代算起,黄河北流比南流时间为长。前者凡3600多年,南流仅500多年。直到咸丰时,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河道才再北流。常有因兵战而使黄河改道者。如宋高宗建炎二年,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目的为阻金兵;又如明末流寇掘堤灌开封;清顺治初,黄河之河南荆隆口被决。因兵争而河道常被毁坏,黄河安得不屡遭水患。


其次,周之后,沟渠没有修复,导致黄河水患日益严重。黄河洪水的两个主要原因是汛期水量的突然激增和水中携带的泥沙过多。后两者主要是由中游的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支流造成的。


至于开浚运河,目的在为漕运。但对于北方原来水利,却有损无益。隋炀帝开汴渠,沟通了黄河、淮河与长江,促进南北水运连贯之利。但正如宋代丁谓所分析,炀帝将幸江都,遂分黄河之流,左右筑堤300多里,因此造成散漫无所之水患,使陕西、河南一带,尽成泥浆卑湿之地。


元明以来,国库花费大量资金修筑堤坝,但仍无法克服其拥堵。尽管人力和财力已经耗尽,洪水仍然凶猛。而且,为了顾及运河的水量,黄河被迫南流与淮河汇合,不仅引发了频繁的河道事端,还对淮河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由于政治之腐败,河工之黑暗,致使黄河、淮河、运河造成肆虐泛滥,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人民,每岁掷无量巨金以作三河之防御,屡防屡泛,使无产民力之消耗牺牲,难以计数。 6park.com

钱穆口述
贴主:Kakibuki于2022_03_27 18:55:04编辑
喜欢Kakibuki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Kakibuki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杂论闲侃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