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故事会——海峡两岸惊丝录和土豆丝的前生今世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学生宿舍里搬进来了几个台湾的女生。她们是隔壁著名艺术学院的舞蹈生,同文同种的我们大陆留学生和她们很快熟络起来了。一天我在厨房做饭,刚炒好一盘醋溜土豆丝,一个叫嘉仪的台湾女生刚好来厨房找我,看见这盘土豆丝,好奇地问:“你做了什么菜呀?看上去好好吃哦!”“醋溜土豆丝啊,你来尝尝吧?我给你盛碗饭。”我客气道。“什么?你说这是土豆?” 她的脸上写满了震惊,仿佛我刚告诉她,地球其实是方的。我默默地夹起一筷子醋溜土豆丝,淡定地嚼了嚼,示范给她看。她还是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皱着眉头盯着眼前这一盘细细长长、颜色微黄、带着些许醋香的东西,眼神像是在审视一个外星物种。“土豆——应该是圆圆的,硬硬的,又脆又香的的。。。”她坚定地说。“呃,你说的那个是花生吧?那你们怎么称呼它?”说着我翻出一个生土豆朝她晃了晃。“这个是马铃薯啊!你们叫它土豆?”“你们管花生叫土豆,”我举着那个土豆恍然大悟道,“管这个叫马铃薯。”好了,破案了,原来是两岸称呼不一样啊!好吧,那你尝尝我做的“醋溜马铃薯丝”吧。她点点头,拿起筷子夹了一点,像是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谨慎地观察未知物质,咬了一口后,她的脸上开始出现微妙的表情变化——惊讶,欣喜,还有那么一点点怀疑人生。“这……这怎么是脆的?”她一边嚼,一边喃喃自语,“马铃薯不是该是软软的,面面的,怎么会这个口感?”“你们那边没有这个菜?”我问道。嘉仪的头摇的像拨浪鼓,“没有耶,从来没见过。有吃过炸薯条,薯泥。这个怎么会是马铃薯,吃起来好奇怪,好好吃……”她仔细端详着盘里的土豆丝,眼神复杂,最后认命似地叹了一口气:“好吧,虽然看起来不像,吃起来也不像马铃薯,但味道……还真不错。”“废话,也不看看谁做的?开眼了吧?”我得意地笑了笑,看着她筷子伸向第二口,第三口,直到半盘土豆丝消失。她放下筷子,然后突然皱眉:“可是……炒的马铃薯是脆的,好奇怪耶!”“你快吃吧,别想了。”我顿时满头黑线。我摇了摇筷子,继续得意地嚼着土豆丝,“这菜的精髓就在于刀工,要切得细,切得匀,切得利落,还要泡凉水,除去淀粉,大火炒出来才会脆。”她想了一秒,认真地点点头,继续夹了一筷子土豆丝,嘴里还念叨着:“没想到,马铃薯还能是这样的……”这就是两岸对于一种食物的认知不同和差异。可对于这盘可口的家常菜来说,就能让人推翻过往的认知,然后心甘情愿地接受新的美妙体验。谁能拒绝一盘酸爽的土豆丝呢?真是让人感慨大自然的神奇与人类智慧。这个来源于公元前2500年南美的安第斯山脉下印加帝国(最早发现在秘鲁境内)的土豆(马铃薯),在美洲大地养活了无数印第安人之后,在公园十六世纪被西班牙人带回到欧洲,并在明朝时传入中国,这时候人们并没有想到,神奇的碰撞产生了。中国的菜刀已经等它好多年了……。在1400年前中国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到蔬菜的菹(zū)法(古人的腌菜方法),其中有不少蔬菜(比如笋、葱)都需要切丝加工。关于切丝这一项就出现了细切、缕切、细缕切等多种提法,这些不同的切丝法对应的就是不同的切丝外形。炒土豆丝,主力是炒,要义却在于“丝”,没有“丝”,这道菜的口感和味道就无从谈起。而切丝,讲究的是刀工,现在的厨师学徒仍旧通过切土豆丝来磨练刀工。当土豆的种植与推广遍及中国时,大约是在清末,终于,炒土豆丝诞生了!关于炒土豆丝最早的文字记录是提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城市的饭馆中都出现了这道菜。京城老炮王世襄当年就读于北平燕京大学,当时的燕京大学东门外有一家主营家常菜的饭馆“长盛和”,因掌柜姓常行三而被称为“常三”饭馆,而几十年前,他当学生时代的一道“焦溜土豆丝”经过 漫长岁月之后能让他念念不忘,大约是因为它的寻常与不寻常。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 绚烂之极,乃归平淡”。土豆丝,因为土豆供应量大、价格低廉,而且炒制方便快捷,从出现伊始就被定位成家常菜,从来没有进入筵席的机会。您要问这土豆丝究竟算哪路菜系?要我说,它上不得满汉全席,入不了八大菜系,可偏偏在老百姓的肠胃里扎了根。正如那几千年前印加帝国的洋芋蛋子,飘过汪洋大海,熬过战乱饥荒,最终在全世界老百姓的日子里,长成了金不换的宝贝疙瘩。因为家常,所以普通;因为家常,所以珍贵!土豆丝之所以能在今天南北皆宜成为餐桌常客,也许就是由于这个缘故吧?下图是我炒的酸辣土豆丝。虽然在餐馆打过几年工,但是意大利餐馆对刀工要求并不像中餐那么严格,所以我切土豆丝就显得有些粗糙了。不好意思,您凑合着看吧,但味道还是不错的。土豆在中国各地叫法五花八门,大概有这些:土豆,马铃薯,山药蛋,地蛋、地豆子,洋芋,番仔薯,薯仔、冬薯,洋番薯、洋山芋。。。不知道您家乡是个什么叫法?噢,对了!这之后,一起留学期间,我又做了很多次土豆丝给嘉仪她们吃。换来了了很多她们演出的门票,包括她们学院的学生汇报演出,以及后来她们毕业后,有几个留在了欧洲,参加了不同舞团的演出。嘉仪最终留校当了老师,和同校的一位美籍钢琴教授结婚,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娃。这么多年,与我们家是通家之好,哪怕是我们搬到首都之后。每年也要互访。唉,记忆总是如梦!这些台湾同胞在留学生涯中,有许多的故事,各种人间烟火,悲欢离合。有荣归故里之后意气风发的,有一事无成惨淡收场的,有平平淡淡扎根欧罗巴的,还有死于非命魂断异乡的。。。容我有机会慢慢讲述给您听吧。
贴主:sw1799于2025_05_15 3:51:43编辑评分完成:已经给 sw1799 加上 100 银元!
喜欢sw1799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sw1799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