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华人故事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我的中华情】
送交者: 咸兴差使[布衣] 于 2013-09-29 16:59 已读 239 次 2 赞  

咸兴差使的个人频道

我的中华情之永乐大帝

偏妃四子,年少成名,战功卓著,痛苦无奈,
建文削藩,靖难之变,燕贼篡逆,好大喜功,
永乐盛世,开疆拓土,文治武功,远迈汉唐。

没错,这个人就是我们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一代明君,同时又比太祖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暴君明成祖朱棣。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拥有悠悠五千年历史的漫漫中华曾经产生过无数贤明的开国或是守成之君,如奠定整个中华民族代号为汉的汉高祖刘邦,远击匈奴、威震华夏的汉武帝刘彻;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及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世民;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明太祖朱元璋以及他的庶子朱棣为中华开创的万国来朝。当然了客观地说清朝曾经也有过短暂辉煌的康乾盛世,但平心而论,虽说明朝到了晚期早已忧患重重,但清对明的取代无论从政治、经济、科学、人文乃至生产力的角度去理解都是历史的一大倒退。伟大的文明古国也不至于在近代起走上丧权辱国的道路,当然了,这些不是我想在这里详述的重点。

为什么对所有这些千古帝王中我最钟情的却是这个得位名不正、言不顺的明太宗朱棣呢?略懂明史的人都知道。朱棣出生在战火纷飞的至正庚子年(1360年),那时距离朱元璋称帝不仅还有8个年头,而且还是实力相对弱小的朱元璋与实力强悍的陈友谅激战正酣的时节。可以这么说除了长子朱标被其后来的父皇早早放进温室中外,朱棣和另外2个哥哥也就是后来的秦王朱樉、晋王朱棡都是在血雨腥风中成长起来的。

当时间来到1371年的时候,年仅11岁的朱棣被封为燕王,通俗地理解也就是现在的北京王,当时前朝的首都大都。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出自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可以这么说幼年的朱棣无论从怎么理解都他都不可能从父皇的眼中脱颖而出,因为朱元璋一生一共有26个儿子、十多个女儿,外加二十多个养子,但偏偏明太祖朱元璋就把这个最重要的风水宝地北平封赐给了朱棣。17岁时,朱棣迎娶了人生的第一个妻子,也就是我们后来知道的徐皇后,没错这个徐皇后就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长女,这一天作之合注定了这桩婚姻的政治色彩,从此朱棣和众武将之间产生了不可割舍的某种联盟似的关系。21岁这年,也就是1381年,朱棣带着无限的不舍与眷恋离开了首都南京前往遥远的边塞北平就藩。

年幼的朱棣已经战火,成长的过程又都是与徐达、李文忠、傅友德、冯胜、蓝玉这样的一代名将们打交道。比起温室中的小草朱标,朱棣成长的经历已为自己今后历练出顽强的个性以及成为新一代准军事家做足了铺垫。虽然在21岁年这年做为一个并不是非常起眼的皇子远远地离开了是非之地,但可以公正地说此时的朱棣并没有任何想谋反的野心,即便他心中有几多愤懑,只能怪谁让自己非长非嫡呢?

当时间来到洪武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园1390年的时候,30岁的朱棣早已无数次亲随大军出征北元。当太子朱标以及其他没有直接面对北元的藩王都在享受着新生帝国的浮华时,多年的从军经历早已使朱棣本人练就出敏锐的判断力和坚强的意志力,此时的他已具备了一名优秀将领应该具备的所有素质。终于在这一年,他赢来了自己人生舞台的第一次演出。明军兵分两路远征漠北,一路是自己的哥哥晋王挂帅,另一路的主帅便是朱棣本人。由于怯懦,晋王朱棡根本就没敢进入蒙古的边塞便草草收兵了,整个舞台只属于朱棣一个人。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在雪夜中长途奔袭的朱棣用超乎常人的隐忍兵不血刃全歼北元军主力,这才是朱棣真正的可怕之处。

一战成名的朱棣瞬时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但这丝毫不能动摇太子朱标的地位,在当时朱元璋的心中,他可以暗自庆幸庞大的帝国多了一位可以依托的猛将,仅此而已。但当时间来到1392年,朱棣32岁的时候,温室里的太子朱标先其父与世长辞,随后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也相继死去。朦胧中朱棣感到自己的时机就要到来?然而深爱长子的朱元璋却把皇位的继承权直接下传到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的手中。这对朱棣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此时的他已是朱元璋所有生存的儿子们中事实上的长者了。

朱棣胸中即便有再多的怨气也无济于事,当洪武二十九年,36岁的朱棣在父亲的命令下再次挂帅出征北元时,那时他唯一所能做的便是用屠戮的方式尽泄心中的怨恨。而在朱元璋的眼中他只是看到了新一代的猛将已横空出世,足以填补被自己屠杀殆尽的功臣所带来的空缺,他坚信自己开创的帝国会在朱允炆的手中千秋万代。也许如果没有后来的削藩,朱允炆采取的是另一种方式对待所有的叔叔们,没有了造反借口的朱棣即便真的有野心,也应该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推翻合法的现政权,他想当皇帝,但他觉不想也不敢造反。他的野心也很可能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然而遗憾的是在历史中假设是永远都不存在的。

洪武31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继位未满一年的建文帝陆续削藩,矛头直指战功赫赫的燕王朱棣,被逼无奈的朱棣终于举起所谓“清君侧”的大旗展开了长达3年的靖难之役,最终以一隅之力抗衡全国的燕军直捣黄龙合围首都南京,面对兵临城下的建文帝放起一把大火之后便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人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情形也在朱棣晚年成为其挥之不去的梦魇,当然了这也是后话了。

朱棣虽然是以篡位者的身份最终登顶最高荣誉的宝座,他和他的父亲一样,手中的天下都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打败了明朝的燕王最终还是承袭了大明这个国号,这点有点像当年的汉文帝。因此朱棣既不是我们可以用传统方式去理解的守成之君,也不是打下基业的开国之君。从朱棣篡位后大杀异己的行为来看,用疯子来形容他并不过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诛灭十族便发生在朱棣时代,虽然他的残暴和朱元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不比朱元璋对武将功臣的屠戮,所有致死跟随朱棣的靖难者以及后来归顺朱棣的大多数建文班底都得到比较好的归宿。

纵观整个永乐二十二年的历史,朱棣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盛世,在文韬上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在他在位期间问世,郑和七下西洋,使得中华文明远播海外,空前的万国来朝使得伟大的明帝国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武略上朱棣承袭朱元璋打下的版图并继续开疆拓土,北在遥远的关外设立奴儿干都司,疆域曾一度达致库页岛,南至现在的北越。在政治上他开明地从战略的角度把国都从南京移至自己的根据地北平(后改名为北京),无论朱棣的主观缘由是什么,但客观上他永久地奠定了北京在中国的地位,现在的北京能有今天的历史地位大多都应归功于朱棣的决断,他开创了天子守国门的先河,他也一并极富创造性地开启了内阁制,中国现今的政治局常委和明朝当年的内阁制有极其相近的地方,唯一不同的是当今中国的内阁是集体领导,上面没有一个皇帝。这个有些说远了,不过就事论事而言内阁制的开创在事实上削减了王权,这也就造就了朱棣以后的继任者们曾出现过的多位荒唐的君主,然维持国家正常运转的内阁并没有停转,因此也确保了大明帝国顽强地存在了276年,在这段期间里中国的军事、科技以及生产力水平远远地领先世界。不用说晚清的军队无论是在装备还是在战斗力上都无法和列强媲美,可能他们都远远不如几百年前的明军。

朱棣除了在性格上的狠、绝像自己的父亲朱元璋之外,另一个相似之处便是他们都操劳一生,然而不同的是朱棣生于战火,死于征途。这可能也是他一生的宿命,马革裹尸还,一个军人最高的荣耀。也许在中国的历史中再找不出第二位有如朱棣一般的马背皇帝了。

用后来史书的原话便是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纵观朱棣的一生,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理解他都无法被理解成是一个好人,但他却是那个年代以及整个历史场合中为数不多的千古一帝。也许当下的中国正在朝着伟大复兴的方向前行,我不知道我们会否重现伟大的永乐盛世时的那番景象?但真正想要中国再次达到当年的万国来朝,我们依旧任重而道远!




咸兴差使

评分完成:已经给 咸兴差使 加上 300 银元!

评分完成:已经给 咸兴差使 加上 100 银元!

喜欢咸兴差使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咸兴差使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华人故事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