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后缀学(七十)顺势而为(9)

送交者: 仁剑 [♂☆★★声望品衔11★★☆♂] 于 2025-06-05 13:06 已读3042次 1赞 大字阅读 繁体

因为历时性与共时性完全同一,前、后因果关系是百分之百兼容的,所以“非”判断过程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永远真实,不会因为什么人为判断是否“完美完善形式”而改变。

或者说:“非”判断过程所表现出的“关系”就是“完美、完善”的“平滑”关系。

因为,“非”判断过程是(前、后因果关系)百分之百兼容的,没有“值”,因此一定不存在对错——这才真正吻合“完美、完善”的内涵:完全兼容,才叫做完美;不存在对错,才叫做完善——矛盾的不是过程,而是有“值”;或者说:有值,就有矛盾。

不存在对错的完善,才是“有序”的真正意义所在:有序,不是以时空性下某种标的物(系统)的“非加和性”的“对错”为标准,而是“不存在对错”的、“长胜”的完善。

也就是说:“是”判断逻辑属性的有序与“非”判断逻辑属性的有序涵义不同。为了不至于混淆,有必要为两种有序重新设定:

“是”判断逻辑属性的有序可称为“自定义有序”;

“非”判断逻辑属性的有序可称为“真实有序”。

《逻辑后缀学》上卷对“缘”的解读是:无序、兼容、重生。

这里修正解读为:真实有序、兼容、重生。

真实有序的定义是:不存在容错性。

真实有序的内涵是:反映真实的“关系”。

因此,之前有关平衡态的三个结论应该稍作修改为:

不存在“是”判断语境里远离平衡态的无序混沌;

 “是”判断语境里的自定义有序形态的本质在“非”判断意境里是平衡态的不连续的无序混沌;

 “非”判断意境里的逻辑混沌是远离平衡态的连续的真实有序过程。

“非”判断的过程具有真实有序性。这是“非”判断逻辑属性的第十二个重要外延。

同一的,连续的真实有序状态不存在“容错性”的问题,任何可能都“可以”,“既可同真亦可同假”,所以“非”判断过程中的运动与静止一定是完全兼容的,没有惯性系与非惯性系之分,永远不会被“干扰打破”,“不会面目全非”,自他一体而永远不会解体。

不会解体,这才是“非还原”的本意。

因此,在“非”判断意境里非还原性的定义是指:“非”判断过程的不会解体、但又“包含”任何可能的“变(相干)”的性质。

有分别,才会被能否无限分割的问题困扰。非分别,一切入一。

“非”判断过程不存在容错性,没有值,因此,非还原性没有任何衡量标准,也就没有什么强弱之分,没有最小值也没有最大值,“一入一切,一切入一”,既非“线性”,也非“非线性”。

即:“非”判断过程的非还原性与还原性完全同一。

历时性与共时性完全同一、运动与静止完全同一、非还原性与还原性完全同一:如此的“三同一”才是真正意义上因是而是的“不变”的、“平权”的、“等效”的、拓扑的“同胚”——真正的“相干”:同胚等价于相干(同一非一:相干的“解”)——退相干的变,等价于不可持续(不连续);相干的变,等价于持续(连续:拓扑的连通性)——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易自身:这也就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体用不二”——本心为体,彰心为用;不变为体,变为用。

无论相对于火车外景物得出运动的结论,还是相对于火车内景物得出静止的结论,都是“三同一”的“我在”作确认判断(禅宗的“不是幡动,不是风动,是心动”)。无论是蓄势待发,还是箭已离弦,无论射中还是射不中,所有行为皆因“我”这个“原动者”“在”。“我不在”,一切行为不存在。

这个“我在”的“我”,一定是“我是我”的同胚。

“非”判断过程一定是同胚(相干)的。这是“非”判断逻辑属性的第十三个重要外延。

 “非”判断过程中的同胚(相干)“状态”,才具有真正“可持续的稳态”——并且是“守恒”意义上的、“一次过”的“稳态”——恒稳。

守恒的恒,不是指时间长河里绵延无尽不会终止的永恒,也不是“不会多也不会少”之“恒量”,而是指“非”判断过程的(三个)完全同一。

因此,守恒,即“守一(同一非一)”。

同胚的“非”判断过程的守恒性是现代物理学守恒定律的“终解”。

即真正意义上“可持续”的一定是:“非”判断过程。

“非”判断过程的“可持续”,是“恒稳”的持续。与“是”判断“终有解除之日”的契约相比,“非”判断过程的恒稳持续,可用古老中国先人的文字诗意地表达,叫做“生死契阔”。

“非”判断过程是恒持续性判断过程。这是“非”判断逻辑属性的第十四个重要外延。

连续、真实有序、恒持续,这三个“非”判断逻辑属性的外延整合后可表述为:具有恒稳趋向性属性。

因此,因同胚而具有连续、真实有序、恒持续的“稳态”,也可以表述为:具有“恒稳趋向性”的关系。

即:“非”判断过程具有恒稳趋向性。这是“非”判断逻辑属性的第十五个重要外延。

恒稳趋向性,也就是恒稳的势——这,才是真实的势。

逻辑推定的势不可持续;非逻辑推定的势恒稳持续。

正因为“非”判断是“是”判断的内禀;“非”判断过程具有恒稳趋向性——处在生命悖论中的人类社会才可以支撑到“现在”。

“非”判断意境里的“势”与“力”不同于“是”判断语境里人为的“势”和“力”。

真实的势不依靠“(人)造”,即远离平衡态的,非逻辑推定,即不存在因果律的,因此是对称的、恒稳的(同胚)、“长胜”的。

故真实的势,具有真正的、“全域”的开放性。

“非”判断过程,具有全域的开放性。这是“非”判断逻辑属性的第十六个重要外延。

真实的势,就是东方文明所觉悟的“天道”。

天道,并非“他者”之道——如果观察者的思维能够真真正正完完全全地“非”判断,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即我即道、即道即我”的判断思维——只有对称性,不存在背景的,逻辑完备(下一节讨论)的思维。

既然天人合一,人就并不“渺小”亦不“伟大”,不再是“仅仅出现了一天”,不是微观也不是宏观,不会被“忽略不计”也不是“天赋”的独一无二的“万物之灵”,而叫作“是就是了”(百分之百的自适应)。

真实的势之下的行为趋向的具体分布,就叫做“是”域——“是”域,才是真实的“势力”,无远弗届,无所不及,无所不容——全域地——深入事,化入物(因是而是、知行合一)——大化之后大用流行。

能够全域地深入事,化入物,正是因为“非”判断具有真正的开放性。

这也就是真实关系中“顺势而为”的定义:全域地深入事,化入物(顺势:因是而是 )——肇万化而成万物(而为:或是而是之是就是了)。

为什么会有“涌现”?

——因为“因是而是”。

大用流行——真正的物化(真实的涌现):肇万化而成万物(或是而是、是就是了地知继而行)。

“真正的物化”,这意味着:

“非”判断,是“唯物”的判断。这是“非”判断逻辑属性的第十七个重要外延。


            

喜欢仁剑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举报反馈] [ 仁剑的个人频道 ] [-->>参与评论回复] [用户前期主贴]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返回哲学世界首页]

仁剑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主帖帖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