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维能力是人相对于其它动物特有的能力,理性思维让人类能够获取和传递知识,发现和利用规律,从而摆脱动物本能所施加的限制,发展出璀璨的文明。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在享受理性思维所带来的文明的同时,人类也深受理性思维的困扰。理性思维让人的精神活动能够超越所处的环境,驰骋于过去未来,遍及于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这种极度发散的思维也时常带来烦恼,因为它让人的生命感受不只受到当下客观环境的影响,也会受到所想象的事物的影响。
首先,人的思维的起点往往是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如果这个认知是有偏差的或者深度不够,那么思维的结果就不免偏颇。比如,我身边的很多同事(我在欧洲工作)对中国有偏见,认为只要是中国的就是不好的,基于这样的前提,他们对中国的很多看法(理性思维的结果)就很难中肯。看到中国治理沙漠有成,他们反去批评造林所用的树种不好;看到中国治安良好,他们却只关注是否侵犯个人隐私;看到中国消除愚昧迷信,推行科学教育,他们却只想宣扬中国压制宗教,等等。基于偏颇的认知,思维的结果也就执于一边,无法客观的评价事物的利弊,或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某种政策的折衷考量。其次,人在归纳事物的规律时经常只基于一些特例,从而得到偏颇的结论,然后执着于这样的结论而烦恼不断。很多武侠小说的主角都有这个毛病,比如受过一个男人的伤害就得出“天下男子皆薄幸”的结论,然后执着于这样的结论,最终造成悲剧。很多电视剧也基于相同的套路,几十集的剧情基本上是由偏见或执念驱动的,若让不谙世事的年轻人模仿,就会贻害无穷。再次,思维的逻辑混乱也是结果出现偏颇的原因之一。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前提条件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甚至完全相反,其中的原因除了认知的偏颇(如对前提条件的不同认知),还有可能是逻辑的混乱。在生活中我们往往用“脑回路清奇”来描述思维逻辑比较奇特的人。另外,人的理性思维的演绎具有无限性,可以天马行空,想象任何可能,也可以无时间断,永无停止。相信每一个失眠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就是思绪像奔腾的马群一样,混乱无比而又无法停歇。上述的思维模式可被称作“虚幻的思维”。相反,如果理性思维的起点是事实而非想象,思维的结论基于更广泛的信息和折衷的考虑,思维逻辑清晰合理,思绪的持续能够适可而止,则这样的思维就是“客观合理的思维”,就不会引起太多的烦恼。
“虚幻的思维”让人的精神世界和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同步,从而引起抑郁或焦虑。有些人会不断回想过去发生的事情,不断假设如果当时做了不同的选择,现在会有何不同,这往往是出于对过往的“悔”。相信人人都有类似的经验,比如想如果当年在北京买套房,现在就有了千万的身家;如果高考时选择人工智能专业,现在就不愁就业;如果当年选择另一个女孩,现在也不会天天争吵;如果当年选择出国,现在也不用天天加班,等等。对以往过失的适度的“悔”对个人的发展是有帮助的,人只有在不断的改过(或改正不良的习气)过程中才能有所提高。但是,如果对过往的思考过多,就会让自己的精神完全生活在一个“虚幻的现在”,即由对过去的各种假设所投射的结果所构成的想象的世界。当人无法跳出这个“虚幻的现在”时,抑郁就会发生。有些人可能不太纠结过去,但对未来有类似的思考,即假设未来的各种不同的结果,从而让自己的精神完全生活在一个“虚幻的未来”。对未来的适度担忧、思考和规划是必要的,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完成长期任务,全生避害,这也体现了人的理性思维的优势。但是,对未来过度的担忧和思考就会出问题,就表现为焦虑。这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例如,我们可能不断思考孩子的未来,担心各种可能的结果;在身体不适时可能不断担心可能的疾病;在被领导约谈前不断的臆想各种不同的后果;等等。焦虑和抑郁会消耗掉人的很多精力,让人即使没有做事也会疲惫不堪,即经常所说的“精神内耗”。
如何摆脱焦虑和抑郁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J卢斯尼亚所著的《改变自己:心理健康自我训练》一书对人的焦虑和抑郁做了系统的阐述,非常值得一读。在书中,作者将焦虑和抑郁看作一种思维习惯,是由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积累的不安全感(如来自于健康状况、儿时经历、父母的思维方式或生活环境等)引起的。不安全感的典型特征包括试图掌控生活、孩子气的条件发射思维、孤立自己和回避生活、完美主义倾向和习惯性的取悦或欺骗他人等。书中提出的“自我交谈”方法为改变焦虑和抑郁的思维习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自我交谈”包括五个步骤:首先,看清并接受自己的缺点;第二,分清事实和想象;第三,停止孩子气的条件反射思维;然后,停止不安全感驱动的思维而让思维被动的反映现实;最后,通过自我激励不断的修止自己的思维习惯。
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要摆脱焦虑和抑郁,就需要将人的精神世界和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同步起来,即“活在当下”。抑郁的人的精神生活在“虚幻的现在”,而焦虑的人的精神生活在“虚幻的未来”。“当下”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并非表示“现在”,因为“现在”只是一个抽象的时间点,瞬间即成为过去,根本无法把握,而如前所说,对抑郁的人来说,“现在”也可能是虚幻的。“活在当下”的本质是要求人的思维只反映客观的现实生活,每个心念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感应,即基于事实而非想象。“活在当下”并不排斥反思过去和规划未来,但要求对过去的反思是基于事实的,即只反思过去的经验教训以警醒自己,而不是不断的假设其它的可能;对未来的规划是基于客观事实和规律的,并能适可而止。人不能无限的规划未来,只能适当的规划,然后在实践中推进和修正这种规划,正如《论语》中孔子针对“季文子三思而后行”所指导的“再,斯可矣”。针对“活在当下”的描述,庄子在《庄子·应帝王》篇里用“明镜”来做比喻:“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意思是得道的人心如明镜,只去映照当下遇到的事物,不去预测未来的事物,也不会对已经过去的事物保留痕迹,所以能够超脱外物而不为外物所伤害。王阳明在《传习录》中也采用了类似的比喻:“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以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只不过王阳明更强调如何让人的思维反映客观的现实生活而不受偏见和“私欲”的影响,即“格物”以保证心镜的明亮。
人生修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能“活在当下”,从而消除焦虑抑郁,达到内心的自在,为此,我们需要能够停止和消除“虚幻的思维”。前面提到的《改变自己:心理健康自我训练》一书从心理学的层面给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探讨一下避免“虚幻的思维”的方法。首先我们需要能够将奔腾的思绪停止下来,佛、儒、道家的思想已经给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办法,比如观呼吸、数呼吸、静坐、冥想和诵读经典等,这些方法通过将思维集中在当下的身心感受上以停止混乱的思绪,是“止”的功夫,我将在《修学辅助方法》一篇中对这些方法做一些简要的介绍。要从根本上避免“虚幻的思维”的影响,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其来源(即“观”的功夫),消除自己认知上的偏差,加深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理解,训练自己宽宏的视野和逻辑思维能力,并避免执着,这些将在《修学之要》一篇做更详细的论述。
喜欢维村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维村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