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夏日,打开东北的反转剧本

送交者: 狂心中 [♂★★★★如狂★★★★♂] 于 2025-07-04 9:56 已读2367次 2赞 大字阅读 繁体

去年冬天,“尔滨”这个亲昵的称呼在朋友圈频频出现,我却在翻看那些自己在中央大街被冻得瑟瑟发抖的照片。那时排队两小时只为在冰雪大世界里拍张照,脚趾僵得没了知觉。回来后朋友们问起感受,我总是说“挺好的”,但心里其实有些困惑——这座被社交媒体包装得如此热闹的城市,到底是不是只有这些?


那些被反复传播的段子,那些迟子建笔下的雪国风情、萧红的乡愁和整个东北文学带来的历史痕迹,都为哈尔滨披上了一层厚重的外衣。这些深刻的文化符号固然动人,但有时也让它更陌生了。


于是,六月初,在大家都往海边赶时,我选择了另一个方向——去哈尔滨。朋友们都感到意外:“那里夏天有什么好玩的?”


但当高铁北上时,窗外深深浅浅的绿让我明白,这趟“反向旅行”可能是对的。走出车站,25℃的清爽空气轻拂过脸颊,没有想象中的闷热,反而有种久违的舒适感。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也许真正的发现,总是藏在那些被忽视的季节里,在那些没有被过度包装的日常生活中。


这个夏天,想找到一个不一样的哈尔滨。


01


寻找热浪中的城市绿洲


夏日的哈尔滨,最让人意外的不是它的凉爽,而是藏在城市各个角落里的那些绿色秘境。


从机场到市区的路上,司机师傅随口提了一句:“林大的森林博物馆挺好看的,可以去看看。”这句无心的推荐,却让我在寻找博物馆时发现了惊喜。



东北林业大学



林大 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


东北林业大学的绿化程度完全超出我的想象。走进西区校园,恍然来到另一个世界。网友们喜欢把这里称为哈尔滨市区内唯一的“城市原始森林”,但其实这片29公顷的林地有着更有趣的来历——它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是当时的在校学生根据指导亲手种植的人工林。


如今,小树苗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最老的那批树木也有80年左右的树龄。水曲柳、黑皮油松、黄菠萝、白桦......这些东北地区的经典树种以造林式片植的方式生长着,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绿色世界。阳光透过密密层层的树叶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影子,空气清新得让人忍不住大口呼吸。木制栈道把我的脚步指引向紫色花海,三只梅花鹿在这片森林里安了家。


从林大出来,下一站是太阳岛。上世纪80年代,《太阳岛上》飘扬在那个似乎更纯真的内地歌坛上,因它而闻名的太阳岛也巧合般地带着遗憾的美。不知是因为旅游淡季还是阴雨天,岛上显得异常冷清,那些五颜六色的游乐设施大多处于停运状态,小卖部很多都关着门。


这种偶然被时间忘却的感觉竟格外迷人。走在空旷的园区里,偶尔遇到三三两两的游客,更多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和满园的绿意。找一处湖边的长椅坐下,看着空旷的水面,让人想起小时候做过的那些奇怪的梦。




太阳岛


最后一站是阿勒锦湿地,当地人更习惯叫它“狗岛”。但它的官方名字“阿勒锦”其实是满语,意为“荣誉之地”。这座位于滨洲桥与滨北桥之间的江心岛,是松花江上自然形成的河漫滩湿地,也是哈尔滨“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处。


这里环岛路全长7公里,全程都是平整的沥青路面,专门为骑行和跑步而设计。租一辆自行车,慢慢环岛而行,两侧是芦苇荡和清澈的水塘,野鸭和白鹭时不时从余光中掠过,在阳光中留下剪影。


岛上有一家咖啡店。店面不大,但在自然绿洲中喝到一杯冰美式也很惬意。看着不远处的鸟儿在水面嬉戏,城市的喧嚣仿佛被这片湿地完全屏蔽了。



阿勒锦湿地 小红书:988641681


三个地方,三种不同的绿色体验。原来除了冰雪,哈尔滨还有如此丰富而安静的性格。


02


老桥、钢铁与夏日光影


哈尔滨有很多面孔。一边是宽阔的河水、草地、松林,夏天风一吹,人就松了口气;另一边,是厂房、管道、铁轨,还有那些不再运转的机器。冬天的时候,这些工业的痕迹像是被冻住了,而夏天,它们反而轻了下来——铁皮在太阳下泛着光,废弃的塔楼旁长满了草。那些曾经的喧嚣如今只剩轮廓,但在热浪中,并非没有生命。


东江桥,一座常常出现在影视作品里的桥,本地人也爱叫它滨江桥。电影《白日焰火》里的它是见证暴力的冰冷背景,而如今,在夏日阳光的照射下,我面前的钢铁构件泛着金属的光泽,少了一些阴郁感,多了一些庄严和苦涩。



东江桥


这座桥的建造背景并不单纯。1932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哈尔滨,为了运兵和掠夺资源,开始修建这座跨江大桥,甚至在桥底设计了轮轨式的装甲巡逻车轨道。1934年大桥建成后,日本方面曾大肆炫耀这座“世界罕见的公路铁路两用桥”,试图以此展示技术与控制的力量。


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大桥恢复使用,成为城市交通的一部分,承担着南北之间主要的过江压力。此后几十年,它默默注视着这座城市的日常流动。但随着重型车辆的增加,桥面结构逐渐老化。2006年,钢梁多处裂开,铆钉松动甚至脱落,桥台基础下沉。市政府随即决定封闭公路桥面,仅保留下层铁路通行。


我站在桥头,如今一道铁门横亘,但仍挡不住人们前来拍照打卡,仿佛这座桥在封闭之后反而获得了另一种注视的方式。《白日焰火》在这里取景,或许不是为了表现衰败,而是想捕捉这座城市内部那种未曾说出口的紧张感。东江桥没有倒下,只是安静下来,把故事交给了后来的人。


哈尔滨的桥梁故事远不止于此。更加古老的老江桥则见证了哈尔滨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东北重镇的历程。



老江桥


在地图上看,这座和哈尔滨几乎同龄的桥像一条笔直的钢铁缝线,把松花江从中间划开,连接着道里和道外。而当我真正走到桥下,它比我想象中要低,也更长。钢桁梁层层叠叠,从河岸一直伸向江心,像是一座没有尽头的走廊。


桥头迎面是 “松花江”三个大字,牌匾不新,但挺立得干净利落。桥身是典型的钢桁结构,坚硬而复杂。游客在步行道上来来回回,倚靠着栏杆拍照。


我慢慢往桥中间走,一边是城市楼群,一边是开阔的江面,风扑面而来,提醒人们这里曾是军事、殖民、工业力量交错的现场。导览资料写着,这座桥在不同历史时期曾先后归属于俄国、伪满洲国、苏联红军和新中国,甚至因为轨距变更,在桥面上同时存在过四条并行的钢轨。


我在桥中间停了一会儿,想起这里的另一个名字是爱情桥。改造前的钢丝网上有着不同颜色和形状的锁,在这里约会的情侣也会尝试在栏杆上留下诗或短句。夕阳落在桥架上,一条亮线斜斜地挂在护栏边缘,似乎是老江桥的坚固让爱人们希望抵达他们追求的那个不朽。


拜访的最后一座桥,霁虹桥,外表更加张扬。方尖碑桥头堡,花环浮雕,狮子头像装饰——这些迥异的元素,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哈尔滨曾被多种文化塑造的过往。许多本地人,都还记得小时候用手触摸桥上飞轮的记忆。



霓虹桥


华灯初上,夜色中的霁虹桥也别有风情,车流如织,风中偶尔飘来的丁香花香带着夏夜才有的温柔。


03


博物馆与古庙的清凉世界


从那些满是钢铁结构的桥梁上走下来,历史的呼吸还留在身边,夏日的躁动却已扑面而至。这样的时刻,最适合找一处安静清爽的空间,让身体降温,也让思绪慢慢沉淀。在哈尔滨,最好的避暑地不一定是商场,而或许是那些低调却厚重的地方——博物馆和文庙。


某个午后,我走进了一栋老楼。门廊木质,窗边浮灰。南岗博物馆里空荡得像一座无人图书馆,而我像是某位提前预约的访客,不小心闯入了一场私人的历史回忆。




南岗博物馆 小红书:6554282437


这座砖木结构的小楼,曾是中东铁路管理局副局长的官邸,水泥和瓷砖在墙面上交替出现,许多装饰带着新艺术风格,似乎每一处细节都刻着1904年开始的那段故事。旋转楼梯打着圈,盯着它看时,耳边响起那些年从俄国走来的脚步声。


走出南岗博物馆时,阳光正好洒在联发街的红色地砖上,树影在地上晃动。我脑海里还浮现着那些中东铁路的专用烟灰缸、满铁餐具和秋林的老照片。它们像一部无声的电影,把这座城市曾经的速度、秩序与浪漫都一一倒带,也让我这个外乡人生出一种不属于自己的乡愁。


几日后,我在街头随意找了个博物馆,原本只是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吹吹空调,结果却一不小心看了整个下午。


哈尔滨市博物馆不用预约,展品丰盛,人也不多,每一栋展楼都像一个层层打开的抽屉,藏着哈尔滨与世界的交往记忆。



哈尔滨市博物馆 小红书:Leyitogether


我按照推荐路线从4号楼开始参观,走到7号楼时,先是被一楼陈列的欧洲古董家具和瓷器吸引了脚步。八音盒、雕花木椅、描金餐具,都安静地置身于玻璃柜里。


二楼三楼展出的都是画作,但风格却迥然不同。一层的画色彩浓重、笔触奔放,而另一层楼工整的铜版画则构建出一种克制的美感。


真正让我停留最久的,是四楼的视界煤油灯艺术馆。各式各样的灯具相继出现:玻璃的、铜制的、陶瓷的......它们曾经被点亮,又被熄灭,现在不动声色地站在展台上,等待有人重新理解它们。


走入文庙与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时,阳光慵懒,大树枝条低垂,仿佛在邀请来者放轻脚步。几对新人在庙里拍照,笑声悠扬;而我则走进了属于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迷宫。


黑龙江民族博物馆位于文庙两侧的殿内,展陈并不喧哗,缓缓讲述那些与鱼皮、桦树皮和萨满鼓为伴的部族的历史。桦皮筐、鱼皮衣、满族旗袍,都带着身体与自然最直接的关联。在这些展品面前,“文化”不是抽象的词,而是结实的日常,是可以穿、可以用的“生活”。


文庙的大成殿有十一开间,比北京和曲阜孔庙的还多两间。偏门入庙,中轴行走,一砖一瓦皆有典故。




哈尔滨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那一天傍晚,坐在文庙里的凳子上,我终于听见了哈尔滨自己的声音。一座城市的博物馆,不是为了告诉人们“这儿曾经多辉煌”,而是悄悄回答一个问题:当所有热闹过去,你,还愿意留下来听听吗?


04


藏在巷子里的夏之味


一座城市的真正魅力,往往藏在那些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哈尔滨的美食文化,正是这样的存在。


清晨7点,打车到锅炉厂小学校,走几步就到了联草街早市。其实据说道外随便一个早市都有很多好东西。各种吆喝声、讨价还价声、锅铲碰撞声交织在一起,烟火气早已开启了人们一天的生活。



哈尔滨红专早市肉蛋堡


最受欢迎的是粮油店门口那家肉蛋堡。几个锅面前的摊主们手脚麻利,肉馅和鸡蛋在平底锅上煎得两面金黄。咬一口下去,外表微弹,内里饱满。


市场上的货物和小吃多得乱了人的眼,松软的大米糕、蓬松香甜的油条豆浆,还有热气腾腾的羊汤,每一样都透着最朴实的好味。


到了傍晚,各种夜市就开始热闹起来。小店门面不大,但味道却丝毫不逊色于大饭店。烧烤摊通常是一家人在经营,从备料到烤制,他们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烧烤



羊汤


点上几串羊肉串,一盘烤茄子。羊肉串烤得恰到好处,孜然和辣椒让人食欲大增。茄子上洒满蒜蓉和香菜,口感滑而不涩。


另一个让我念念不忘的是家庭烤肉。私以为东北烤肉的精髓在于酸菜。酸菜可以很好地中和烤肉的油腻,再配上格瓦斯香浓的小麦味道,瞬间有了恰到好处的回甘。听着人们围坐在小桌子旁,一边烤肉一边聊天,笑声围绕彼此,或许这也是旅行中最珍贵的体验。


回看这几天,哈尔滨显得如此复杂,又如此真挚。


在这里,时间似乎过得格外慢。你可以在湿地里骑行一整个上午,听鸟儿歌唱;你可以在老桥上站立许久,看松花江水缓缓流淌;你可以在博物馆里消磨一个下午,了解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你也可以在小巷子里寻找美食,体验最地道的市井生活。


或许,这就是反转剧本的魅力所在。当一个地方褪去了最为人知的标签,它反而会展现出更加真实、更加迷人的一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喜欢狂心中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举报反馈] [ 狂心中的个人频道 ] [-->>参与评论回复] [用户前期主贴]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返回中华精品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主帖帖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