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上最大的灾荒,一千万人饿死,受灾百姓约占当时人口一半

送交者: 等边直角三角形 [♂★★★★三儿★★★★♂] 于 2025-03-26 3:31 已读618次 大字阅读 繁体
清朝历史上最大的灾荒,一千万人饿死,受灾百姓约占当时人口一半

古云覆史2018-06-20 12:55

清朝光绪元年到四年,也就是公元1875年到1878年之间,中国华北地区发生了一场罕见的特大旱灾饥荒。受灾面积包括了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诸省,造成了一千多万人饿死,两千多万灾民出逃的一个局面。

由于公元1877年是丁丑年,1878年是戊寅年,所以这场特大灾荒又称为“丁戊奇荒”。

Pause

Unmute

Remaining Time -0:57

Fullscreen

ADVERTISEMENT

公元1877年,此时虽说年幼的光绪皇帝已经登基三年了,但大权一直在慈禧太后手里握着。同年,洋务派的“求强”、“求富”等活动又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而此时的中国华北地区雨水稀少,出现了连续三年的干旱天气。

这次大旱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使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田地干裂,河水枯竭,各地都是赤地千里。农产更是绝收,田园荒芜,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到处都是枯萎的禾苗,而此时的灾民早已经将树皮、草根啃了干净,到处都是饿死的饥民尸骨。

在灾荒严重的时期,甚至都出现了奄奄一息的饥民被野狗活活吃掉的惨相,成群结队的灾民走在逃亡的路上,也倒在了逃亡的路上。

灾荒最初时,大家饿的实在没办法,只好聚众到富户家去生火做饭,待到将这家富户的粮食吃光之后,再吃下一家。这叫“吃富户”。当富商和县城里已经无粮食可抢时,饥饿的灾民已经没任何东西吃了,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灾民互换之子而食,甚至出现了“饥则掠人食”的现象。

以至于到后来,一些百姓都需要结伴而行,可即便这样,也不敢走远。

到了光绪五年,也就是公元1879年,尽管此时的山西省还是大旱,但东起直鲁、西迄陕甘的广阔土地上,毕竟已经降下了甘露,干涸的河床里重新有了水源,龟裂的土地也重新开始了滋润。眼瞅着旱灾就要过去了,正当死里逃生的人们准备重建家园时,一场新的灾难又接踵而至了。

这就是当年7月1日发生在甘肃武都的一场大地震,震级高达8级,烈度高达11度。在这场地震中,受到破坏或是影响的地区,大部分都在旱灾区域之内。瘟疫和地震,将“丁戊奇荒”推向了惨绝人寰的境地。

据不完全统计,从1876年到1878年这两年间,受到旱灾和饥荒严重影响的民众少说也在一亿六千万到两亿左右,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直接死于饥荒和瘟疫的人数在一千万左右,从重灾区逃亡在外的灾民更是不少于两千万。

这场特大旱灾,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场大劫难!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称之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还有人称其为有清一代“二百三十余年末见之惨凄,未闻之悲痛”。

至于这场灾荒的主要原因,除了天灾之外,也有人祸。

有人说是因为当时黑暗的政治统治。在晚清时期,官员向百姓征收的税种十分多,同时由于农业技术的低下,收成好时都不能解决温饱,更不要说大灾了。

也有人说是当时清政府公开允许种植鸦片,导致百姓都跑去种植利润更高的鸦片,从而使得粮食的播种面积减小。另外,地方各省官员禁止本省粮食出省,对邻省搞封锁,也加剧了灾情。

还有人认为是不断发生的农民起义造成了粮食的减产。比如晚清的太平天国运动,其坚持斗争长达20年。清政府在镇压这些起义时需要从全国调兵遣将,犒赏三军,这对农业的破坏是致命的。

但诡异的是,在如此惨烈的饥荒年代,前后四年,虽然有不计其数的小规模民众暴动,但最终竟然没有一起暴动法正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起义”,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个奇迹


            

喜欢等边直角三角形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举报反馈] [ 等边直角三角形的个人频道 ] [-->>参与评论回复] [用户前期主贴]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返回特约评论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主帖帖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