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转自维基百科(第三方资料,能让人相信)
送交者: 河边走走[布政使★★☆] 于 2016-10-16 15:13 已读 135 次  

河边走走的个人频道

回答: https://zh.m.wikipedia.org/zh-hans/朝鲜战争 由 河边走走 于 2016-10-16 15:05

战前南北对峙	编辑

李承晚(左)

金日成(左)
1948年朝鲜半岛南北方各自建立了政权和独立的军队,北方称作“朝鲜人民军”,南方称作“大韩民国国军”(韩国军)。后者由美军政时期的南朝鲜国防警备队(陆军前身),和海岸警备队(海军前身)合并而成,共8个师。1950年春时的总兵力为9.8万人。韩国国军受旧日军影响较大,核心将领除个别来自满洲国军以外,主要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大部分军士曾在日军中当兵,士兵除了曾在日军中服役的以外,还有原日治时期的警察。[49]:11。仅有少数官兵出身自韩国光复军,甚至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包括改组后的中华民国国军)。

1948年底和1949年6月,苏美占领军先后撤离之后,南北方围绕统一的矛盾日益激化,互相以小分队袭击对方边境,在分界线附近经常发生小规模战斗。由于李承晚声称要北上统一朝鲜半岛,美国严格限制对韩国的援助种类。韩国国军中配有500名驻韩美军顾问团(英语:Korean Military Advisory Group美军顾问),武器仅装备轻武器和轻型火炮,没有飞机和坦克等重型装备。美国希望韩国国军能够抵御北方的攻击,但限制其主动对北攻击的装备能力。[50]韩国的军事部队建立于1946年,

与此相比,自1946年起在苏联帮助下组建、1948年2月成立的朝鲜人民军,有几千名经苏联培训的军官、及苏联提供的现代化武器装备,每个师约配有15名苏军顾问。至1949年6月,朝鲜人民军的步兵共有3个师和1个旅。1949年4月,苏联情报认为在5月美军撤离后,韩国准备在6月北伐。斯大林在给予北韩军事援助的同时,建议朝鲜向中共寻求兵员上的支持。[51]朝鲜向中共中央请求让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旅居中国的朝鲜族回国,得到了毛泽东的同意。从1949年7月至1950年8月,在解放军中服役的朝鲜族部队近5万人先后返回朝鲜加入人民军。[注 21]到战争前夕的1950年春,朝鲜人民军规模约13.5万人,装有苏制T34坦克和重型火炮[54]:26。到6月战争爆发前,朝鲜的总兵力扩充到10个师、1个坦克旅、1个摩托车团、1个炮兵团和1个高炮团,共17.5万人。[52][53]人民军的核心力量为从苏联和中国返回的官兵,日本陆军和满洲国军队出身的极少。[49]:10

战争爆发前,朝鲜和韩国方面的军事力量对比为:兵力2:1,火炮2:1,机枪7:1,半自动步枪13:1,坦克6.5:1,飞机6:1,朝鲜人民军方面占据绝对优势。[55]

1950年5月,韩国进行了新的一轮大选。李承晚总统的政党只保住了210个席位中的22席。1950年6月7日,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向朝鲜半岛南北人民发出呼吁,要求在8月5日至8月8日在全朝鲜半岛举行大选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并且号召为此目的于6月15日至6月17日在海州市召开协商会议。6月11日,北方的三名代表越过三八线,打算向韩国各政党领导人递交和平统一国家的呼吁书,被韩国政府逮捕。随后三名代表因拒绝发表变节声明而被处决。[56]

战争爆发	编辑

朝鲜人民军在1950年6月25日至9月15日的进攻

一队美军士兵驻守在釜山环形防御圈的洛东江河畔,准备阻止朝鲜人民军的进攻
朝鲜突袭韩国	编辑

1950年-1953年韩战形势图
1949年,金日成奔走于莫斯科和北京间要求合伙发动战争“解放”韩国,在金日成再三要求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林彪部队总算将中国籍朝鲜族的三个精锐师在1949和1950年初调入朝鲜,编入朝鲜人民军,供金日成调遣,是金日成进攻韩国的主力部队。

1950年1月以来,在苏联和美国相继撤出在朝鲜和韩国的驻军后,朝鲜与苏联密切协商,并使斯大林“同意朝鲜领导人对局势的分析和准备以军事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的设想”[55][57]。毛泽东的俄语翻译师哲日后在其著作中称,1950年5月中旬,金日成秘密访问中国北京。当时金日成被迫按照斯大林的要求,向毛泽东通报了对韩开战的意图,而毛泽东认为此时打仗时机不好。[57]斯大林随后也给毛泽东电报,希望他调几个师的兵力到东北,布防于安东-沈阳一线。毛泽东则是也同样要求苏方提供几个师的武器。斯大林回复称,装备问题可以帮助解决一些,但要求中方尽早布置兵力。[57]师哲称战争爆发时,毛泽东并未事先得到消息。[57]但据学者考证,自90年代以来,美国和俄罗斯解密韩战的资料泄露了关于金日成如何策划朝鲜战争,关键资料证明中共对自己所扮角色之解释为不精实。而按当时朝鲜并未考虑中国的规划,毛泽东无法知道精确的进攻日期和侵略计画,导致战后双方关系陷入不稳与摇摆,这点还是可以肯定的。[58]在苏联和中共支持下,金日成在1950年6月25日发动了入侵韩国的战争,在三天之内攻下韩国首都汉城(现已改名首尔)。

6月25日(星期日)凌晨,在猛烈的炮击准备后,朝鲜人民军全面攻击三八线以南的大韩民国国军。四小时内,朝鲜人民军的坦克和步兵突破韩国国军防线,直趋汉城。[54]:27朝鲜战争爆发。金日成为了掩饰战争是由朝鲜一方所发动,于是在广播中谎称韩国侵略了朝鲜,李承晚政府“在美国操纵下”突然向三八线以北地区进行了全面的武装侵犯,朝鲜人民军是在反击“强盗卖国贼李承晚”的挑衅[59][60][54]:26。而事实上,当时韩国国军不但装备贫弱,又在三八线的军队约二分之一尚未进入战备状态(四个师中,每师只有1个团2个营进入战备),也缺乏对全面战争的准备。这导致韩国国军在战争初期遭受重大损失,战线快速南移。[61]

联合国军参战	编辑
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于1950年6月24日深夜收到美国驻韩大使馆的报告[54]。6月25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第82号决议[62][63],“断定”“北朝鲜部队对大韩民国施行武装攻击”,“构成对和平之破坏”,“要求立即停止敌对行动”,“促请北朝鲜当局即将军队撤至北纬三十八度”。(从1950年1月到8月1日,苏联因抗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能加入联合国而联合一些国家抵制安理会,缺席并弃权[54]:30。)6月25日晚,美国总统杜鲁门授权在朝鲜半岛北纬38度以南地区出动美国海军、空军部队攻击朝鲜人民军,沃尔顿·沃克将军奉令率美军第八军团阻击[54]:31。

虽然杜鲁门总统在1950年1月5日宣布美国不会防卫台湾[64][65][66][67],国务卿艾奇逊1月12日的演讲也不把台湾列入美国防卫圈之内[68][69]。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改变政策。6月27日,杜鲁门命令美第7舰队开进台湾海峡[54],以防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动渡海攻击台湾,或中华民国国军反攻大陆。[70][71]

1950年6月2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3号决议,“须采取紧急军事措施,以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建议联合国会员国给予大韩民国以击退武装攻击及恢复该区内国际和平与安全所需之援助”[72]。

6月28日,美军作战飞机进入朝鲜半岛投入战斗[54]:1。该日凌晨,在未发布公告的情形下,汉江大桥即被韩国陆军工兵队以炸药炸毁,500至1000人遇害;上午,朝鲜人民军攻入汉城,汉城国立大学附设医院内共700至900人遭到朝鲜人民军虐杀。6月29日,杜鲁门授权部队对北纬38度以北地区进行海空打击[54]:34。

7月1日上午11时,由驻日本九州的美军第24步兵师第21步兵团第1营的两个连组成的史密斯特遣队经空运抵达釜山附近的机场。这是战时首支美军地面部队进入朝鲜半岛[54]:6。7月5日晨,史密斯特遣队在汉城以南约50英里的水原附近阻击朝鲜人民军主力第4步兵师南下的坦克部队。这是美军地面部队的首次作战[54]:8。


史密斯特遣部队抵达南韩境内,准备抵抗入侵南韩的朝鲜人民军
7月7日,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建议………会员国将此项部队及其他援助置于美国主持之联合司令部指挥之下”,“请美国指派此项部队之司令”,“授权联合司令部斟酌情形,于对北朝鲜人民军作战时,将联合国旗帜与各参战国旗帜同时使用”[73]。

7月8日,杜鲁门指定麦克阿瑟担任联合国军的指挥官。6天后,李承晚将韩国国军指挥权交给麦克阿瑟[54]:32。

此后几个月,来自18个国家的军队陆续到达朝鲜半岛援助韩国[54]:33。其中英国首相艾德礼于7月24日派遣一个旅的英军前往韩国,并于7月30日发表了支持美国的声明[74]。

在北韩挥军南下的混乱中,南北韩双方都犯下了严重的战争罪行,北韩的政治人员有系统的逮捕、处决南韩方的公务员、军警与反共主义者,而韩国国军也在溃败中大规模屠杀了被认为有通敌嫌疑的左派分子,被统称为保导联盟事件的全国级屠杀中的受害者据信在20万人以上[75]。

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回应	编辑
苏联在1950年6月27日发表公报,表示苏联不会在朝鲜半岛与美军对抗[76]。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军第7舰队开进台湾海峡,认为这是“针对中国领土的武装入侵……公然违反联合国宪章”[77],并宣称韩国在美国的指使下入侵朝鲜是“美国为侵略台湾、朝鲜、越南和菲律宾制造借口”。[78]在7月初,得知美国介入朝鲜战争的消息后,周恩来明确向斯大林表明,中国会在东北集结9个师,如果朝鲜人民军被打败,会迅速派遣部队入朝帮助朝鲜同美国为首的联合国部队进行作战。7月7日东北边防军正式组建,并确定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一名称[55]。

联合国军反击	编辑

联合国支援韩国国军在1950年9月15日至10月24日的进攻
仁川登陆	编辑
主条目:仁川登陆

1950年9月15日,仁川登陆成功
战事初期,韩国国军不断败退,1950年6至7月间,接连失守汉城、大田、木浦、晋州。韩国及联合国军退到釜山附近洛东江一带。[79]北韩挟连胜之馀威,放言“要在8月15日的解放周年纪念日完成祖国统一”,于8月初对联合国军的釜山环形防御圈发起8月攻势,9月初又再次发起攻势,但北韩军此时已因连续作战耗损严重,因此攻势钝挫。

为解釜山之围,麦克阿瑟将军提出在仁川进行登陆计划[80]。9月15日,两栖部队向仁川进行攻击,成功登陆。[81],此时北韩主力几乎全部集结在釜山前线,对美军的侧面两栖攻击全无招架之力,转瞬溃败,9月25日,联合国军重夺汉城。[82]

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	编辑
参见:平壤-元山战役
9月27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与总统杜鲁门都同意了麦克阿瑟越过三八线的建议,但是总统要求麦克阿瑟:只有在中共和苏联主要军队都不会参战的情况下才可进行。[83]10月1日,韩国第一批部队终于进入朝鲜作战。[84]10月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376号决议案,呼吁朝鲜半岛统一,授权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85];10月9日,美军第一骑兵师越过三八线,向平壤推进。[84]10月19日,美军进占平壤,朝鲜政府迁往江界市。[86]

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	编辑

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在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1月8日的进攻

二联装舰炮 (美国)

美军支援南韩155mm自走炮,当时联军和中朝两军相比在装备上有绝对优势,火炮比例为40比1
联军在仁川登陆后,朝鲜半岛局势逆转,北京几乎每天都通过广播警告美国,如果跨过三八线,中国就会出兵。9月3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政协国庆大会上发表措辞强硬讲话。10月1日,韩国第一批部队进入朝鲜。同日,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致信毛泽东,向中国提出出兵援助朝鲜的请求,金日成在信中指出:“目前战况极端严重,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机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87]同日,斯大林向毛泽东发来电报,建议中国政府:“你们如欲支援朝鲜,至少应将五六个师迅速推进至三八线,以便朝鲜同志能在你们部队的掩护下,在三八线以北组织后备力量。中国师可以志愿者身份出现,当然,由中国指挥员统率。”[88]

10月3日凌晨,美国部队大规模进入朝鲜前,周恩来召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英语:K. M. Panikkar),要他转告美国政府:“若美军跨过三八线,侵略北朝鲜,我们不会坐视不顾”,美国总统杜鲁门视这段讲话为企图影响联合国正在讨论的376号决议。[89]

虽然不少中共领导人对参战有保留[90],但毛泽东支持介入,周恩来亦同意[91]。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出兵援朝[92][93]。10月8日,中国军委主席毛泽东电令: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92]。这个决定原因是美国飞机轰炸丹东的文物市场,中国领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但北韩如被美军占领,将会更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利益。[37]

当时的口号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94]。中国人民志愿军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改编而成,彭德怀被任命为司令员兼政委[92]。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率先从辑安(今集安市)渡鸭绿江进入朝鲜半岛作战。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战争初期,这一名称让联合国军误以为这不过是一支小规模的志愿者队伍[38]。后来联合国军弄清志愿军是建制的正规部队,只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号后,也愿意承认“志愿军”这一名称,以将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避免将战争升级。

第一次战役	编辑
主条目: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
参见:温井战斗及云山战斗
1950年10月19日晚,以彭德怀为司令,中国人民志愿军从安东(今丹东)、河口(即宽甸县长甸镇河口)、辑安(今集安)等多处地点秘密渡过中朝界河鸭绿江。入朝后的第一次战役在1950年10月25日打响。当天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在北镇对联合国军发起突袭,用了一个多小时夺回了温井,是为志愿军入朝后第一场战役,中国因此将10月25日订为“抗美援朝纪念日”。[95]

联军并未料到中国军队会在联军越过三八度线进入朝鲜的情况下发动进攻,而且此前联军也没有收到任何中国军队已经跨过鸭绿江的情报。联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全面撤退至清川江以南。第一次战役以志愿军全面告捷结束。

在撤退的过程中,由于李承晚政府与军方将领的贪渎侵吞物资,40万以上的韩国国民防卫军于缺乏给养的寒冬中撤退,演变成一场死亡行军,导致9万军人于沿路上因饥寒而死(国民防卫军事件)[35]

第二次战役	编辑
主条目: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

韩战为第一场大规模使用直升机的战争(图为Sikorsky H-19直升机)

美国航母菲律宾海号参与韩战

美国战舰密苏里号正在炮轰清津市

北韩上空的AD-2战机

长津湖战役后由兴南港撤退的美军摧毁无法带走的物资和港口设施
发生于1950年11月25日-12月24日。11月25日,在西面战线,志愿军第13兵团于清川江战役攻击并击退韩国国军,然后击退美军第2师。 [96]联合国指挥部、美国第八集团军在土耳其旅掩护下成功撤退。11月27日,在东面战线,志愿军第9兵团在长津湖战役突袭美国第七集团军的团战斗队(3,000士兵)和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12,000-15,000海军陆战队员)并一度加以包围;但美军仍在空军和X兵团掩护下成功突围循海路撤退,此战志愿军造成美军伤亡达15,000人并迫使其展开大规模撤退,但未能达成歼灭美军的目标,同时志愿军数个主力师也在美军优势火力与后勤不继之下遭到需休整2-3个月的损害,对志愿军的后续攻势有不利影响。[97]

11月30日,美军第八集团军被志愿军第13兵团驱离朝鲜半岛的西北部,至12月中旬,退回三八线以下[98]。12月23日,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上将死于车祸[99]。

第三次战役	编辑
主条目: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
1950年12月31日,中朝两军发起第三次战役;至1月2日,志愿军已突入联合国军防御纵深15至20公里,将联合国军部署打乱,联合国军被迫全线撤退。至1月7日,联合国军已退至三七线南北之平泽、安城、堤川、宁越、三陟一线,作战过程中大批韩国国军和少量美军因撤退不及被中朝两军歼灭,却并未歼灭联军的重兵集团,彭德怀认为联军是在有计划地南撤,企图诱敌深入,重演仁川登陆故伎,故命令志愿军停止追击,战役遂于1月8日结束。

1951年1月13日,联合国提出停战建议,但毛泽东认为志愿军有能力将联合国军逐出朝鲜半岛,他在给彭德怀的指示中称现在停火“将给政治面上以很大的不利”,要求趁热打铁,统一朝鲜半岛。但由于军需紧缺,志愿军已难以即刻推进。[100]

联合国第一委员会讨论过中国对停战建议的答复后,24国认为它等同要求:联合国放弃联合国宪章,间接宣告中朝没有侵略,联合国安理会与大会决议防卫南韩是错误的;委员会在1951年1月30日否决了12个亚洲和阿拉伯国家提出的“关于在朝鲜停止敌对行动、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及其他远东问题召开7国会议”和“包括志愿军在内所有外国军队退出朝鲜半岛,公开选举民族自决”的提案,及苏联的修正案[101][102],通过美国的提案[101]。联合国大会2月1日以44票赞成,7票反对,8票弃权,通过第一委员会草案,成为第498号决议[103],认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介入北韩是“侵略行为”[101][104],呼吁中华人民共和国停止对抗联合国军,退出朝鲜半岛。

1951年2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长周恩来发表声明,指责美国操纵联合国,在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代表参加,且在超越安全理事会的权限下,通过美国诬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提案,“认定是非法的,诽谤的,无效的”呼吁美军停止侵略朝鲜的行为,并声称要将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到底。[102]

此后不久,双方再次在朝鲜战场陷入大规模交火状态。

第四次战役	编辑

1951年美军155mm自走炮在向汉城北部开火
主条目: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
1951年2月11日晚,志愿军发起横城反击战,牵制住了砥平里的联合国军,计划进攻横城西北的南韩第八师,由此打开缺口,向原州的美军防线进击,志愿军取得胜利。志愿军利用横城反击战迫使南韩第三、第五、第八师以及美军第二师一部和空降一八七团开始后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志愿军在整个战场上面临的压力。横城反击战后,除了砥平里的联合国军,东线联合国军出现了全线动摇的迹象,并开始不同程度的后退。[105]

2月13日,志愿军发起砥平里战役。温玉成将军指挥五个师中的八个团,约25,000人,向横城以西砥平里美军第二步兵师23团(英语:23rd Infant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弗里曼团)发动猛攻。弗里曼团有团属坦克中队、一个野炮营及法国步兵营[106],兵力约4,500人,拥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和火力优势。志愿军第39、第40、第42军的八个团遭受重大伤亡,伤亡高达5000馀人。仅40军参与攻击的三个团就有1830人伤亡,其中359团3营的志愿军几乎全部阵亡。美军伤亡301人,42人失踪,美军称砥平里战役为“韩战的盖茨堡战役”“第二次仁川登陆”,对美军士气鼓舞极大[107]。

1951年3月7日-4月4日,美军进行撕裂者行动。在3月14日晚上至15日,南韩第1步兵师和美军第3步兵师重占汉城,标志著1950年6月以来第4次,也是最后一次该首都易手。

由于缺乏现代化空军编制,志愿军在北韩战场上没有所谓前线与后勤的区别,整个战线曝露于美军的猛烈空袭之下,只能利用夜战突击,并在夜间以大量民工抢修道路与桥梁,随炸随修,修复后又再遭炸毁。严苛的环境逼得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搭机返回北京,排闼直入,掀毛泽东的被褥进言前线之困难。毛泽东向彭德怀提出:“朝鲜战争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不要急于求成。”[108]

第五次战役	编辑
主条目: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
1951年4月,联合国军开始掌握一定的优势,中国军队国内增援兵团于4月16日陆续抵达后,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总兵力首度超过联合国军,在数量上处于上风[109]。1951年4月22日,志愿军以20万兵力[110]发动第五次战役至29日攻势结束,志愿军再次向南进攻至汉城附近。之后,志愿军进一步打击韩国国军。在志愿军的全面攻势结束后,联合国军开始发动攻势,逼进铁原、涟川,志愿军63军奉命防守铁原,减缓了联合国军的进攻速度,最终,志愿军全线撤退约40公里后在铁原一线阻止住联军的进攻,联合国军第二次跨进三八线,美军的弹药量是平常五倍密集炮击,被称为“范弗里特的弹药量”,单一炮兵营在24小时内就射击12000发以上进行无间歇炮幕,志愿军奉命孤军断后的第三兵团60军180师陷入重围,损伤过半,剩余5600余人突围至三八线以北。[111]双方最后在“三八线”附近再次陷入僵持状态。7月10日双方终于同意停火,坐到了谈判桌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的战役结果统计是歼灭联军8万2千多人,为五次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一次。志愿军伤亡是8万5千多人,尤其是后期的撤退行动中,伤亡达1万6千人,其中损失最惨重的是第180师,负伤、阵亡和失踪的总数字为7644人[112]。联军方面的战役结果统计是,4月攻势期间歼灭敌军75,000人[113],韩国方面的统计则是五月攻势期间歼灭敌军100,000人,总战果超过20万人[114]。

杜鲁门政府与联军前方指挥官麦克阿瑟的意见产生很多冲突。杜鲁门希望避免与中国或苏联产生直接冲突,不想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115]。麦克阿瑟则以军事上的胜利为优先,在朝鲜半岛的行动很多都未得到华府的首肯,有些甚至违背了华盛顿的决策[116]。4月11日,杜鲁门决定免除麦克阿瑟的最高司令官职务,由马修·李奇微将军接任。这项命令是麦克阿瑟在无线电广播中与全世界民众一起知悉的。[117][118]被解职以后的麦克阿瑟在全美受到英雄式的欢迎,[119][120]1951年4月19日,麦克阿瑟在国会大厦发表了题为《老兵不死》的著名演讲[121]。但是这股热潮并未持续到1952年麦克阿瑟参与共和党总统初选。

1951年5月18日 ,为了制止朝鲜侵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美国提案,成为500号决议,联合国成员对中国大陆地区与朝鲜实行禁运。[122][123]

相持与谈判	编辑
第一次停战谈判	编辑

双方举行第一次停战谈判
经历了一年的大规模冲突后,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与美国国务院顾问乔治·凯南于1951年5月31日与6月5日两次秘密会面,双方都表示希望停火。[124][125][126]1951年6月23日,马立克公开提出双方进行停火谈判的建议:

“	目前最尖锐的朝鲜武装冲突问题,也是能够解决的。……苏联人民认为,第一个步骤是交战双方应该谈判停火与休战,双方把军队撤离三八线。	”
6月25日,中国和美国几乎同时发表声明表示赞同,中国在当日《人民日报》中发表社论表示“我们中国人民完全赞同这个建议”,而美国总统杜鲁门则在田纳西州参加航空工程研究中心落成典礼上发表演说表示美国“愿意参加朝鲜半岛和平解决的谈判”。

美国官方文件显示,美国政府方面的反应相对谨慎但很迅速[127],在确认马立克是代表苏联官方立场,并得知参加联合国军的各国大使均一致同意谈判后,28日,召开参谋长联席会议(JCS)和国务院联席会议,会上,助理国务卿迪安·鲁斯克建议由李奇微通过广播向对方发出派代表参加和谈的邀请,除空军参谋长霍伊特·范登堡上将表示反对外,这一提议得到了JCS其他成员的支持,第二次JCS-国务院会议很快批准了广播稿并发给李奇微,29日,修改后的广播稿被总统批准后,立即被发给李奇微。6月30日早8点整(东京时间),李奇微通过广播发出了和谈邀请,全文如下:

“	作为联合国军总司令,我接到指示要与你方沟通以下事宜:我得知你方可能希望举行一次会议,以讨论一个停止在朝鲜半岛的敌对行为及一切武装行动的停战协议,并愿充分保证维护此停战协议。在收到你方愿意举行这样一个会议的答复后,我会任命我的代表,我还会在同时提出一个能够与你方代表会面的日期,我提议此会议可在元山港一只丹麦医疗船上举行。	”
7月1日,朝鲜人民军总司令金日成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答复[128]:

“	你在6月30日关于和平谈判的声明收到了。我们授权向你声明,我们同意为举行关于停止军事行动和建立和平的谈判而和你的代表会晤,会晤地点,我们建议在三八线上的开城地区。若你同意,我们的代表准备于1951年7月10日至15日和你的代表会晤。	”
7月10日,双方第一次停战谈判在开城举行,朝中方代表为南日(朝)、李相朝(朝)、邓华(中)、解方(中)和张平山(朝)五位将军,韩美方为特纳·乔埃(美)、克雷奇(美)、霍治(美)、勃克(美)和白善烨(韩)五位将军。朝中提出三点建议,即:一、停火;二、恢复三八线为朝韩边界;以及三、外国军队尽快撤离。韩美并没有接受这一建议,要求将停火分界线放置在朝中控制的地区,并要求其将军队撤至当时的实际控制线以北的金城、金化、市边里、伊川、洗浦里、淮阳、通川一线,给予联合国军方面1.2万余平方千米的土地作为“海空优势补偿”,遭朝中拒绝。[129]第一次谈判破裂。[128]

双方妥协	编辑

联合国军在1951年1月9日至1951年2月23日的进攻和双方僵持阶段形势,黑线为最终双方军事分界线

战争中的韩国国民
为获得停战谈判的有利条件,联合国军和韩国国军于8月18日-9月18日和9月29日-10月22日分别发动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分别进攻朝中方西线和东线防线。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转入防御,同时还遭到了洪水灾害,很多防御工事被毁。经过两个月的激战,联合国军占领了646平方千米土地,平均每个月推进约2公里。停战谈判在10月25日重新恢复,地点改在了板门店。10月30日至11月下旬间,志愿军发起局部反击战,占领了280平方公里土地,并巩固了开城地区的防御。11月27日,双方就军事分界线及非军事区问题达成协议:“以双方现有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各自由此线后退两公里以建立停战期间的非军事地区。如军事停战协议在本协议批准后30天之后签字,则应按将来双方实际接触线的变化修正上述军事分界线与非军事区。”[128]

由于双方的条件悬殊,停战谈判整整进行了两年。王树增提到:“在这两年中,在双方的防御线上,密集地部署着200多万人的大军,构筑了世界战争史上最漫长的、最复杂的、最坚固的防御工事。联合国军的防线由部署严密的火炮阵地、坦克群以及步兵组成,数层阵地使其纵深达300公里,每一层防线都构筑了永久性的工事和堑壕,每一层防线都制定了周密的空军支援预案,形成了一个火力强大的立体防御网络,这条防线被称做‘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深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防线上,数十万官兵开始建设世界上最浩大的地下防御工程,其土石方总量能开凿数条苏伊士运河、沿着对峙线自西向东,数百公里的防线上,深埋在地下的永久式坑道和交通壕蛛网般四通八达,前沿的数十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设施齐全地生活在地下,他们所布置的火力陷阱能令任何进攻的敌人立即遭到毁灭性打击,这些在地下枕戈待旦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被称之为‘闭居洞中的龙’。”[130]

喋血岭与伤心岭	编辑
主条目:朝鲜战争1951年夏秋季战役
在8月18日-9月18日的夏季攻势中,为了确保休战后获得更为有利的阵地线,自8月18日起,韩国国军第1军对丁字峰、美军第10军对喋血岭和昭阳江东岸地区同时开始了攻击,这是夏季攻势的前期作战。进攻比雅里西南方的983高地和773高地的韩国国军第1军第5师第36团(临时配属美军第10军第2师指挥),遇到了朝鲜人民军将领方虎山的坚决抵抗。朝鲜人民军与大韩民国国军在983、773高地的反斜面上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血战,几天下来,整个山顶都被鲜血染红了,看到这种凄惨战况的美军记者,不由得喊出了“Bloody Ridge”(喋血岭)这个名字。到8月27日,韩国国军被迫撤退,所夺取的各个山顶又被朝鲜人民军占领。联合国军改由美军第2师第9团接替韩国国军第36团攻击喋血岭,该团于8月31日和9月1日从正面进行了攻击,仍然没有成功。朝鲜人民军躲在反斜面的坑道内,在美军将要前进到山顶阵地时,突然予以猛烈射击,因此每次美军都遭到重大损失。9月5日喋血岭终被美韩联军攻下,在从8月18日到9月5日攻击喋血岭的3周时间内,联合国军所受的损失是战死326人、负伤2032人、失踪414人,共计2772人。依美军第二师估计,中朝伤亡15000人。[131]

范弗里特上将在喋血岭的攻击开始陷于僵局之时,就设想在中、东部战线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作战,以求停火后有一条更加坚固的防线。但是喋血岭的损失报告却给了他很大震动,如果按照原来的计划实施,将会遭到的损失和物资消耗是无法承受的,于是美第10军转为夺取喋血岭正北方的851—931—894高地群,此高地群从主脉向东西延伸出的无数支脉会使人想起鱼的背骨而感到毛骨悚然。目击这个山峰战斗的美军记者喊出了Heart Break Ridge(伤心岭)这个名字。美军的攻击从9月13日凌晨5时30分开始,先进行了30分钟的攻击准备射击,然后美军第2师第23团开始前进。中午时分,美国人发现他们“闯进了黄蜂的窝巢里”,朝鲜人民军在之前一直静静的山背上同时喷射出交叉炮火,美军第23团突击连受到机枪交叉射击和手榴弹攻击,还受到了火炮和迫击炮的集中射击。第23团两个营除了退到山谷间避开直射火力,挖战壕防身外,别无他法。直到黄昏,第23团也没有发现一个朝鲜人,只是被打的抬不起头来,官兵们直言是“重蹈了喋血岭的覆辙”。9月16日,美军第23团詹姆斯·Y·亚当斯团长派出预备队从两翼同时攻击,以减轻正面部队的压力,但这次攻击也被朝鲜人民军“像铁桶那样的火网”所阻,一步也未进展。9月20日新任第2师师长罗伯特·N·扬格少将下令参加过喋血岭作战的第9团夺取位于伤心岭两侧的1024和867两个高地。1024高地被夺下,但因其距离伤心岭有7公里远,因而对朝鲜人民军反斜面的坑道战术的压制效果不大,而且新换上来的朝鲜人民军第15团顽强守住了867高地。扬格师长仔细地研究了这次攻击,作出结论报告说“这是一个大失败”,并于9月27日决定中止这次攻击,待10月初在新的构想之下再进行攻击,自联合国军于1951年1月转入反攻以来,困难的攻击是不少,可是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也没能夺取阵地,以致停止攻击,还是第一次。此时朝鲜人民军也受损过度、疲累不堪,匆匆将阵地移交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便撤走休息。中国军队一向采取灵活、多变的运动战,反对死打硬拼,后来为了迂回作战,主动放弃了这片高地。此役美军第2师伤亡3700多人,美方估计中朝此役伤亡25000人[132]。中方声称整个朝鲜战争1951年夏秋季战役作战中,中朝共毙伤俘联合国军16.8万余人,自身则伤亡3.3万余人。这次作战,迫使美方不得不恢复停战谈判,并放弃其原来的要求。志愿军战士在战斗中创造的马蹄形工事是坑道工事的雏形,为以后建成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体系提供了重要经验。[133]

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对方虎山提出了批评。1952年,他出任中朝联军“朝鲜西海岸指挥部”副司令员,所属都是后备部队,实际上被赋闲置散。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字后不久,方虎山就任军事院校校长。此时朴一禹自封为从中国回国的朝鲜革命者的代表,拉帮结派,隐隐有与金日成分庭抗礼之势。但是朴一禹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从中国回朝鲜的干部大多不理会他的拉拢。像金昌德(即林彪麾下的解放军四野第164师师长李德山)就直言不讳地对朴一禹说,自己是因为信赖党、祖国和人民才回国,并不是因为信赖朴一禹。而有的人更直接向金日成告发,说朴一禹是反党分子。1955年4月的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朴一禹和方虎山作为“反党宗派分子”被开除出党。金日成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方虎山“因为在战争末期没有打好仗,所以在党内受到了批评”,有怨言的他被朴一禹利用,“在背后非议党和国家的政策”,因此受到了开除出党的惩处。[134]

上甘岭战役	编辑
主条目:上甘岭战役

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
1952年10月14日凌晨,联合国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发动金化以北的上甘岭之战,双方在表面阵地上进行拉锯战。多次反复争夺的结果,两方面皆死伤惨重。前后历时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区,共发射炮弹超过230万发,岭上泥土平均被炸翻出至少3米。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队伤亡情况遽增,不过仍倚靠有系统建设的坑道工事阻止了美军的攻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统计,志愿军阵亡4838人,伤6691人。[135]根据联合国军方面统计,联合国军阵亡1461人,伤4700馀人。[136][137](另一说是伤亡9000馀人)[138]:318

夏季进攻战役	编辑
参见:朝鲜战争1953年夏季战役及金城战役
1953年双方因战俘问题再次在谈判桌上陷入僵局,为了打破僵局,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3年5月13日发动夏季进攻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动20兵团第19兵团和第9兵团在火炮掩护下从西线、中线、东线、三路出击,从正面突破联合国军地下坑道防御工事,经激战,除个别支撑点内的联合国军守突围外,其余均为志愿军消灭,中方声称先后毙伤俘联合国军4133人,志愿军伤亡1608人。

5月27日至6月23日,志愿军展开第二次攻势,志愿军在此次进攻中将原以打击美军为主的计划改为打击韩国国军为主。志愿军第19兵团、第9兵团、第20兵团及朝鲜人民军先后对韩国军团以下兵力防守的51个支撑点进攻作战65次,共歼灭联合国军41203人,志愿军伤亡19354人。志愿军突破联军阵地正面达12公里,纵深达6公里,为第三次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7月13日至27日展开第三次进攻,即金城战役,这次进攻以打击韩国国军为主。在朝鲜金城以南地区,对韩国国军防守的坚固阵地实施的进攻战役。此役志愿军第9、第19、第20兵团及人民军对韩国国军作战45次。在7月13日展开进攻至16日转入防御,仅3天时间便将战线从正面向前推进了192.6公里。联合国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出动8个师兵力反击1000余次,但付出巨大代价的情况下至27日停战协定签字金城战役结束前仅占领巨里室北山一个阵地。中国方面宣称志愿军金城战役中给与韩国首都汉城(已改名为首尔)师以歼灭性打击,重创其他联合国军3个师,共歼灭联合国军52783人,志愿军伤亡2.3万人。

通过夏季战役,向南扩展阵地240公里,将战线拉直。整个夏季进攻战役,中方声称志愿军伤亡5.3万余人,志愿军毙伤俘联合国军12.3万余人[139]。联合国军声称联合国军伤亡29,629人,志愿军伤亡72,112人[140]。

空战	编辑
主条目:朝鲜战争空战
1950年朝鲜战争初期,美国空军动用了远东地区44个中队共657架飞机参战。朝鲜人民军仅有20架战机,很快就失去了作战能力[141]。8月,斯大林派遣苏联空军138架飞机进驻沈阳,如此可以迅速飞往朝鲜,出现失利也可以飞回中国境内躲避追击。[142]

苏联秘密介入	编辑
主条目:米格走廊

米格-15比斯

F-86A
1950年11月1日,先期进驻沈阳的苏联空军米格-15在鸭绿江上空朝鲜境内与美空军首次交战。当月,苏联决定派歼击机参战,以两个空军师组建了第64独立歼击机航空军,均为米格-15喷气式歼击机,承担保卫鸭绿江和中朝边境线以南75公里以内战略目标和交通线的任务。在这一阶段,美军参战的飞机(含作战飞机及非作战飞机如运输机、联络机等)已经达到14个大队、1100余架飞机,机数虽多,但大部分为螺旋桨式飞机,喷气式战斗机仅有平直翼的F-80,性能上远远不如苏联空军的米格-15。11月8日,美国空军司令范登堡下令派遣F-84E和F-86A各一联队至朝鲜半岛参战。第4战斗机联队的F-86经海上运输,大部分进驻日本,仅以一中队进驻汉城附近金浦机场,在12月15日第一次执行任务。[143]:246-248

苏联空军认为米格-15对美军轰炸机的威胁使11月美空军炸毁6座鸭绿江战略桥梁和10座朝鲜城市的目标未能实现[141]。美空军认为是由于地缘政治的限制,让轰炸机不能飞入中国境内以及抵御来自中国境内的防空炮火,造成了执行任务的困扰,但仍成功完成了大部分任务。[143]:220-230

12月,新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进驻丹东,直到1951年1月才首次参加空战。[144]

在1950年末至1951年初,在朝鲜半岛的西北部,从鸭绿江以南至清川江之间的空域,苏联空军的米格机对联军飞机造成相当威胁。美国飞行员开始以“Mig Alley”称呼这个区域(此名为中文媒体翻译成米格走廊),认为进入这个空域就要展开宛如后巷(英语:back alley)中的混战。[145]

米格走廊中最神秘的力量是苏联飞行员,斯大林命令国防部长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负责向中国派遣航空兵师,苏军参战人员一律身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146]

尽管斯大林要求严格保密,但联军其实自苏联加入空战的行列之后,很快自监听无线电通讯当中知道苏联的介入,不过整个韩战期间联军方面也选择缄默的态度,以免战事扩大。当时美国空军参谋长霍伊特·范登堡从远东视察回国后公开宣称:“共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空军力量之一”,故意捧高中国的空军实力,张冠李戴,以免暴露苏联飞行员大批参战的真相。[147]200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前司令员王海在其自传《我的战斗生涯》中写道:“朝鲜战争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还相当年轻、弱小,空战主要是苏联空军打的。”[148]

虽然苏联空军有所介入,但志愿军空军宣称在朝鲜战场有效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统计,志愿军空军在战争中共出动起飞2457批26491架次,有212名飞行员击落击伤过联合国军飞机。整个志愿军空军宣称共击落联合国军飞机330架,志愿军空军被击落231架飞机,116名飞行员阵亡。[149]美国方面的资料宣称一共布署647架F-86到韩国战区[150],总共损失231架,其中确定空战损失73架,不明原因34架,以及其他包括故障等原因的损失。考虑在作战中受损而未能回到基地的情况,因为空战损失的可能数字还会略高于73架。[151]

由于苏联空军受到的命令是不可以南下远离鸭绿江的地区作战,因此苏联空军绝少有战术性对地任务。志愿军后来还是用刚刚创建不久的空军和海军掩护陆军攻占了朝鲜西海岸的大和岛、小和岛等十多个岛屿,并在这一过程中三次轰炸大和岛,其中第二次是解放军空军首次进行夜间轰炸。这是志愿军空军规模较大的战术性对地任务。[152]

核武威胁	编辑
朝鲜战争中的核威胁
1950年7月下旬朝鲜战局对美极为不利,美国为防止中国参战,派遣10架未带核武器的B-29轰炸机到关岛,并将消息通过《纽约时报》广泛传播开来,对华进行核威胁,但最后美国因国内外压力将B-29轰炸机调回国[153][154]。
1950年10月19日,美国参联会正式建议着手研究对朝鲜、中国实施核打击的目标问题。11月30日,杜鲁门总统在记者会上答问,美国会采取一切步骤围堵共党在朝鲜半岛的扩张,包括使用原子弹[155][156]。12月初,美国飞机对朝鲜首都平壤进行了模拟核袭击。1951年4月,9架B-29轰炸机携带核弹头派往关岛,继而飞至冲绳岛,并举行了公开的核战演习。6月初,美军侦察机侵入中国东北和山东上空,收集关于空袭目标的情报[154]。
1953年1月20日,刚刚入主白宫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又一次对华进行核威胁,声称为结束战争,不惜扩大战争和使用核武器[154]。
1953年2月11日,美国开始计划对朝鲜开城地区使用战术核武器。最终由于朝鲜战争结束而未实施[154][157]
1953年2月2日,美国新当选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国会演讲中称可能用原子弹,毛泽东趁机要求斯大林帮其拥有原子弹。毛泽东以拒不停战的办法逼迫斯大林提供核弹技术,并派核专家钱三强赴苏联,但斯大林不想让毛泽东拥有核弹,决定于2月28日决定结束战争;当晚斯大林中风,并于3月5日去世。之后,马林科夫告诉周恩来苏拟结束战争,但毛泽东坚持继续打,因毛泽东想要苏联的原子弹技术,但苏联始终坚拒,毛泽东这才同意结束韩战,于1953年7月27日达成最后停战协议。[158][159]
喜欢河边走走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河边走走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