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中国傣族王子远征印度 王国统治印度东北611年
送交者: 左宗棠[☆品衔R4☆] 于 2018-03-25 14:19 已读 1491 次 10 赞  

左宗棠的个人频道

印度東北部與中國、緬甸接壤,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在這眾多的民族中,有一支名叫阿洪姆人(Ahom)的民族生活在阿薩姆邦,他們的先祖來自中國,是13世紀初從中國雲南德宏一帶遷徙過去的傣族。阿洪姆人的先祖在當地建立了阿洪姆王國,統治今天的印度東北部長達600餘年,直到19世紀才亡於英國殖民者之手。印度歷史學家羅梅希·布拉哥哈因(RomeshBuragohain)認為:「事實上,阿薩姆邦中世紀早期的政治史是屬於阿洪姆人的。阿洪姆王國的出現使印度東北部的整個歷史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另一位印度學者印度阿薩姆邦高哈提大學歷史系的J.N.普坎(J.N.Phukan)則稱:「印度東北部的中世紀史就是阿洪姆人的歷史。」傣族王子西征阿洪姆人遷居印度后,一代一代口口相傳保留了大量的編年史和傳說,后被專門整理成冊,甚至還有阿洪姆人專程到中緬邊境傣族、撣族地區收集他們的歷史。經過一代代的積累,這些不同時代、不同文字、不同版本的關於阿洪姆人的傳說和歷史文獻通稱為「布蘭吉」(Buranji)。15219024483353.jpg

阿洪姆王國建立者中國傣族王子蘇卡法(圖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據布蘭吉記載,阿洪姆人的先人是在一位名叫昭龍蘇卡法(ChauLungSukapha)的人率領下前往印度的。所謂昭龍即是「大王」的意思,因而昭龍蘇卡法又可以稱之為蘇卡法大王。蘇卡法的外祖父是卯龍的統治者,他由外祖母在一個名叫艮生卯龍的地方撫養長大,並在成年後統治艮生卯龍。公元1215年,蘇卡法離開了艮生卯龍。離開艮生卯龍后,蘇卡法先到了統治勐卡勐雅的父親那裡,從那裡帶走了3,000口銅鍋、2頭大象、300匹馬,到了勐卯。最終,蘇卡法從勐卯出髮帶著9,000人經今緬甸北部翻越橫斷山脈,輾轉抵達了今天的印度東北部。據已故的中國著名歷史學家、「雲南地方史和西南民族史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方國瑜教授考證,勐卯在今天的中國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市一帶,巧合的是今天的瑞麗市駐地叫勐卯鎮。其他地名如勐卡勐雅,中國雲南德宏傣族歷史中也有記載,學者楊永生考證勐卡勐雅為德宏州東北的保山市昌寧縣的柯街、大塘一帶。J.N.普坎也斷言:「阿洪姆人曾經佔據著西抵伊洛瓦底江的今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一帶地區。」蘇卡法為何要遠走印度,根據布蘭吉記載,大致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蘇卡法出生在母親的娘家勐卯龍,由於蘇卡法的舅舅帕苗蓬無子,蘇卡法一出生就過繼給了舅舅,但後來舅舅老來得子,蘇卡法失去繼承資格后便率領9,000人遠走印度。另一種說法認為,率領阿洪姆人西遷的人不是蘇卡法而是三隆法或三隆,西遷的事件也比蘇卡法稍晚。史籍稱,三隆法受兄長蘇罕法派遣西征,得勝后本欲回國,卻因遭兄長嫉妒並欲加害,故率眾留在了印度。中國德宏傣族的歷史典籍中則有勐卯王國西征的故事,發生的時間比蘇卡法晚約100年。所謂的勐卯王國即中國漢文歷史典籍中的麓川,首都位於今雲南瑞麗附近。勐卯國王蘇罕法派遣其胞弟混三弄或昭混三弄或三弄西征,大軍所向披露,紛紛向勐卯稱臣納貢,西征后混三弄得知國王欲陷害他時,便服毒自盡了。也有資料稱,勐卯王國開創者、元朝麓川土司思可法為蘇卡法的侄子。相關閱讀 春秋筆:習近平胡鍧?瓭擅窬吐氀菡f異同 厲害了我的國 俄羅斯國家形象為何遠超中國 南沙海戰30周年祭中國痛失收復南沙最佳機會阿洪姆人輾轉到達今天印度東北部布拉馬普特拉河(即中國雅魯藏布江,進入印度境內后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定居下來,依靠從中國帶過去的先進農耕技術以及當地良好水熱及土地條件,迅速在當地眾多民族中脫穎而出,取得對土著民族待優勢。公元1228年,蘇卡法建立了一個叫做「勐頓孫罕」(MongDun Sun Kham)的王國,后稱阿洪姆王國,勐頓孫罕意為富饒和充滿黃金的國家。當地的土著居民波多人(Bodos)將阿洪姆人建立的勐頓孫罕王國稱為「HaSiam」。在波多人的語言中,「Ha」的意思是土地,「Siam」(有時也稱為「Shan」)則是他們對所有傣泰民族的稱呼。由於當地一些民族語言發音時音變的緣故,「HaSiam」被發音為「Assam」,阿薩姆一詞即由此而來。還有一種解釋認為,這些遷居印度東北部地區的傣族移民被當地人叫做Siam或Sam,但當地語言不習慣發S這個音,他們往往把S發音為H。要保留S這個發音,就必須在其前面加上一個輔音字母A,於是就把Siam或Sam發音為Assam。這就是阿薩姆這個地名的由來。但是後來在一些民族的語言中,S音還是被H音所代替,於是,Assam被發音為Ahom,阿洪姆人現在這個族名就是由此得來的。15219024645518.jpg

一統雅魯藏布江下游的阿洪姆王國公元1497年,阿洪姆王國第17位國王蘇混法(Suhungmung)繼位。從1513年開始,通過近10年戰爭,阿洪姆王王國滅亡了位於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游的Chutiya王國。1531年,蘇混法又滅亡了位於今天印度阿薩姆邦西部的Kachari王國,但阿洪姆王國並未直接佔領該國。在蘇混法擔任國王期間(1497年至1539年),阿洪姆王國還兩次擊退了印度穆斯林的入侵。1826年前後的阿洪姆王國疆域範圍,就在這一年英國殖民者擊敗緬甸貢榜王朝,取得阿洪姆王國控制權(圖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第20位國王蘇森法(Susenghphaa,1603年至1641年在位)時,阿洪姆王國的疆域進一步擴大。從1615年開始,統一印度次大陸北部、處於全盛時期的莫卧兒帝國開始將觸角伸向印度次大陸東北部,先後對阿洪姆王國發動了17次戰爭。1682年,阿洪姆王國在Itakhuli戰役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將莫卧兒帝國控制區推回到阿薩姆邦西部的瑪納斯河以西,從而將整個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納入阿洪姆王國統治之下,阿洪姆王國處於全盛時期。值得指出的是,此時的莫卧兒帝國正處於奧朗則布(Aurangzeb)統治之下,同樣處於全盛時期,僅印度次大陸南部的馬地拉帝國與東北部的阿洪姆王國未被佔領。阿洪姆人最初從中國遷居印度時僅9,000人左右,阿洪姆王國之所以能夠戰勝強大的莫卧兒帝國與其迅速的本土化不無關係。進入印度東北部地區並征服了當地一些民族后,為了有效地統治當地人,他們逐漸開始吸收一些當地上層人物進入統治機構。同時,還通過聯姻的方式與當地一些民族上層人物建立友好關係。在遷居印度前,阿洪姆人信奉的是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有觀點認為早在13世紀末14世紀初阿洪姆人就開始接受當地文化,到第11位國王蘇當發(Sudangphaa,1397年至1407年在位)時蘇當發就有了印度教的名字——巴牟尼·孔瓦爾(BamuniKonwar),並稱蘇當發在加冕時採用了印度教的儀式。有人統計,在阿洪姆王國的前13位國王中,除蘇當發外其餘12位在阿洪姆人的典籍中只有傣族的名字而沒有印度教名字。到16世紀,蘇混法統治時期,他除了稱「迪興吉亞·羅闍」(DihingiaRaja)之外,還用印度教的「斯瓦爾迦納拉衍那」(Swarganarayana——天神)這個稱號代替了傳統的「昭法」這個稱號。與此同時,阿洪姆王國各級官吏的傣族稱謂也被印度教稱謂取代,從這一時期開始典籍中將王國稱之為阿洪姆王國,不再稱之為「勐頓孫罕」。此外,阿洪姆人的勝利也與他們的全民皆兵制度不無關係。據阿洪姆人的編年史記載,在阿洪姆王國,所有16歲到50歲的強壯男子都必須為國家服勞役,這些服勞役的人被通稱為「派」(Paik)。「派」每4人為一組,輪留服役,即每人為期3個月。每5個4人小組共20人設一名官員「錄少」(意為20人首領),5名「錄少」及其所轄的「派」共100人又設一名「錄百」(意為百夫長)管轄,10名「錄百」及其所轄的「派」共1,000人設一名「錄令」(意為千夫長)管轄。所有「派」及各級官員又均隸屬於國王「昭法」。「派」可分得份地,但土地所有權仍屬於「昭法」。戰爭期間,「派」還必須從軍。這種全民皆兵制度及其稱謂,與成書於中國明朝時期的《百夷傳》所描繪的麓川地區傣族軍事制度幾乎一模一樣。戰勝莫卧兒帝國后,阿洪姆王國迎來了近百年的和平時期。與很多王朝類似,隨著和平日久,統治階層腐化,阿洪姆王國矛盾逐漸積聚,1769年信奉毗濕奴教派的阿薩姆原住民摩阿馬里亞人首先起來抗爭,阿洪姆王國陷入內亂。在長達37年的內亂中,阿洪姆王國甚至連首都都被攻陷。1806年,儘管王國軍隊收復首都平息了叛亂,但整個王國已經元氣大傷,一半的人口在內亂中喪生,經濟基礎被摧毀,王國的東北部幾乎處於半獨立狀態。屋漏偏逢連夜雨,19世紀初不僅英國將觸角伸向了印度東北部,統一緬甸的貢榜王朝也開始向這一地區擴張。1817年,貢榜王朝趁阿洪姆王國衰落之機大舉入侵,1822年貢榜王朝完全控制了阿薩姆地區,在阿洪姆王國建立了傀儡政權。兩年後的1824年,英國殖民者開始大舉入侵緬甸,並於1826年取得第一次英緬戰爭的勝利,強迫緬甸簽署了《楊達波條約》。條約規定緬甸不得干涉阿洪姆王國事務,阿洪姆王朝控制權落入英國之手。1839年,阿洪姆王國末代國王被英國廢黜,阿薩姆地區成為英國殖民地,存在611年的傣族阿洪姆王國滅亡。阿洪姆人的抗爭 落入英國控制下的阿洪姆人,政治、經濟、文化等受到全面壓制,在印度教中的地位甚至由曾經的剎帝利淪為賤民。在阿洪姆王國時期,王國政府中95%以上的職位由阿洪姆人擔任,英國人統治后,從孟加拉地區僱用了大量的孟加拉人,還在阿薩姆地區僱用了一批屬於婆羅門種姓和其他種姓的印度人,將原來的統治民族阿洪姆人排斥在外。據統計,在英國人統治阿薩姆地區一百多年後的1941年,阿洪姆人在當地教育部門佔有的職位屈指可數,如當地48名校長中只有2人是阿洪姆人,225名副校長中只有1人是阿洪姆人,當地350名教師中阿洪姆人僅有18人。在諸如警察局、工程局、內務部、衛生局以及農、林等部門,甚至連一個阿洪姆人也沒有。在經濟上,英國人統治阿薩姆地區后,阿洪姆人的許多傳統行業,如製造土槍、土炮的行業,以及冶鐵業、鐵製品行業、金銀製品行業、蟲膠業、製鹽業等,均在英國工業品的衝擊下衰落了,商業也為英國人所控制。而且,英國殖民當局還大量鼓勵其他地區的印度人遷居阿薩姆地區,如從拉賈斯坦來的專以經商為業的馬瓦里人充當了中間商,從孟加拉來的宗教教長把持了阿薩姆地區的宗教職位,從印度斯坦來的比哈爾人則在阿薩姆地區的車站和碼頭當搬吖ぃ?趁褴婈牭氖勘鴦t主要由尼泊爾人來充當。此外,還有從孟加拉遷移而來的大量穆斯林。現代阿洪姆人,2014年攝於阿薩姆邦東北部西布薩嘎縣一個村莊。從人種上來看,阿洪姆人屬於蒙古人種,也即黃種人;從語言上來看,阿洪姆人屬於漢藏語系(圖源:AFP)在英國商品的衝擊下,以及英國殖民統治政策導致的大量外來移民的競爭下,阿洪姆人不僅在政治上毫無地位,經濟也退縮到了農業一隅。而在這僅剩的農業中,由於英國大量鼓勵外來移民種植茶葉等經濟作物,阿洪姆人只得種植稻米。由於移民的增加,到1901年阿洪姆人在阿薩姆地區的比重已經由第一降到第五。更加嚴重的是,一些外來移民種姓意識強烈,極端歧視有色人種的阿洪姆人。按照印度教的傳統,曾經作為阿洪姆王國統治階層的阿洪姆人,在種姓制度中地位並不低,屬於剎帝利,但在這種歧視下淪為「不可接觸者」。所謂的「不可接觸者」即不在印度四等種姓之內,比最低的首陀羅地位還低,屬於賤民。據報道,有一位婆羅門教士在船上淘米,米無意中被一位路過的阿洪姆人碰了一下,結果該婆羅門教士認為米被污染,就把米全部倒進了河裡。還有一則報道說,有一位阿洪姆人無意中摸了一下一位首陀羅種姓人家的井,這個本就屬於印度社會四個種姓中最低賤種姓——首陀羅的人竟然也認為水已不潔,於是把所有的井水淘干,然後才飲用新湧出的井水。在1934年由兩位印度斯坦移民合編的《魯朋覺依·斯米里提》一書中,直接稱阿洪姆人為「不可接觸者」。在英國的這種統治下,阿洪姆人地位每況愈下,阿薩姆地區民族矛盾日趨尖銳複雜,特別是阿洪姆人與印度斯坦移民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從1828年開始,阿洪姆貴族、農民多次發動起義和反抗邉樱?际?×恕?

评分完成:已经给 左宗棠 加上 50 银元!

喜欢左宗棠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左宗棠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