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天下第一田
送交者: 邗城子[☆品衔R3☆] 于 2018-04-03 1:25 已读 1931 次  

邗城子的个人频道

调查日记∣天下第一田

李子奈,20141017日,麻城市

    

    这次湖北调查以粮食高产卫星为重点,麻城的“天下第一田”是重中之重。

    在全国粮食高产卫星竞赛中,湖北省无疑会获得总冠军。由于地处长江南北的地理优势,湖北既可发射小麦卫星,也可发射水稻卫星,从6月初小麦登场起,到9月底水稻收割完毕,加上10月份的花生收获季,发射高产卫星的时间窗口长达5个月。

    1958811日,湖北省麻城县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36900多斤。根据湖北省、黄冈专区和麻城县三级早稻高产验收团联合查验证实,这个县的麻溪河乡建国第一农业社,在1.016亩播种“江西早”种子的早稻田里,创造了平均亩产干谷36956斤的惊人纪录。这块高产田的主要培育人,是这个社社主任王乾成、副主任冯福炳、社委王茂刚和第二生产队队长罗学江。从88日开始收割,到11日才全部验收完毕。参加三级验收团的有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史林峰、华中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韩玉生、中共麻城县委书记处书记侯尚武;此外,还有麻城县各乡、社代表共数百人。中共黄冈地委第一书记姜一也参加了一部分验收工作。这块田经反复丈量确定面积为1.016亩。本来要全部割完,为了给外地代表参观,留下0.242亩未割。收获的全部过程都是由验收人员和社员们一起收割、打场、扬场和过秤的。把实打验收数字和那0.242亩田的测算估产数字加在一起,这块田的总产量共为干谷37547斤,平均亩产干谷达36956斤。[1]

    821日,麻城县委办公室在书面报告中详细介绍了王乾成带领如何“冲破保守思想的障碍”,“发动群众办高产”,“采取新措施保证新指标”,“突破最后一大关”,以及如何精心培养8亩高产田,然后于621日将8亩田的802566兜撮在1.016亩的田里,共有7681000穗,每穗平均有稻粒84粒,实现了亩产36956斤的高产。[2]

    参观麻城县建国一社天下第一田的专家们说:“亩产36900多斤的高产,这是世界上没有的,书本上没有的,这是一个特大的卫星,它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已达到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3]

    814日,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到麻城县建国一社,祝贺“天下第一田”亩产早稻36956斤。王任重代表省委、省人委奖给高产创造者一面锦旗,上写“高举红旗,争取更大面积平衡增产”。王任重说:“一亩田今年能产3万多斤,明年能不能高产5万斤,大面积单产1万呢?我想是可能的。大家能做到吗?”王任重离开后,建国一社的社员立即开会,全社确定:明年要大面积创造水稻8000斤到10000斤,高产试验田亩产5万斤。[4]

    王任重对高产卫星是真心的相信,这在省委书记中也是少见的。

    我一直认为,王任重是一位比较实事求是的省委书记,也有比较高的理论水平。1959年初,他主动修改湖北省1958年浮夸得粮食产量,为其它省带了个好头。他怎么会真心相信那些“卫星”呢?

    如果说他紧跟毛泽东,不对啊!毛泽东是不相信亩产万斤粮的,在毛泽东看来,那是“堆也堆不起来的”。尽管在可以公开见到的文字史料中,没有发现毛泽东在群众面前批驳万斤粮的任何言论,但是,也找不到他赞同万斤粮是事实的只言片语。王任重曾经两次推荐毛泽东去看他的卫星田,毛泽东不相信,不去。

    如果说他是真的受了蒙蔽,也不对,他并没有在粮食验收现场。根据我在麻城档案馆查阅的资料,“天下第一田”并非天衣无缝,是存在明显漏洞的。麻城县委办公室在书面报告说,将8亩高产田的802566兜撮在1.016亩的田里,实现了亩产36956斤的高产。这可能吗?即使按8亩算,每亩4500斤,在全社、全乡,甚至全县,能再找到一块亩产4500斤的水稻田吗?只有重复过秤才能得到这样的数字!说是621日并兜,那么离88日收割有一个半月,那么密的稻秧,还不烂成绿肥?

    在遍地高产卫星的1958 年,一些省委领导虽然也希望本地能够放出卫星,也满怀喜悦地祝贺卫星诞生,但是,他们从内心是不相信的。

    195895日,《人民日报》报道,广东连县星子乡田北社的1.073亩中稻,共产干谷6484926钱,平均亩产干谷60437斤多。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铸对身边的秘书马恩成说:“有生以来,就这么一次,今后再也不能这样了。”[5]

    195872日,福建终于升空了第一颗卫星:海澄县黎明社亩产干谷25169两。随后,715日,闽侯县连坂农业社又放了干谷亩产5806斤的新卫星,夺得全国早稻亩产冠军。省委书记处书记江一真不相信,派省农业厅厅长王禹带人去调查。查了1个月,只能信以为真。[6]

    如果说相信,还有谭震林。

    1958年6月27日,谭震林在北方农田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他说:“小麦已经放了几个卫星,第一个是亩产2000多斤,第二个是3000多斤,第三个是4000多斤,各种作物都要放卫星。苏联放了3个卫星,我们要放它30个,早稻出现了亩产5000斤,亩产3000斤就算是卫星了。中国历史上没有过,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7]

    不过,他那时可能没有料到,小麦亩产可以超过8000斤,仅《人民日报》放出来的水稻卫星就达到13万斤,地方报纸放出的就更高了。1958119日,《江西日报》报道:波阳晚稻卫星凌空,桂湖队亩产228千斤。

    到这个时候,他还会敢相信吗?

    在谈到粮食高产卫星时,不能不提的是人们对钱学森的误解。

    1958429日,钱学森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的名义在《人民日报》第7版发表文章《发挥集体智慧是唯一好办法》。文中谈到:“最近我算过这么一个粗浅的账,就是地球上一个单位面积上,受太阳的能有多少。假设我们说,一天太阳光照在地面上,只照8小时,一年365天,8小时太阳光照上去,如果我们只计算1%的能用来转变为植物有效利用的能,这个能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变为淀粉,那么就可以在1亩面积上年产约8000市斤的淀粉。”

    616日,《中国青年报》第4版刊登署名钱学森的文章《粮食产量会有多少》,论证“如果充分利用太阳能,粮食亩产确实可以达到几十万斤”。

    我读过这些文章,钱学森提出粮食增产无极限,是在大批高产卫星出现之前,仅仅是纯学术意义上的,其实也没有错,更无法就此认定他相信并支持高产卫星。

    不久前,在2011年3月3日的《南方周末》上,看到作家叶永烈的文章,说出了一些真相和公道话。

    其实,真正对群众产生误导的不是科学家钱学森,而是一些政治家。

    那个时期,在《人民日报》《红旗》上经常见到的,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人的胆决定的”,“没有办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谁有更多的共产主义思想,谁就会创造奇迹”等激动人心的口号,以及阐述这些口号的理论。

    专家也属于被“误导”之列。

    中国科学院华中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张子明参加了天下第一田的验收。两天后,814日,《光明日报》刊登了题为《地力挖掘不尽,想到就能做到》的观感。他说:“只要到田边一看,一切疑虑就都解决了。那块田就是与众不同,那些成熟后尚未收割的谷穗,平铺在地上足有1尺多厚,而通常情况是厚1寸左右就算是丰产田了。同时这块田的谷穗长得很密,上下交错地靠在一起,分布空间的高度达到50公分以上,穗长一般25公分,几乎每个穗的大小都差不多。过去我们有许多农学家总是想不通:1亩田产万斤多谷,谷穗该怎么摆,禾苗该怎么长呢?现在一看这些问题得到解答了,它们可以向空间争取生存地位啊!可是要是不亲眼看到,那是很难想象的。”[8]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陈风桐在《光明日报》刊登的观感中说:“水稻亩产量达到36956斤,是一件大喜事,是旷古未闻的丰产记录。我们国家有了这样一块丰产田,明年就会有许多这样的丰产田。”[9]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马建猷在参观湖北的几个卫星后,坚决不信,还给毛泽东写信,名字留在了《毛泽东年谱》中。[10]

    不知他参观的地方是否包括麻城的“天下第一田”?在《麻城报》报道的专家名单中,没有他的名字。

    在天下第一田的带动下,麻城县的水稻卫星越放越大,连续突破水稻亩产5万斤和10万斤大关。

    818日,麻城县明山乡妇女主任姜延怀、明山一社妇女队长罗学桃、生产队长罗文根培育的0.252亩中稻试验田,共产干谷11056斤,放出亩产43870斤的卫星。[11]

    8月底,麻城县建新六社在1.017亩中稻田里,共收干谷53493斤,创造了平均亩产干谷52599斤的惊人纪录。这是我国第一个跨过“5万大关”的中稻高产纪录。[12]

    9月初,麻城县白果人民公社高潮三中队党支部书记罗学富、第六生产队长罗启良等所培育的677毫中稻试验田,共产干谷68768斤,折合亩产干谷101578斤。[13]

    前不久看到《从合作化到公社化》一书,其中详细披露了麻城“天下第一田”的产生过程,包括几个重要的细节:

    185883日,麻城县委书记到白果区召开早稻生产现场报喜表彰会。会上表彰了梁家畈乡燎原四社的早稻亩产10327.127斤的成绩。县委书记直接点了王乾成的名,人家亩产上万斤,你这个区委下放干部,能不能拿点硬东西出来呀!王乾成受到压力,鼓起勇气说:“我们有点硬东西,过几天向领导汇报。”

    83日晚上,王乾成召开了社委会,当即布置二队连夜突击稻谷搬家。为了赶时间,后来让4个生产队一起上,几百人连夜用手扯,用门板抬,硬是把七八亩已经成熟的稻谷全部连蔸拔起,移到一块1.016亩的水田里,密匝匝地排得很整齐。

    84日一早,王乾成便向县委汇报。

    85日县委书记赶来检查,一看就满意地笑了,赞扬道,你们放了15000斤的大卫星!

    811日,收割打场,晾晒完毕,连夜过秤入库。省地县检查团过秤累了,干脆以估计代替过秤,半箩筐估60斤,社员们于是也学会了,一箩筐谷连报几次秤。

    苏联《真理报》转载了建国一社的一幅4个小孩站在稻田里稻穗上跳舞的照片。王乾成、建国一社乃至麻城县,一夜之间名扬全国,名扬世界。建国一社先后接待了参观访问者10多万人,包括一批外宾。[14]

    虽不能作为史料,却让读到的人深信不疑。


[1]《人民日报》1958813日,第1版。 [2] 麻城县委办公室:《乘东风破3万斤关——记麻城县建国第一农业社创造高产》,1958821日。麻城市档案馆,1-1-338 [3]《麻城报》1958813日,第1版。 [4]《麻城报》1958815日,第1版。 [5] 郑笑枫、舒玲:《陶铸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第268-270页。 [6] 钟兆云、王盛泽:《江一真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第210-220页。 [7] 徐水县档案馆,1-1-112 [8]《光明日报》1958814日,第1版。 [9]《光明日报》1958814日,第1版。 [10]《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五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2月,第468页。 [11]《麻城报》1958824日,第1版。 [12]《人民日报》195891日,第1版。 [13]《麻城报》1958917日,第1版。 [14] 陈大斌:《从合作化到公社化》,新华出版社,2011年,第192-193页。 

评分完成:已经给 邗城子 加上 50 银元!

喜欢邗城子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邗城子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