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曹操到底是不是盗墓的祖师爷?
送交者: 彩笔绮红颜[♂☆★★声望品衔12★★☆♂] 于 2019-09-17 23:14 已读 190 次  

彩笔绮红颜的个人频道


曹操的故事,大家其实都已经很熟悉了


包括关于他盗墓的事,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但总觉得他盗墓,以及他自己的墓穴被发现的背后


还是有些值得写一写的故事



2009年12月27日


国家文物局认定曹操墓




1


2009年12月27日,对中国的三国文化研究界,应该算一个大日子。


那一天,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经考古发掘的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墓主为曹操。


按照当时媒体的说法,这是“经中国考古学界一致确认”。


当然,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这个墓的主人是否是曹操,一直有很多的争论。


但对于曹操墓的辨析,并不是今天这篇文章的重点。今天的重点,是籍由曹操墓被发现而引出的另一个话题——当时曹操墓被发现的时候,引起了很多人的感慨。


为什么?


因为曹操被认为是中国“盗墓界”的祖师爷。





在河南“曹操墓”中被发现的“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等物件,被相关专家认为是证明该墓是曹操墓的最有力证据。


2


曹操盗墓,其实在《三国志》中并没有相关记载。


东晋的史学家孙盛,在他编撰的《魏氏春秋》中,记录了关于曹操盗墓的“光荣事迹”,然后裴松之在注《三国志·魏书》的时候,又把这段事迹给引用了进去。


但这两个人其实都不是第一“信源”。


到目前为止,关于曹操盗墓以及相关描述的最全面记载,只来自一个人的说法——孙盛和裴松之也是引用了他的文字而已。


这个人,就是“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才子陈琳。





光荣公司《三国志12》游戏中的陈琳形象


陈琳是在帮袁绍讨伐曹操之前,通过一篇檄文揭露曹操盗墓的这段黑历史的。


古往今来,中国人打仗之前,总喜欢弄一篇檄文,用来彰显自己的正义,揭发对手的罪行。比较有名的,远的如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牧誓》,骆冰王写的讨伐武则天的《讨武曌檄》(看得武则天本人都拍案叫绝),近的有曾国藩讨伐太平天国的《讨粤匪檄》,朱淇的《辛亥革命军奉天讨满檄文》


陈琳的那篇檄文,也是流芳百世的名篇,题目叫《为袁绍檄豫州》(也叫《讨曹操檄》)。


檄文中提及曹操的“盗墓史”,是这样写的:


“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率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这段文字总共只有69字,却流传千年,把曹操牢牢钉在了“盗墓者”的耻辱柱上。



3


陈琳的这段文字,信息量巨大。


首先,点出曹操盗的是梁孝王的墓。


梁孝王是谁?他名字叫刘武,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文帝刘恒的嫡亲次子,汉景帝刘启的弟弟。因为在“七国之乱”中拼死拱卫长安而立下大功,深受重用。因为家财巨富,所以死后的陵寝藏有无数财宝。


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


“其未死时,财以聚万计,不可胜数,及死藏府余黄金尚四十余万斤。”


其次,曹操居然是亲临盗墓现场的。


一般来说,盗别人的墓是件见不得人的事,主使者一般不亲临现场,而是派手下人去做。但曹操却非常接地气,亲自下基层,站到了盗墓的第一线。





1994版《三国演义》,鲍国安版的曹操


第三,曹操居然还把盗墓“职业化”和“体系化”了。


这个就源于那段文字里的“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在诸多盗墓小说中频繁出现的这两个名词,源头即是在此。


“发”为“挖掘”,“丘”为“坟墓”,“发丘中郎将”如果要用现在的官职解释,大概相当于“盗墓管理办公室主任”,至于“摸金校尉”,就是这个办公室下面的办事人员了。


设置这两个职位,等于是说明曹操把盗墓这种行为公开化,制度化了。


第四,曹操的职业道德似乎不高。


这从陈琳的“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这八个字可以看出。“隳突”(huī tū)就是彻底破坏的意思。联想到之前写的“开棺裸尸”,可见曹操是暴力盗墓,没有给死者留什么情面。


综合起来看,曹操的盗墓行为,是有组织、有预谋的。


但是,这确实是真的吗?


4


还是要看看陈琳写这篇文章的动机。


陈琳披露曹操盗墓事实的这篇文章,并不是一篇考证的文章,而是一篇讨伐之前发布的檄文。而这类檄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大大地贬低对手,激起公众对对手的仇恨,以便本方的讨伐能得到更多人的拥护。


在这样的背景下,陈琳所引用事例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了,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要激起大家对曹操的仇恨。


善于考据的清人何焯就曾指出,以陈琳一篇檄文就指认曹操盗墓,“此事不知信否”。而主编《后汉书辞典》的张舜徽教授(中国第一个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更是认为,“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这两个官职,这是陈琳帮袁绍攻击曹操时捏造出来的。


那么,能否就因此否定曹操盗墓的真实性?倒也不能。


陈琳的这篇檄文,确实给曹操造成了重大冲击——他看这篇檄文时正在犯头风病,看了之后,惊出一身冷汗,头也不觉得疼了。





2010年的《新三国演义》,陈建斌版的曹操


所以,后来袁绍兵败,陈琳被曹操部队俘获,押去见曹操。根据《三国志·魏书·陈琳传》中所记载,曹操当时见到陈琳,实在忍不住就质问了他:


“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以前为了本初(袁绍的字)时写檄文,只需列举我本人的罪状就可以了嘛!干嘛要骂我的父亲和祖父呢?”(陈琳的那篇檄文把曹操的义祖父曹腾和父亲曹嵩骂了个狗血淋头)





陈琳一听曹操这么说,当即低头认罪。曹操爱陈琳之才,也没有杀他,后来让他当了司空军师祭酒。


但曹操的这番话就很有意思了。


就好比现在大家在微博上谴责一个明星劈腿,有人说“一看就知道他从小家教没教好!”于是明星发微博回应:“你们有本事冲我来,说我爸妈干什么?!”


不管怎么说,“盗墓”毕竟是件见不得人的事,尤其是对曹操这样身份的人来说。


但曹操并没有否认陈琳指控他关于“盗墓”的罪状。


5


话说回来,在曹操那个年代,盗墓不算件很罕见的事。


自汉代开始,“厚葬”的风俗开始渐渐流行,从王侯到贵族到普通百姓,家里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死后都希望放在墓室或棺木里陪葬,这也使得一座墓室就成了一座宝库。


在这样的背景下,盗墓其实成了一种发家致富的捷径。袁绍让陈琳写曹操盗墓,其实他自己的军队也盗墓,而且往往是把整个墓室洗劫一空。东吴大帝孙权盗长沙王吴芮和南越王赵婴齐墓的“事迹”,也是广为流传。





其实当时盗墓这事,干得最狠的是董卓。董卓从洛阳迁都长安时,把洛阳周边包括帝陵在内的坟墓全都挖了一个遍。(图为央视1994版《三国演义》中的董卓形象)


说到董卓,又要说回曹操。


按推断,曹操盗梁孝王墓的时候,在公元190年前后。当时的天下态势是:关东诸侯结成联盟,共同讨伐董卓。当时曹操也是“散家财,合义兵”,拉起一支大概5000人左右的部队参与其中。


根据唐代《艺文类聚》上的记载:


“操别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天子闻之哀泣。”


这“数万斤”的金拿来做什么?按曹操的说法,全部用来“匡扶汉室”发作军饷了。


这也可能从另一个角度解释曹操在荥阳被董卓大将徐荣打得惨败后,依旧可以维持住自己的部队——那笔盗墓的金子,据说维持了曹操部队三年的军饷。


当然,大家愿意相信曹操盗墓的行为属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曹操本人的性格。


那种“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性格,估计对盗墓这种行为不会有什么大的抵触的。


6


曹操不拘小节的性格,也直接影响了自己的身后事。


曹操一生俭朴,在生前就一直反对“厚葬”而提倡“薄葬”。其实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厚葬”对社会财富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曹操提倡“薄葬”,是有他的道理的。


公元218年,曹操颁布了《终令》,指出自己的墓穴“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意思是不要占用良田,用天然的山丘做基础,不要封土,不要种植树木。


公元220年,预感自己阳寿将尽的曹操再颁《遗令》,规定“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便除服。……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虽然曹操的子孙和官员在曹操去世后,还是“超规”做了一些事,但曹操从葬礼到陵寝,基本上还是按照他生前“薄葬”的意思的。


至于说曹操生怕后人盗他的墓,造了七十二“疑冢”,出殡时七十二口棺材从四个城门同时运出,这些说法来自后人的演绎,并无实据。


事实证明,没有搞那么多花头,历经近2000年,曹操的墓也没有被大规模盗掘乃至被人发现。


靠的是什么?靠的并不是所谓的“疑冢”密布,或者机关厉害,原因非常简单——“薄葬”而已。


没有明显标记,不易被人发现;没有金山银山,不怕被贼惦记。


曹操纵横驰骋一生,要自己身后事办得风风光光,陵寝极尽奢华,并不是件难事。


但他是个明白人。


【馒头说】



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

我想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对于作家而言,会讲故事和有文采是两种能力,能得一种,就可有大成。当然,有的人是两种能力兼而有之,最典型的代表是金庸。

而有的人,是很会讲故事,但略欠文采。我个人认为,南派三叔就算一个。

《盗墓笔记》虽然经常挖坑不填和逻辑对不上,但总体而言,是一个讲得非常好的故事,南派三叔在这方面的能力相当出色。当然,若论文采,我个人感觉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当初也很迷《盗墓笔记》。

只是我在看《盗墓笔记》的时候,除了对那些骇人的故事感到头皮发麻时,也会经常感慨:那些原来墓室的主人,无论生前多么显赫,面对后来的闯入者,其实是没有什么抵抗能力的。

不仅是小说,现实中也是这样的。我曾写过一篇关于“东陵大盗”孙殿英的文章,慈禧太后威严一世,何曾会想到自己的陵寝会被一个军阀用炸药炸开,洗劫一空?

生前荣华,寄望死后继续富贵的人,往往事与愿违。


而那些想明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人,倒反而会享受身后的安宁。

还是让我想到了曹操的儿子曹丕曾说过的一句话:

“生具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



喜欢彩笔绮红颜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彩笔绮红颜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