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明朝举人史大成,清朝殿试第三名却被钦点状元,碰巧印证浙江民谚
送交者: 狂心中[♂☆★★★★如狂★★★★☆♂] 于 2020-09-05 11:11 已读 889 次  

狂心中的个人频道

浙江鄞县,有一个人名为史大成,乃是后来的清朝顺治12年汉榜状元。

史大成虽未清朝状元,却是出生在明朝,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明末人士。


尽管出生在农民家庭,其父却略通文墨,在读书与种地的选择上,对史大成有更加开明的选择,同意他读书识字。

接触文化学习之后,史大成便沉浸其中,小小年纪的孩子,却拥有极强的求知欲,几乎是无论严寒酷暑,读书学习从未间断。

纵观史大成一生,有两个优秀品质,其一求知若渴,其二至亲至孝,“孝”字在史大成的生命里,可以说远超一切。

史大成还未成年时,有一次其母病重,日渐憔悴,眼见母亲饱受病痛折磨,心中焦虑万分,万般无奈之下,仿古人割股肉入药,使得母亲重病得医。

史大成因此得“孝子”名分,在当地官府的支持下,获得不少钱粮的嘉奖。


史大成以孝成名,以学求功名。

年仅十六岁,便早早考中秀才,又在明朝崇祯十三年时,一举考中举人,而此时他的年龄也不过才十九(周)岁而已。

古代科举制度,想要中得举人有多难?看看《范进中举》的情节便可知一二,当范进知道自己中了“范讳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时,难以置信的“看了一遍,又念一遍”,在最终确认属实以后,才惊呼一声“噫!好了!我中了!”随后倒地,不省人事,再醒来时,已经疯了。

由此可知,在古代中举人难于上青天,一旦中举,则实实在在是一件让人值得“欢喜疯了”的事情,范进用了几十年取得的成绩,史大成在十九岁时就完成了,其学问之高可见一斑。

如果万事顺利,相信以史大成的才华,金榜题名也并非难事。

只不过世事无常,无法尽随人愿。


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破败腐朽的朝政,再也无力支撑着坚持走下去,轰然倒在了历史滚滚车轮之下。

早在清兵入关以前,史大成就已经预见了这样的结局,他便在中举人以后,没有继续参加科举考试,而是乐得清闲,在家服侍父母,同时以乡学授课维持生计,一边尽孝,一边读书教学。

直到顺治帝登基,清朝入主中原大局已定。

朝廷的劝其参加科举的来信如雪花一般纷纷而至,史大成却依然不愿意前往参加科举考试。

史大成之所以屡次拒绝清朝的邀请,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其想尽孝,不愿意离开父母身边;另一方面是,史大成对于明朝依然抱有希望,不愿意在这个时候主动参加科举考试。

史大成的心思,他的父母自然最为了解,终于在多年以后,许多汉人学子纷纷开始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史大成的父母觉得时机成熟,也开始规劝史大成参加科举。


史大成不愿违背父母之命,便与众位汉人考生一起前去参加科举乡试(史大成是明朝举人,在清朝依然需要参加乡试)。

在这一次波澜不惊的乡试当中,却发生了一件值得流传的佳话,当时与史大成一起参加乡试的还有两位学子,他们分别是严我斯、蔡启僔,他们三人在后来分别成为状元,也就是说,此次乡试竟然有三名未来状元一同参加。

史大成随后又参加了会试,殿试(廷试),并且其远见卓识的答卷和观点,让主考官折服,被列在当次殿试的第三名。

顺治帝读罢考生的卷子,直接将主考官排在第三名的史大成卷子钦点为甲等第一名状元。

顺治帝真不愧是性情中人,他这么做的原因是史大成的答卷“文气光昌,字法敬慎,必端人也。”

通俗来讲,便是史大成的文笔好,字俊秀,必然是一位正直之人。


史大成的状元得来确实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但是这样的结果却并非全是运气使然,史大成的学问过人,虽然排在第三,相信与前两名也不分伯仲,在顺治帝的慧眼之下,拔得头筹也是实至名归。

最重要的是,顺治帝并没有看走眼,史大成何止是正直之人,更是至亲至孝之人。

尽管史大成在顺治帝在位期间更多的是在服侍父母,但是在康熙年间,他再次入朝为官时却政绩斐然,可圈可点。

史大成在高中状元以后,在京任职翰林院修撰。

史大成虽然成功入仕,但是他却十分惦念自己的父母,因为当时的京官与现在不同,想要回家省亲需要符合制度,并不能随意为之。

当时的制度是,京官需要任职满6年后参加京察,然后才能回乡省亲。

京察,是清朝沿用明朝吏部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京官对此必须严格遵守。

无奈之下,史大成留京转眼三年多过去,对父母的思念一日比一日浓烈。


最终,史大成的父亲承受不住对儿子的思念,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儿子,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同时带去了一张自己的画像,希望史大成回信时也能带上自己的一张画像,以慰藉父亲思念儿子的心情。

史大成接到家书与画像时,瞬间泪流满面。一位大孝子,哪里能够受的了父母如此的深情,更无法对父母的思念置之不顾。

史大成最终决定向顺治帝上疏,请求返乡省亲。

史大成这个上疏远不是请假那么简单,此举其实是在对抗清朝的“京察”制度,万一皇帝心情不顺,史大成不仅官位不保,很有可能还要入狱。

从史大成如此的表现来看,在他的心中,功名始终排在孝道之后。

顺治帝自然也从史大成的上疏中感受到了他的内心想法,同时也被史大成的真情实意所感动,在史大成的上疏中,他如此写道:

臣父思子不见,思见子之仪容;呼子不来,频呼子之名字。臣若忍此,不可以为人子,亦何以为人臣!


史大成之言深情款款,表达了不为人子,难为人臣的态度。顺治帝不仅破例准了他回家省亲,而且将京察制度的时间缩短为三年。

顺治帝对爱情执著,自然也能够理解史大成的亲情,才有了如此人性化的结果。

史大成回家途中,得知父亲已故的消息,父子俩最终没能见到最后一面。

史大成申请守制三年,三年后又因放不下老母亲,选择留下继续伺候母亲,直到母亲去世,又丁忧三年。

十年转瞬即逝,期间有人举报史大成欺骗朝廷,为的是不为朝廷效力,这样说法看似平淡,在当时满汉关系的情况下,却越发显得恶毒。

好在朝廷没有对史大成下毒手,反而多次催促其返京,史大成却始终不回京,而是选择留在母亲身边,他认为“岂能以一官之职而易一日之养乎!”朝廷没有办法,将其削职,他也不甚在意。

“自古忠孝难两全”,这句话说的人虽然很多,但是真正做的时候,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对朝廷尽忠,反而似史大成这样坚定“尽孝”的人并不多。

父母之恩大于天,这是史大成的选择,但是朝廷之恩,顺治帝之恩,史大成也没忘,等到父母归天以后,史大成便在康熙时期再次出仕,为朝廷出力了。

有意思的是,早在史大成高中状元之前,在浙江一直流传着一句民谚,清朝状元“始于史,终于钟。”

而史大成高中状元,正好印证了“始于史”,至于“终于钟”是否准确,当时的人们无从得知,但是今天的我们却可以清楚知道。


让人觉得有趣的是,笔者经过翻阅史料得知,清朝浙江的最后一位状元真的姓钟,名为钟骏声,是咸丰十年的状元,当时也是授翰林院修撰,与史大成相同职位。

二者对于民谚“始于史,终于钟”的印证,至今令人啧啧称奇。

参考资料:《清史稿》

喜欢狂心中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狂心中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