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为什么景泰帝和于谦“不得善终”?
送交者: 热天赋[☆★★春雷★★☆] 于 2021-07-01 20:58 已读 1563 次  

热天赋的个人频道

1449年8月的“土木之变”,是明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明朝皇帝被俘,几十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蒙古大军兵临皇城之下,虎视眈眈。


土木之变

在这样千钧一发的时刻,被俘的明英宗之弟朱祁钰登上皇位,即景泰帝。他与兵部尚书于谦一道,积极备战、稳定局势,硬生生地将明朝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

不过8年后,成绩斐然的景泰帝就在夺门之变中被废黜,昏庸的英宗重新登上了皇位。一直支持景泰帝的于谦,也以莫须有的罪名被逮捕并处死,仅给后人留下“只留清白在人间”的诗篇。


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1449年(正统十四年)。

7月,漠北蒙古瓦刺部也先,兵分四路向明朝发起了进攻。明英宗朱祁镇不顾群臣“六师不宜轻出”的苦苦劝谏,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亲率五十万大军仓促从北京出发,出居庸关到宣府,准备与蒙古人决战。

6park.com

也先

由于用人不当和指挥失误,明军出师不利。8月14日,大军在怀来县城外的土木堡被蒙古军队包围;15日,全军被击溃,英宗与亲军突围不成,惨遭俘虏。至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王振,则被义愤填膺的将士杖杀。

蒙古军队“挟天子以令明朝”,顺势南下。边关接连报警,而北京“守备空虚,各营精锐,尽遣随征,军资器械十不存一,疲卒羸马不足十万”,“京师震恐”。


北元时期的蒙古骑兵

在这种皇位虚悬,社稷不保的险恶形势下,急需另立新主,以尽快控制动荡局势。那么问题来了,立谁为帝最为合适呢?

按照明朝的“传统”,理当册封英宗长子朱见深为皇帝。但他时值仅三岁,显然不合适。因为在当下,明朝需要一位能消除祸乱、“贤且长”的有为之君,因此,英宗之弟朱祁钰成为最有资格的人选。
论年龄名份,他是宣宗次子,年龄比英宗相差仅一岁;长兄不在,长弟继位,可谓“兄终弟及”体制的灵活变通;更何况,他在英宗御驾亲征时,便被任命留守京师“监国”,积累了一些治国经验。

八月末,群臣疏请皇太后“国有长君,社稷之福,宜立王(朱祁钰)为皇帝。允之,命具仪仆日。”不过,朱祁钰得知这一消息时,极力推辞,但在群臣“祖宗神器不可虚,圣母有命不可违”的规劝下,终于同意登位。

九月初六日,朱祁钰正式登基,是为景泰帝,改元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景泰帝不负众望,挽救了明朝的危局。


景泰帝(1428—1457)

首先,他力主抗战,反对迁都,稳定人心。土木堡事变后,蒙古军队破紫荆关,兵锋直指京城。京城朝野恐惧,人心极其不稳,有的大臣甚至提前将妻子老小遣归故里,更有大臣主张宜迁都南京。

兵部尚书于谦断然阻止:“京师,天下根本,宗庙、社稷、陵寝、百官、万姓帑藏、仓储咸在,若一动则大势尽去,宋南渡之事可鉴也。徐妄言当斩。”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之时,景泰帝坚决支持于谦固守北京的建议:“死则君臣同死,有以迁都为言者,上命必诛之。且出榜告谕。固守之议始决。”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

其次,重用贤臣,稳定局势。于谦因“威令严密,目视指屈口奏,悉合机宜。”得到景泰帝充分信任。他积极招兵买马、操练军队,全力备战。

十月,也先再次长驱到京城西北关外,于谦亲自督阵,诱敌深入,大败蒙古军队。英宗也于1450年7月(景泰元年七月),被主动放归。

于谦因卫国有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在景泰帝和于谦等人的精心治理下,“使强寇深入而宗社安,再造之功良云伟矣”。


此时明军的战斗力,以无法同明初军队相抗衡

实际上,后人对景泰帝的评价也非常高。“太祖之后,而功者,熟不知成祖乎?德者孰不知孝宗乎?盖犹有景泰帝焉,已庚之际,微帝吾其被发左衽矣,其德如何?曰在知人,在安民。”

但就是这样一位英明之君,却在1458年(景泰八年)正月“被夺权”,丢掉了皇位。

明英宗复位后,景泰帝被降为王,迁回邸,不久便离奇去世;拥戴景泰帝的于谦,也惨遭杀害并抄家。从此,明朝边关备战措施尽废,西北边患又趋严重。

论才能,景泰帝是远在明英宗之上的,但其夺权的政变为何如此“顺利”?不得不说,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客观地说,明朝的中央集权被空前强化,皇权高度集中,对下防范极为严格(东厂和锦衣卫就是很好的例子)。在皇位继承制上,为了防止内部夺权而互相残杀,严格恪守着嫡长子皇位继承制。

国家建储,礼以长嫡,天下之本在焉。居长者必正储位,其诸子当以封王爵;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为使各项集权制度深入人心,明朝统治者们极力推崇程朱理学,使人们主动接受封建制度下的伦理道德“规范”。

程朱理学讲究“理在气先,理外无物”。父慈子孝,君敬臣忠,兄友弟恭,夫唱妇随,朋友有信,长幼有序的伦理道德,就是所谓的“天理”,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不守天理”的行为,是大逆不道的。

由于明朝官方对程朱理学的倡导和扶持,使其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理学也成为了官方学术。


明朝官员

程朱理学在明朝皇位继承制度的实际运用,就是始于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度。他身体力行,战胜情感与制度的冲突,“忠诚”维护着嫡长子皇位继承制。

1393年(洪武二十五年)夏四月,皇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曾欲立皇四子燕王朱棣,诏问群臣时,学士刘三吾进言:“皇孙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嫡统,礼也。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于何地?帝大哭而罢,然以三吾言,立孙之意遂决”。


明太祖马皇后画像(左),明太祖像(右)

靠“靖难之役”起家的明成祖朱棣,尽管本人靠篡嫡上位,但在立皇储时,并未打破传统思想的桎梏。

在皇长子朱高炽与次子高煦之间,他本欲立“有似已雄风”的次子朱高煦为储,但在饱读四书五经的大臣们的劝说下,最终还是立朱高炽为皇太子,维护了嫡长子皇位继承制。


明成祖朱棣

纵观我国历史,没有一个封建王朝像明朝一样,严格恪守嫡长子皇位继承制。身份是新皇登基的唯一标准,即便他无才无德,昏庸腐朽,可谁要是敢造他的反,必将冒天下之大不韪,人人群起而攻之。

如明武宗朱厚照是历史上有名的不理朝政、腐朽荒淫可比隋炀帝的昏君。但当1520年(正德十六年)九月,宁王朱宸濠起兵造反时,立即遭来“心学”创始人、巡抚南赣都御史王守仁等大臣起兵群起而攻之。


明武宗(1491—1521)

同样,如果他身份不正称帝,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全无安身立命的土壤。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初,就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

明朝大儒方孝儒,朱棣本欲重用他,让他起草即位诏书,方却死不从,大骂朱棣是燕贼篡位,宁愿被“株连十族”也不背“不忠不孝之名”;

帮助朱棣夺取天下的姚广孝,在功成名就之后却落得众叛亲离的悲催下场,甚至连他的姐姐也拒不认其为弟。


姚广孝(左)和方孝孺

不客气地说,景泰帝与于谦,正是明朝“嫡长子继承制”的“受害者”。


景泰帝即位后,遭遇到了一系列难以克服和调和的矛盾。从1450年(景泰元年)到夺门之变发生的七年多时间里,大臣们从未主动放松过对无嫡长名份的景泰帝的主动发难。


《大明风华》中的景泰帝

兵部右侍郎李实受命迎接英宗时,英宗自己说:“你们回去上复当今皇帝并内外文武群臣,差来迎我,愿看祖宗陵寝或做百姓也好。”

但在议论如何迎归时,吏部尚书王文等人,因英宗“名正言顺”便直接了当地提出“迎复”称帝,“上皇蒙尘,理宜迎复”。言外之意,景泰帝名份不正,自当拱手让位。全不在意英宗带来的丧师辱国,辱没宗庙的恶果。

景泰帝尽管万般不爽,但也找不到理由予以驳斥,只能以“本所不欲,尔等强树,今复纷纭”来“抗争”。

最终,兵部尚书于谦可谓力挽狂澜,“皇上已立,孰敢他议。”这才有了景泰帝仍执乾纲,尊乃兄为太上皇的安排。君臣矛盾尽管暂时得到解决,但“正派之争”的序幕已经缓缓拉开。


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

英宗回归南宫后,朝中百官多次上疏景泰帝,请求他要如同“子对父”一般厚待“太上皇”。

1450年(景泰元年)7月,景泰帝遣兵部右侍郎李实作为特使迎归英宗。景泰帝率百官迎接,朝谒。百官又请安万寿,元旦正谒,景泰帝没有同意。于是有大臣上疏,责怪迎归英宗的礼数太薄,弟对兄尊崇不够。

1455—1457年(景泰五年到七年),御史钟同、仪制郎中章纶、南京大理寺少卿廖庄等纷纷上疏景泰帝,要他尽“臣子之礼”恭敬对待“太上皇”,以符合“父慈子孝、君敬臣忠、兄友弟恭”的行为准则。

景泰帝亲受英宗册封,是上皇之臣子也。上皇传位陛下,是以天下让也。陛下奉太皇太上皇,是天下之至尊也;孝悌者,百行之本,万善之源,望退朝之暇,朔望节旦,亲旨南宫,率群臣朝见,展天显之爱。

坦诚地说,君臣关系此时变得更为微妙起来。


钟同(1423—1455)

为了改变自己“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景泰帝决定废英宗长子朱见深的皇太子,改立自己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父位子传,在封建社会乃天经地义之事,但景泰帝却遭遇到了极大地困难。

从他登基的前三年,“居然”一直无一人迎合帝意,景泰帝只好自己主动争取。他试探性地问太监金英:“七月初二日,东宫(见济)生日也。”立即遭来金英理直气壮的反驳,“东宫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即朱见深生日)”。

1453年(景泰三年)5月,景泰帝终于“成功”废朱见深为沂王,改立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但却引来极大非议。如新科进士杨集光指责于谦、王文“乃恋官僚之赏,不思所以善后乎?”

可“天不遂人愿,”1455年(景泰五年十一月),仅立一年半的怀献太子夭折,景泰帝的皇位再次发生动摇。


《大明风华》中的明英宗形象

朱见济死时,景泰帝才二十六岁,可谓年富力强、身体倍棒,完全可以后续子嗣,但上言复储的大臣纷至沓来。从景泰五年四月到八年正月夺门之变发生,御史钟同、礼部仪制郎中章纶等人先后上疏景泰帝,请求复储。

他们“喋喋不休”的上疏,彻底触怒了神经紧张的景泰帝。他下令将钟同、章伦下锦衣卫狱进行梃杖,要求供出幕后主使,钟同被梃杖而死,可以说用生命“捍卫”了“天理”。

景泰帝病重之时,朝中大臣们似乎并不关心他的身体状况,而是“立储”。包括于谦、王文在内的众臣“皆望复储”,上疏景泰帝“请早立(沂王)太子”。

与此同时,如石亨、徐有贞等人开始密谋策划,发动政变,置景泰帝和于谦等人于死地。景泰八年(1456)正月十六日,“夺门之变”发生,景泰帝“下课”。他“是否同意复储”,已然成了未解之谜。


“夺门之变”

值得玩味的是:
于谦在得知英宗复辟后,毫无责难英宗之意,反而在当日上朝时,恭顺朝拜新君;自身难保的景泰帝,得知乃兄复位时,也说“好、好,兄为之甚善”;至于当时的知识分子们,在谈论夺门之变时,“居然”盛赞石、徐之举“胆略诚非,豪杰之士也”,评价英宗复辟是“社稷之利、臣民之福”。

这一系列怪象,实质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的真实反映。


景泰帝虽受正统派群臣攻击,但终究紧握君权,所依赖的于谦等大臣也有着很大的权力。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景泰帝没有仿效他的先祖朱棣,实行残酷诛杀以防范英宗复辟?


明朝军队

1)朱祁钰并非刻意“篡权”,是特殊背景下的“特殊产物”

因此,他对政治斗争的残酷,几乎没有什么预判。在他看来,自己既然是众人推选的,“应该不会”被同一拨人赶下金銮宝座。

新太子朱见济死后,御史徐正就建议景泰帝,“今日臣民有望上皇复位者,有望废太子沂王嗣位者,陛下不可不虑。宜出沂王于沂州,增高南城数尺,伐去城边高树,宫门之锁亦宜灌铁,以备非常。”

这种并非空穴来风的“警告”,本应引起景泰帝的高度重视。“可惜”的是,他怕自己一旦“下狠手”,会被大臣们指责有伤兄弟情谊,因此一直未对英宗一家有大动作。对于徐正的建议,更是“大怒,谪戍”。

反观明成祖朱棣,残酷镇压了一大批不愿意与他合作的群臣,并不断派人追寻失踪的建文帝的下落,急欲斩草除根,丝毫不留情面。


一些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

2)景泰帝从小生长在皇室深宫大院,接受了深度的程朱理学教育,对正统观念有着很强的认同。且性格优柔寡断、做事瞻前顾后

他没有像朱棣那样,以英宗冒然御驾亲征,丧师辱国、有辱宗庙果断处置,反而亲自于京师城郊迎接,置于南宫,还定期“拜谒乃兄”。

在今天看来,将英宗及其长子安置于宫内,且不加强防范的举措,无疑于在身边安置了一枚定时炸弹。

1458年(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夜四鼓,石亨、徐有贞纳兵千人,率众薄南宫,锢不可启,扣之不应。有贞命众取巨木悬之,数十人举之撞门,又令勇士垣入。与外兵合毁垣,垣坏门启,抬英宗到奉天殿,升卒鸣鼓,宣告上皇复辟矣。”

如此“大张旗鼓”的政变,全不见刀光剑影的残酷厮杀。进一步印证了景泰帝对政治斗争认识不足的情况。


几年前还“哭哭啼啼”的明英宗,居然成功逆袭了

3)于谦性格耿直,无意间得罪了权奸小人

景泰帝在位期间,特别信任、重用贤臣于谦,一切政务悉由谦运作。连于谦的平时生活也关怀备至,这引起了朝中石亨、徐有贞等大臣的嫉妒。

于谦性情耿直,平日只知辅君安民,操练军队,缺乏政治斗争的思想准备和政治手腕,给了朝中的宵小之徒可乘之机。以徐有贞为例:

土木堡之变后,徐有贞当初主张南迁,于谦劝止,且言出此语者当斩,景泰帝纳于谦言,徐有贞深恨于心;后来,徐有贞又请于谦为其保举补国子监祭酒,未遂(景泰帝没同意)。徐以为于谦不荐,更加怀恨在心。


徐有贞(1407—1472)

这些大臣总想扳倒于谦,但对景泰帝“偏爱”于谦的现状感到“无力”。他们最终得出结论:

只要是景泰帝当政,自己便不可能出人头地;倘若易立天子,改朝换代,自己才能得到“逆袭”的机会。

于是,1458年(景泰八年)正月,石亨、徐有贞等大臣密谋:“与其复太子,不如直接让英宗复辟。”达到一报私仇,二可以加官晋爵的一箭双雕的目的。


于谦墓

英宗复辟当日,于谦、王文、陈循等景泰朝命官就按部参拜新君后,被逮捕下狱。以于、王“意欲”谋立外藩”为由“斩于市”,妻子戍边徼。英宗复辟过去十来天后,景泰帝离奇死去,年仅三十岁。

能力颇为出色的景泰帝,只因非嫡长出身,以如此惨淡的方式,完成了生命和政治生涯的匆匆之旅,落得善始不得善终的悲惨结局;而精忠报国的于谦,以莫须有的罪名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刀下鬼。


明朝的统治者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大力扶持程朱理学,使之成为官方学术和道德标准。其“后遗症”就是,官僚群体唯“天理”是从,政治体制逐步陷于僵化,形成恶性循环。

明代中叶以后,无能昏庸的皇帝相继登位,明朝的国力发生了断崖式下降,这与其僵化的思想桎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喜欢热天赋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热天赋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