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孙子就是伍子胥
送交者: LiaoKang[★★声望品衔10★★] 于 2023-08-30 12:06 已读 5484 次 13 赞  

LiaoKang的个人频道

孙子就是伍子胥

 

廖康

 

我们都知道《孙子兵法》,但是对其作者似乎所知极少。孙子究竟是谁?做过什么?怎么就能写出那么杰出的十三篇兵法?他的同代人没有只言片语。最早提到他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孙子是齐国人,叫孙武,拿着所著兵法十三篇去见吴王阖闾。随后就是大家熟知的训练宫女,杀吴王爱姬的故事。司马迁对此津津乐道,写了近三百字。但是对孙武在三万吴军远征伐楚,击败其二十万大军,占领楚国郢都中的作用却只有“卒以为將。西破彊楚,入郢”这十个字。这场几乎灭国的大战始于公元前506年,而司马迁是公元前一世纪去世的。这意味着,《史记》是在吴国伐楚近四百年后写的。司马迁没有说明他是怎么知道孙武的参战,但他描述训练女兵的细节令人感觉那是他坊间听来并欣赏的故事,而他叙述提兵破楚的简略则表明他对孙武在战争中的作用不甚了解。然而,这场大战是春秋时期最重要的战争之一,是吴国与楚国多年冲突中最大的军事成就。如果孙武果真是吴军将领,打败了楚军,为什么详细记载这场大战的史书《左传》竟然对他一字未提?只说伍子胥统领吴军,仿佛没有孙武这个人似的。

最早提出这个疑问的是宋人叶适(1150—1223),《习学记言》卷四六:“吴虽蛮夷,而孙武为大将,乃不为命卿,而《左氏》无传焉,可乎?”之后陈振孙,(1179—1262)在《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二也发问:“孙武事吴阖庐而不见于《左氏传》,未知其果何时人也?”清人牟庭(1759—1832),在《雪泥书屋杂志》卷二中论述:“古有伍子胥,无孙武。世传孙子十三篇,即伍子胥所著书也。而《史记》谓孙膑生阿、甄间,为孙武之子孙者,实即子胥之裔也。”虽然牟庭与司马迁一样没有史料作直接证据,但他有逻辑推论和间接证据。其一:司马迁在《伍子胥列传》及《吴世家》里叙述阖闾破楚时总是同时提到“子胥、孙武,号曰‘二子’,而不可分别”,而且“功同一体,语必同辞。”其二:《左传》记载吴远征伐楚主要是用“子胥之谋”,而且“运筹决胜,惟子胥实主其功。”但《左传》并非忽略他人的次要功劳,其作者“左邱明喜言兵,爱奇士”,他提到了另一个善用兵者华登,却没有提到孙武。所以牟庭认为根本没有孙武这么个人,伐楚领兵的统帅就是伍子胥。

《左传》的作者左丘明,虽然生卒年不详,但公认是春秋末期的大作家,与孔子是同代人。孔子对他极其尊崇,称其为“君子。”他的先祖本是齐国人,因宫斗失败而逃到楚国,出任楚国的左史官。古代官职家传,左也成为他家的姓氏。左丘明是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与《史记》相比,《左传》才是信史,而且成书于吴楚大战之后三十年左右,可信性应该非常高。《左传》详细记载了这场大战,却只提到伍子胥,没有提到孙武。如果孙武真是指挥吴军的主帅或大将,左丘明不可能对他一字不提。

难道孙武是司马迁凭空捏造出来的?他没有理由这样做,但犯错误是难免的。根据《左传·哀公十一年》,伍子胥担心夫差终将被勾践打败,便在艾陵大战前,趁出使齐国宣战之机,将独子交给他在齐国的好友鲍息大夫抚养,改姓公孙。这也成为夫差怀疑伍子胥通敌的原因并赐死他的理由之一。牟庭认为伍子胥的后人由姓公孙而变为姓孙,孙膑是其后裔之一。《孙子兵法》是伍子胥所写,后人校改,本是“孙子,《武》十三篇。”近四百年后,司马迁误认为孙家世代齐人,孙武精通兵法,著有十三篇,因而得见吴王阖闾。这是张冠李戴。

我赞同牟庭的推论。除了他所给的理由以外,我还认为所谓的孙武在吴国伐楚之前写出兵法不符合常识,是次序颠倒。按照司马迁所言,孙武仅仅指挥过伐楚这一场战役。他怎么可能在没有实战经验之前就能写出如此杰出的军事著作?而且司马迁笔下的孙武是突如其来的:“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没有家世,没有身世,天生一个精通兵法的专家,打了一场大战,立了奇功。其后如何?没有交代。“孙武即死,后百余岁有孙膑。”司马迁既没有说吴王是否给予奖赏封官,也没有说孙武是怎么死的。突然又说孙膑是孙武的百年后人,所下笔墨比写孙武多得多,而那一章的标题本是《孙武·吴起》,难怪后来有人认为孙武就是孙膑,误以为《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是同一著作。与之相反,司马迁把伍子胥的来龙去脉讲得非常清楚:劝谏楚庄王的爷爷伍举、给太子建当太傅的父亲伍奢、孝顺的哥哥武尚,三代名人无一遗漏。我们所熟知的楚平王娶儿媳,害伍家,伍子胥过昭关,伐楚鞭尸,申包胥哭秦廷借兵,勾践卧薪尝胆,夫差赐死伍子胥,最终败给勾践等故事在《史记》中都有详细记述。按照牟庭的推论,伍子胥和孙武是同一个人,他儿子伍封,寄居齐国后改名王孙封,后人改姓孙。孙姓的来源之一就是改自王孙、公孙、叔孙、孟孙、季孙。百余年后,又出一兵家孙膑。这说法虽然与《史记》同样没有实证,但一脉相承,不那么突兀,更有内在逻辑。

至于网上流传的《富春孙氏族谱》,说什么孙武的祖先是卫武公、惠孙,祖父是孙书,父亲是孙凭,母亲是鲍姜,还有在柏举之战中捐躯的长子孙驰,被吴王封为富春侯的次子孙明等等,都是清乾隆年间编出来的,没有任何史料为证。如果晚些年编写,也许还会收入民国将军孙立人。至于《越绝书》和《吴越春秋》里关于孙武的记载基本上是抄录《史记》,加以发挥,都没有更早的史料。如果《史记》已错,这些书就只能是以讹传讹。晚于《史记》的《汉书·刑法志》则说孙武被诛戮,却未言其原委和出处,所以此说更加令人难以置信。钱穆认为孙武“其人与书,盖皆出后人伪托。”见其《先秦诸子系年》卷一(七、孙武辨)。这类怀疑一向有之。原因是孙武乃春秋时期之人,但书中有战国时期之事。如果《孙子兵法》曾由伍子胥后人修改,那就可以说得通了。

综述伍子胥身世:出身楚国士大夫家族;爷爷伍举向楚成王进谏,激励他一飞冲天;曾祖父伍参在沘之战前力劝楚成王与晋军决战,大胜,成为民族英雄;父亲武奢是楚国太子建太傅,因直谏楚平王娶原定太子建之妻而被杀;伍子胥辗转逃到吴国,培训专诸,刺杀王僚,助公子光上位成为吴王阖闾;训练吴军,修建阖闾大城,率领三万吴军伐楚,赢得柏举之战大捷,五战五胜,击败二十万楚军,占领楚国首都郢都,捣毁楚王宗庙;培养夫差继位吴王,夫椒水战击败勾践;夫差听信伯嚭之言,不杀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做大后,伍子胥托齐国大夫鲍息抚养独子伍封,改姓公孙,后改为孙;伍子胥因病没参加艾陵之战,夫差大胜,听伯嚭谗言,杀伍子胥;死后他的担心成真,勾践复仇灭吴。伍子胥曾著兵法,由其后人带到齐国修改。为避免吴越追杀,书名孙子,流传于世。司马迁误将伍子胥和孙武混为一人,贻错千年。此说是否有理?读者见仁见智。

2023年8月27日

评分完成:已经给 LiaoKang 加上 1000 银元!

喜欢LiaoKan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LiaoKang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LiaoKang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