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长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实话图说】戳破清宫戏华丽的泡沫(美女多图)
送交者: nurgaci[★★四星铲屎上将★★] 于 2018-08-23 9:40 已读 4151 次 2 赞  

nurgaci的个人频道

清宫剧的服饰、头饰是不可信的,一般来说旗人梳的头我们都可以简称为旗头,而这种发型通常称为“两把头”,也有称“大拉翅”、“架子头”的。


图一
清宫戏“荼毒”屏幕这么多年,没有人敢说一集清宫戏也没看过吧,尤其作为清宫戏最具识别度的特征——“两把头”更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大堆古装剧摆在一起,你不一定能分辨汉唐宋明,却一定能一眼认出个“清”,然而偏偏这最具特征的东西却不一定是清朝当时有的发型,有的是民国时期才出现的!



电视剧中不但穿越时代滥用旗头,而且还把旗头改造成了各种诡异的形态,并且把旗头应用在了各种服饰上(通常来讲旗头应用在便服之上)。女装整个乱成一锅粥……有关旗头的故事,我们要慢慢的从头说起。

旗头,也称「大拉翅(耷拉翅)」,是清晚期、甚至是清末的产物。换句话说,清早期、清中期都是根本不存在旗头这种东西。在清晚期,旗头通常配便服穿着,而便服(女便服尽管最为常见)一般是没有成制度的品级划分的。在清末民初礼乐崩坏的年代,极个别的情况也能看到旗头配吉服了,但这应该是不合制度的。



清代旗人女子发式的演变贯穿了整个清代,从清初到清末,旗人女子的发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这篇回答先不讲旗头,我来简单梳理一下清代旗人女子发式的几种演变路径。不同的发式(头饰),其实是对应不同的服饰和穿着场合的,因此我不能只讲旗头……接下来我按照发式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按照以下框架来讲解:

“两把头”并非旗人一直就有的传统发型,旗人传统发型是辫发,男女一样,女人们还会将头发盘在脑袋上。

开始——清早期,旗人女子多是辫发盘头,或者是包头。



比如我们常见的孝庄皇太后常服袍坐像(局部):

或者如下图,清早期女常服袍褂像(局部):

康熙时期女常服标配发式:

孝昭仁皇后常服袍褂(局部)

大都会馆藏 佚名 女常服袍褂坐像(局部):

在包头的基础上,旗人女子逐渐在头巾或者头发上插头饰,如上两张康熙时期的常服袍褂像也算是有头饰了。

由于女常服袍褂均为素色,没有纹饰,(除禁色外)没有品级之分,所以发饰也不好太夸张。比较明显的发饰起初出现在吉服上。

吉服,按照典制,本应该佩戴吉服冠。但是(估计)出于女性爱美的天性,清会典中女装只规定了冬吉服冠,而没有夏吉服冠(而这也只是纸面上的规定,事实上很多画像中,在穿冬吉服的情况下,女子很多也是戴钿子的而不戴冠的)。想必是默认旗人女子夏季可以梳发髻——若非如此,清代旗人女装跟男装就太像太像了。

由于吉服是在节日穿着,属于礼服的一种,所以发饰可以多一点,比如,清早期女吉服袍坐像:

插的多一点的:……

然后慢慢演变成了一套特别的发饰——钿子

雏形:

清中期的钿子(疑似胤禵夫妇):

——由此图也可见清代男女装有多类似。画上二人均着冬吉服,佩戴朝珠。而女冬吉服冠跟男冬吉服冠基本是完全一样的,如果女子不是戴了钿子,基本上跟男装就没太大差别。

清中期 女冬吉服袍褂,戴钿子:

清晚期钿子:

到了清末,钿子发生了激凸的变化……犹如被辐射了一般蹭蹭蹭变大了——

民国初 旗人家庭婚照(男女均着吉服袍褂):

清同治 女吉服袍褂 + 钿子:

——所以说,钿子也是有很多形态的……女装复杂的原因就在于此。

简单介绍完了吉服这一脉…… 再复杂的细节不讲了。

如上文所说,吉服,是穿着在节日、庆典的场合。换言之,一年也穿不上几次。复杂的头饰,也不是你想戴就能戴。平时日常生活中,原本旗人女子是多穿常服的。但是很快,女常服就变得非常不受欢迎了——这个原因,就是因为女常服和男常服实在太像了

女冬常服袍褂 vs. 男夏常服袍褂:

——基本上除了外褂长短和开裾以外就没区别了……

所以大概康熙以后,清朝就琢么着改革女常服了——但是这个改革非常失败,女常服的存在感越来越弱,以至于到了光绪之时,光绪会典干脆不提女常服,假装其不存在。

这个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我个人认为,入关以后,满人女装想做出各式花样,但是由于清代常服和吉服一脉相承,二者差别就在于有无纹饰而样式完全一致,所以出于服饰制度的限制,女常服上是无法添加花样纹饰的,否则就很难与女吉服做区分。因此,女人们不约而同的把目光转向了比常服低一级的便服——从清中期开始,与男装不同,女便服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旗头的雏形,是两把头。

道光美丽的皇后(参见图一发型效果)

道光与皇后 两把头出现以后,由于其形态是将头发缠在扁方上,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宫中后妃们开始疯狂的往头上插各种花……以至于咸丰帝终于看不下去了,下了一道谕旨,要求大家控制一下自己浮躁的情绪。其中说道:

咸丰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谕皇后: 宫廷之内,朴素为先。朕看皇后及嫔、贵人、常在等,服饰未免过于华丽,殊不合满洲规矩。是用定制遵行以垂永久。 一、簪钗等项,悉用旧样,不可竞尚新奇,亦不准全用点翠梳头时,不准戴流苏、蝴蝶及头绳、红穗。戴帽时,不准戴流苏、蝴蝶,亦不准缀大块帽花,帽花上不可有流苏活镶等件,钿上花亦同。 一、耳挖上,不准穿各样花、长寿字等项。 一、耳坠只准用钩,不准用花、流苏等项。 一、小耳钳,不准点翠,亦不准雕花。 …… 咸丰四年二月十四日谕皇后、嫔、贵人、常在等: 从前二年十二月所降谕旨,尚有未备之处,兹再明白饬谕遵行。寻常所戴棉秋领,不准有花边、绦边、青缎边。梳头时,只准戴两支花。若有戴三支花者,即应惩办

后妃们符合咸丰要求的装扮——清咸丰 女便服坐像,梳两把头:

但是咸丰毕竟是 too young……sometimes naive 啊~男人可以骑马跨刀弯弓射雕,没事收藏个小马鞭玉扳指,居然不许女人在自己头发上多做点文章了?太泯灭人性了!

同治帝时期玫贵妃、春贵人行乐图局部(身着便服)

《玫贵妃春贵人行乐图》轴,清同治,纸本,设色,纵169cm,横90cm。

  此图所绘主人公玫贵妃,姓徐佳氏,是清代咸丰皇帝的嫔妃,初为贵人,后进玫嫔。同治皇帝在位时,尊封其为玫贵妃。

(咸丰帝含笑九泉……)

同治时期的两把头,虽然多了些花样,但起码形态还是正常的。

同治末年西方人拍摄的两把头后面的梳发,横着的为扁方:

到了光绪时期,两把头开始逐渐开始了诡异向的发展……首先,两把头逐渐变大了:

光绪时期旗人女性两把头

后来更大了(光绪末年):

——这种两把头,基本上就是真发假发一起上了……也有了后期「旗头板儿」的样子。下面突出的头发,称为「燕尾」,基本上是假发。

后来据说慈禧年老后头发少,梳不起来了,出现了缎子做的假两把头。起初比较小:

后来也变大了(光绪末年). 演变到这里,就变成了清末的「旗头」,上面的「板儿」已经跟头发无关了。一般是梳一个发髻,然后把头座安上去。当然,旗头板后面还是要有扁方的。

光绪后期旗头板(注意扁方)(头面是戴上旗头之后再插好的):

到了民国时期,旗头板儿的发展就更加诡异了,彻底变成了一个大大的……板儿……

旗人女子,穿便服,戴旗头:

— 一般来讲,清宫剧中的旗头,大多是基于光绪末年至民国时期的旗头发展而来的。当然还有一些从来都不存在的诡异向装饰,不过反正都已经把光绪的头按到了雍正后妃身上,诡异头饰也无所谓了吧……

如今清宫剧中的女装,多数也都是基于光绪时期的女便服发展而来,这个太离谱了。 清末女装的演变太大太迅速了,跟清中期和清早期基本就是两个次元。

▲1916年北京街头的旗人女子

至于我们在清宫戏里所熟知的正中一朵超级大花两把头造型从何而来呢? 首先,这样高大的两把头已经是进入民国后的产物,而普通旗人是不会在路上戴一朵如此引人注目的大花走来走去的。 6park.com

6park.com

▲1917-1919年。怀抱婴孩的旗人女子和结婚的旗人新娘(注意是新娘妆)。

此时的花还是很含蓄的,到了这张被网友称为“清朝最美格格”照片时候的“两把头”▼ 6park.com

照片中人叫王敏彤(完颜立童记),她出生的时候都已经是民国二年(1913)了,照片大概拍摄于1930年代,早就民国了。根本不是什么清朝美女,(同理,达翰尔族的皇后婉容1904年11月出生,清朝灭亡时还是个孩子,漂亮的照片也全是民国时期拍摄,她也不算清朝美女)此时的两把头不仅更为硕大,花朵与下面的装饰也更为戏剧化了。王敏彤与孟小冬更是闺中好友,当时京剧戏曲装束也使用这样的“两把头”造型,所以很难说王敏彤究竟穿的还算不算生活中的旗装。

▲王敏彤和孟小冬(留意这张照片中孟小冬戴的两把头却是前面一张照片中王敏彤所戴的,服装也是前一张中王敏彤所穿着的,可能是戏装)

而现在有些清宫戏里的两把头华丽造型绝对是追溯不到清朝的,因为她们就是活生生来自于京剧。 京剧一直有旗装表现异族番邦的习惯(不论什么朝代,一律穿旗装)。 由于“两把头”生活造型到民国后期在现实生活中就几乎不复存在了,所以京剧造型也就一直停留在这个时候了。 6park.com

▲王瑶卿与梅兰芳的“两把头”造型

▲现代京剧中的旗装造型(铁镜公主和随从) 6park.com

▲《还珠格格》里的旗装造型

1燕尾/雁尾——关于“两把头”的几个小问题

燕尾是明末女子的流行发式,早期用真发+发油做出来。在清朝基本都是汉女专属,也有旗女赶时髦偶尔为之。旗女燕尾流行来得较晚,清末民初,那时汉女早已不梳燕尾了。如今燕尾成为清宫戏女子的标志之一,真是感叹审美落伍四百年啊!

2不仅仅只有“两把头”——关于“两把头”

的几个小问题由于清宫戏的错误传播,令人以为旗头便只有“两把头”这一种,但是其实高于“两把头”等级的还有“钿子”。

3装饰——关于“两把头”的几个小问题

不晓得大家发现没,以上我们贴的“两把头”老照片都有一个特点——没有穗子(流苏)!

咸丰依照满洲規矩曾下过两道諭旨不许挂流苏. 清朝最后几年礼崩乐坏也有极少数不守规矩的人逢年过节戴,也只能戴在一侧而非两侧都有,有时是飘带不是穗子。 所以平时挂上流苏也是造假,这些清宫戏或表演也不怕一个画面里女人太多了,穗子之间打结么?

甄嬛传挂流苏 如懿传不挂流苏了??? 这头上顶的是按摩棒?

此外,“两把头”也不是无时无刻都需要上门放满装饰物的(如下图老照片)。

我们看到的清宫戏里面的满族男子都梳着阴阳头,就是头发的前半部分剃掉,后半部分编成发辫。但是实际上历史上真正清朝发式是金钱鼠尾,就是留的发辫要比小拇指还细,要能穿过铜钱中的方孔才算合格,几乎就是光头,阴阳头和猪尾辫其实是直到清朝末年才慢慢出现的。 雍正当皇子时的画像,头上盘着小辫子,这才是康乾时期男子真实的发型。 清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一月一幅汉服画,共计十二幅)之五月竟舟图局部 雍正、乾隆父子是汉服的粉丝,有大量汉服画像存世,但他们与后妃平时也有穿汉服这一史实从未在清宫剧中有所体现。 五月竟舟图 在清代,满族妇女的服装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开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说法,康熙朝的时候要是穿身满族衣服梳个汉族头型或者穿汉族衣服梳一满族发型不会不伦不类。 《胤禛(雍正)朗吟阁读书图》(康熙时期,胤禛尚未即位) 前面的两个女子,手执纨扇的,是纯粹的晚明服饰,也就是清前期汉族妇女装扮:头顶髻发,比甲,衣裙分穿。 另一位虽然梳着两把头,却也是上衣下裙,与汉族妇女一致。康熙朝外国神父马国贤在回忆录《清宫十三年》里说:“皇帝乘坐的是一条华丽的小船,五六个妃子坐在他的身边,有旗人也有汉人装束。…” 马神父说的皇帝是康熙,但由此看来,当时女人们服饰旗汉交杂,汉女穿汉服。 直到嘉庆年间,汉军旗的妇女还是做汉女装束的,这一点应与康熙时的几位汉军妃嫔如王氏等的装束记载一致。 因为嘉庆一十年曾经有明谕说: “倘各旗满洲、蒙古秀女内有衣袖宽大,一经查出,即将其父兄指名参奏治罪。”嘉庆此处特地指出的,是旗中满洲、蒙古女子,不包括汉军,汉军女子仍然可以做汉人装束。 嘉庆二十二年又谕满洲官员:“至大臣官员之女,则衣袖宽广逾度,竞与汉人妇女衣袖相似,此风渐不可长。” 所以,在胤禛这幅写实性较强的读书图中女子满汉装扮不一,就很正常了。其中至少有一位全做汉女打扮。至少汉女可以穿汉装,从马神父的纪录,嘉庆的谕旨来看,已无疑问。 甄嬛传、如懿传们的帝后妃子造型应该参考上面清代宫廷绘画 N以为如果想拍摄有大拉翅造型的清宫剧也不是不可以,但时代背景仅限于慈禧掌权以后,天马行空般的胡编乱造的话容易被打脸。 大量康雍乾清宫戏违背历史使用100多年后才有的人物造型,将来的文革剧不会出现摇手机喊口号的红卫兵和背LV包下乡的女知青吧。 我家铲屎官说,清宫剧是历史神剧,喵呜!



贴主:nurgaci于2018_08_23 9:46:13编辑
贴主:nurgaci于2018_08_23 10:01:30编辑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30 银元!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20 银元!

喜欢nurgaci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nurgaci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